APP下载

品味经典、感悟人生

2018-07-17张明栋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作背景感悟情感

张明栋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古诗文的教学获得了革新,不能仅局限于让学生对古诗会读会背、能够理解基本内容,要以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品味古诗语言、感悟思想感情为基本目标。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品读、情感把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枫桥夜泊》这首古诗当案例教学,具体谈谈在课堂中如何解析。

关键词:创作背景;感悟;情感

《枫桥夜泊》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也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教师教学时不应该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译文,更应该教会学生品读古诗,让学生深度了解古诗的意韵,体会诗人的情感,丰富自身的情感,加强文化底蕴。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张继的思想感情,我们不仅需要了解诗句本身的含义,还要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全方位解析《枫桥夜泊》,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了解创作背景

课前先以PPT形式,或者以教师有感情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心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枫桥夜泊》一直以来饱受争议。在作诗时间上,一种说法是在安史之乱时期玄宗仓促奔蜀,当时江南一带战乱少,比较安定,有不少文人术士纷纷逃到今江浙一带躲避战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他为排解家国之忧,乱世逢生举目无亲,《枫桥夜泊》是他寄苏州夜景所作。另一种说法据《唐才子传》“天宝十二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记录,《枫桥夜泊》是在张继进京赶考后,因为同时期的文人好友纷纷榜上提名,却唯独自己落榜,因此来到苏州枫桥泊舟观景以排遣内心苦闷的心情所作。总之不管那种说法,《枫桥夜泊》一定是张继在苏州枫桥泊舟之际,为排解心中忧愁而作,却不曾想寄景解愁愁更愁。苏州秋夜,孤舟独自漂泊,羁旅异地的孤独和忧愁在此寒冷的秋夜达到了极致。而秋夜里苏州枫桥处的幽静苍凉的美景,吸引着这位怀着家国之忧、异地羁旅、无依无靠的客子,张继在此领略到一种情深意长的诗词意韵,写下了这首意境清凉辽远的漂泊诗。这首《枫桥夜泊》也因愁而闻名至今。

二、通读古诗,体会意境

在给学生讲述了创作背景后,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正确朗读古诗,尽量带着感情读。给学生制定目标:通过工具书、注释推测字词含义,翻译诗句,理解古诗内容,大概了解古诗所述的事;想象古诗所述之事,走近作者、体悟情感。教师范读,吟诵《枫桥夜泊》,抑扬顿挫、注重情感、读出韵味,让学生慢慢体会、回味,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再指名朗读,强调重点字音、停顿以及语速;然后播放吟诵《枫桥夜泊》的音频文件,营造古典文化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理解诗词含义,翻译诗句

通过理解古诗的每一个字词的含义,理解每句诗的内容。解释生词,扩展解释“枫桥”“江枫”“姑苏”“寒山寺”地点所处的环境,重点解释“乌啼”“霜满天”“渔火”“对愁眠”,可以播放课件或者书写板书,让学生记下并要求背诵;翻译诗句,点一个语文基础好的学生,让其根据解释过的字词进行全文翻译,指出不恰当的地方并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品读经典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再以PPT课件的形式将标准翻译公布或者口述翻译,让学生通篇理解古诗的含义。

四、赏析悟情

赏析诗词,感受秋夜的凄凉。《枫桥夜泊》以“愁”字统起,前两句景物麇集:落下的月、啼鸣的乌鸦、遍地的霜花、江边的枫桥、渔火、不眠的人,营造出一种意韵浓厚的审美意境。后两句景物萧疏:姑苏城、寒山寺、趁夜而渡的客船,意境深远;秋天的夜里,江里渔火稀疏,羁旅异乡的客子卧听着深沉的夜半钟声。每一处景物的选择都独具慧眼,动静结合、明暗结合,情景交融,人物的心情随着景物跌宕起伏,共同营造出一个凄凉的意境。先让学生围绕“全文以哪个字为中心情感”“概括每一句所描述的景物”“整首诗用了哪种写作方法”“秋夜会渲染出什么氛围”“诗人的情感悲伤还是快乐”这几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再指名问答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分析,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分析古诗的能力。体会作者情感,重点品味“愁”字,感受诗人内心的愁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前一句描绘了三种景象,上弦月升起早,月落时已经临近清晨,树上的鸟也在凌晨时分啼鸣;后一句写“江枫”“渔火”,未眠的场景表现了诗人一夜未眠,在此插入问题“首句描写了什么”“從何处可以看出诗人一夜未眠”“诗人为何一夜未眠”。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是诗人的所见与所闻,面对着霜秋夜景,诗人心头萦绕起缕缕愁丝,夜半的钟声衬托夜的宁静,渲染了秋的凄凉,而诗人卧听钟声,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尽不在言中了。在此插问:“安静的秋夜里,听到空灵辽远的钟声,诗人一夜未眠作何感想呢?”再指名一位学生,总结张继写作的目的以及通过《枫桥夜泊》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再对其修正,书写板书展示总结出的思想情感。

老师改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上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带领学生通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并且字字解释让学生了解诗中含义,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去感受古诗蕴含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张峰.《枫桥夜泊》教学案例[J].新课程(小学),2015(4).

[2]王宁宁.多角度分析《枫桥夜泊》[J].新课程(中学),2014(4).

?誗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创作背景感悟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