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奖
2018-07-17
端木良锦
Nature Bamboo自然家
丰同袼染坊
朴度
Kè
四特东方韵
开物成务
建窑建盏孙建兴
瓯塑周锦云
依文·中国手工坊
荥窑
澳珀
兰玉
张小泉
习三内画
壹脉非遗文化馆
重现大唐风韵再现中国范儿
端木良锦
端正的木头,优良的锦绣。端木良锦,这个由3位毕业于世界知名院校的年轻人创办的工艺品牌,正试图打破传统,用优雅温和的木头与锦缎,进行一场关于唐宋美学的复兴。
許多人以为“端木良锦”多少有些“日式料理”的味道,这其实是误解。日本的很多东西都源自唐代的中国,只不过他们保存得更好。因此有人反而觉得蕴含在端木良锦之内的,来自盛唐的木镶嵌技艺“很日本”。
可是端木良锦的第一款中国风木质手包却与日本有关。端木良锦的联合创始人祁天在日本正仓院展出的一把唐代的紫檀木画槽琵琶上,发现了一种国内早已失传的工艺——木镶嵌技艺,不仅精致典雅,而且历久弥新,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带着这份情怀与触动,端木良锦开始了中国风木质手包制作。2017年,端木良锦一举入选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国礼备选名单,让大众真正认识到端木良锦这一品牌与唐代木镶嵌技艺这一传统工艺。
立志于打造中国奢侈品牌的端木良锦,所有的木材都选自老料与评级指数高的木材,而锦缎则进口自日本京都西阵织的手作唐锦。
最后,经过一次次产品设计与工艺完善,一只满工嵌花木手包需22个流程、194道工序,仅一朵指甲盖大小的花朵就需23片细小木料,而每一只手包所需木质零件达758块,每一块都需要磨平、切割,然后嵌入缝隙误差控制在0.1mm以内的凹槽,再修正、打磨。而作品效果亦令所有人惊艳:手包表面的唐式宝相葵花、龟甲纹,甚至仕女图等都呈现出唐代的盛世意韵,而所有的图案皆由各色不同材质的木头镶嵌而成。
“希望大众在木镶嵌的每一朵花纹里,领略到唐国遗韵,记住唐代的木镶嵌技艺,记住它的美,记住端木良锦。”
以竹子为材料制作可长久使用的家居器物
Nature Bamboo自然家
12年来,Nature Bamboo自然家一直致力于将竹子这种充满东方禅意的天然环保材料,以新思考和设计表现,化为可以陪伴生活良久的日常器物。延续中国人对“竹意生活”割舍不断的情结,成为当下将竹工艺运用在生活中的“引导者"。
自然家的创始人易春友和谭雪娇都是对竹子情有独钟的设计师。易春友在利用竹子设计之前,一直从事室内和建筑设计。2006年,两个年轻人凭着兴趣爱好,想要使用天然材料做一点人性的、温暖的家居用品。没想到,这种“小确幸”的生活方式,带着他们走上了家居品牌的道路。
竹编用品已经离现代人生活很远了,要想让竹编获得市场的青睐,必须拿出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2011年,易春友和谭雪娇在四川工艺考察之路上,看到了瓷胎竹编这种珍贵的手工艺。瓷胎竹编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用细如发丝的竹丝,紧紧扣在瓷器上编织而成。白瓷和竹编的融合,就是器具和自然的融合。这门手艺和自然家追求的理念不谋而合。易春友和谭雪娇决定,学习这门传统工艺,加入现代设计,让精致的竹艺之美更有感染力。
自然家坚持作坊式而非工厂式的生产,一般由2个人来完成1件手作产品。工匠专注而有责任感地完成1件手作,个人完成度越高,产品精细度越高,制作出的产品才有手艺人的温度。摒弃金属钉而使用榫卯结构,不破坏作品的自然性,才能够让手作展现经年之美。
2018年,自然家推出无忧家居系列,用精湛的工艺与优质的原料打造贴近自然的家居氛围。
重建百年老店革新传统印染
丰同裕染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百年老字号丰同裕染坊,通过对传统蓝印花布的再设一计,开发出40多个系列、500多种蓝印花布创意衍生品,将这门可追溯至战国时代的制作技术,重新带入现代人的生活。
丰同裕染坊前身是漫画大师丰子恺的祖传老店,位于石门,建立于清代咸丰年间,主要从事蓝印花布、植物染色。不过这家染坊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的炮火所毁。直到1995年,出身石门的青年哀警卫,在绍兴的商场里看到一块令他不甚满意的蓝印花布后,决心用自己的技艺恢复蓝印花布真正的美丽。他寻来在丰同裕做过学徒的染匠,学习古老的印染工艺,丰同裕才得以重新开张。
蓝布的花样过于本土,要想让蓝布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在传承蓝布印染工艺的同时,就必须开发新的图案和产品。在哀警卫的经营下,从颜色方面,丰同裕打造除了80个蓝色色阶,同时加入了植物染的其他色系;式样方面,丰同裕吸取了国画、版画、剪纸等样式,开发了新的图案;款式方面,又开发了服装、配饰、箱包、围巾、方巾、文具等文创产品。丰同裕还与当地旅游局联手,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这既能了解蓝印花布的这项传统工艺,也为宣传江南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打造了重要载体和窗口。
一年一器包罗万象
朴度
联合国内数十位手工艺人,花费1年时间,只打造了1把茶刀。这是朴度所倡导的“一年一器·30年”造物计划,它以实际行动提醒着整个行业,要用一种专业、虔诚的态度来对待产品的打造。
5年前,设计师出身的刘德耀凭借着《悟境》香插,在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上一举夺魁。之后,朴度工作室便应运而生。
在考验专注力的手工圈里,刘德耀却提倡跨界。从2015年开始,他策划了“一年一器·30年”造物计划,每年定一个主题,做一款产品。茶道配件套装是他的第一款作品。茶刀、茶则和茶勺看似简单,制作工序却极其繁复。在质朴的刀体上,需要配上刀柄和刀鞘,以及可以二次利用的包装等。为了完成这种极致,刘德耀邀请了放弃爱马仕的皮艺师、钟情植物染技艺研究的设计师和铁匠村的老铁匠等。最后制作出来的作品,单看刀柄或刀鞘,都能称之为艺术品。
刘德耀表示:“文创并不是概念上的文气,而是材料上的整合处理。‘一年是提醒自己慢下来投入更多的时间,‘一器是将作品做到极致。这样才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去年,他设计了一款圆角矩形结构的手包,集合26位匠人和设计师,运用缂丝、苏绣和打籽绣等18种工艺,耗时643天,呈现32款作品。方寸之中有山水,规矩之下有方圆。
不拘一格的器物,不仅在工艺上取得创新突破,也实现了思想与文化层面的大融合。在他看来,这跨界的力量,足以赶超一项非遗老手艺极致的存在。
用现代技术改良传统工艺皇家织造变身国际品牌
Kè
将中国传统缂丝工艺升级再造为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品,Kè对于缂丝的品牌化探索,既尊重了传统手艺的核心表达,又融入了现代工艺更新和当代设计衍生,出色地回应了当至大好生活的审美需求。
2004年,范炜焱前往法国求学,毕业后进入爱马仕巴黎总部工作。爱马仕将手工艺与当下生活结合的理念,让范炜焱开始反思中国手工艺品牌之路。他回到苏州,将中国顶级制造技艺缂丝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2015年创造出高端手工品牌Kè。从一开始,Kè就不计成本、不遗余力地投入最好的工艺进行时尚创作。
要让缂丝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日用需求,Kè改进了不少工艺。传统缂丝轻薄易断,Kè采用创新的技艺,让缂丝能够承受150kg的重量,从而实现了在挎包、鞋面、家具、坐垫等不同品类上的应用。
传统缂丝染色用现代洗衣液洗涤后会脱色。赃牵手苏州大学共同研发的植物染技艺,通过提取不同花蕊、果壳的汁液,以环保的原生态手法进行色彩创造,既解决了脱色问题,又令作品更健康。2016-2018年,Kè连续3年入围米兰国际家居沙龙展。
变不可能为可能,采用现代的技艺去激活古老的手艺,让缂丝拥有全新的魅力。不仅仅靠一颗钻研的匠心,更需要智慧的探索,才能令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从古法工艺到创新酿造
四特酒
春酝秋酿,岁月流芳。不可复制的地质形态、水源气候、酿造工艺和品牌文化减就了它在中国白酒中的特香型白酒的代表地位。其独有的四特东方韵系列更是以酒为桥,沿袭千年酿造工艺,再次向世界演绎酒韵的东方之美。
江西樟树,北纬28°,东经115°,作为地处赣江中游、鄱阳湖平原南缘的“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这里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独特的地缘优势与气候条件孕育了樟树这个“鱼米之乡”,为酿造好酒提供了优质的大米原料,亦为“酒都”樟树埋下了伏笔。
早在明朝初年,传承上千年的“四特土烧”工艺就以当地特有的红砂条石垒砌、黄黏土粘实处理的“千年窖池”发酵,采用“续渣混蒸、三进四出”工艺,酿造了远销江南各地的“四特土烧”,成就了樟树的“酒都”之名。
自上世纪80年代始,在新一代酿酒师的共同努力下,对气候、水源、原料、工艺等各类关键因素进一步提炼总结,认定其为兼具“清、香、醇、纯”4大特色的四特酒。而“入口带绵甜感的浓香、落口带爽净感的清香、后味带焦酱感的酱香”三香兼具的口感,亦成就了其特香型白酒的代表地位。
四特东方韵作为四特酒的经典产品,不仅以其独具匠心、精益求精的酿造工艺为人所称道,亦在品牌文化、设计理念上向传统文化靠拢,从瓷瓶造型的精心设计到瓶身浮雕刻花纹理的防滑处理,皆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匠心精神与东方之美,在细微处见匠心、露真情。
解构传统工艺DNA 打造“中国气质”日用美物
开物成务
通过梳理中国传统工艺DNA,让“中国设计”些有根可寻。并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材料,与新科技、新装备相结合,全面呈现以“非遗活化”为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力量。
开物成务,是一个专注于传统工艺美术材料创新应用的东方美学品牌。他们希望通过科技、工艺、装备的创新,运用现代设计,将漆、绣、竹及陶瓷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材料重新“翻译”,从而实现非遗保护和产品升级,让大众享用到充满“中国气质”的日用美器。
2017年,开物成务在9个月时间里共开发出刺绣音响、雕漆指纹本、雕漆智能胸章、雕漆中国扣便携等共10款15个SKU产品,市场反响热烈。其中的LOCKBOOK指纹锁笔记本,是全球第一款將中国雕漆装饰、手工刺绣面料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材料与现代指纹解锁笔记本结合的创新产品。
在创始人王素娟看来,开物成务所要做的,不是为了一小拨人的饭碗,或一种注定消亡的传统工艺去做无谓努力。而是为了未来的人能有机会参与并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从民族自身的文化积淀中汲取精神和思想的养分。
“开物”是解构,就是把陶瓷、雕漆等传统工艺美术材料“庖丁解牛”,分析它的材料特性、品系类型与文化属性,去寻找它们背后的文化DNA。“成务”即再造,是结合新工艺、新科技、新装备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工业设计的手段,实现基于关键技术优化和文化再造基础之上的传统消费产品升级。
老艺新生建盏的守护者与清道夫
孙建兴
1981年,孙建兴让失传千年的建盏技艺重现人间,并成功研制出兔毫、油滴、曜变、玳瑁等近30种建盏。在建盏市场日益鼎盛的今天,他又为建盏市场的乱象鸣不平,成为建盏市场的“清道夫”。
建盏在宋代是御用茶盏,也是曾风靡全国的第一茶器。其制作工艺繁琐,需历经瓷矿、粉碎、淘洗、拉坯、上釉、焙烧等13道工序。然而因饮茶文化改变等原因,建盏虽在海外被奉为国宝,在国内却沉寂近800年。
40年前,偶然的工作借调让孙建兴与建盏结下不解之缘,走上了建窑复兴的漫漫长路。凭着对建盏的热爱与为民族文化做贡献的热忱,孙建兴带着团队克服了环境艰苦、资源匮乏等种种难关。如今,他已成功研制出兔毫、油滴、曜变、玳瑁等30多种系列建盏,并在恢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其花色多样性与其高超的烧制技艺烧制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作品,如茶器、花器等。他的不少作品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名馆收藏。孙建兴的建盏建窑技艺获得十余项国家专利,他本人同时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身份。2017年,孙建兴更是推出国礼系列产品,将建盏与茶结合,在厦门金砖会议期间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进一步奠定了建盏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荣誉等身、佳作频出,孙建兴的两鬓也已斑白,但他对建盏技艺的追求却从未放松。他曾表示,业内掌握的建盏烧制技术已经可以产业化,在把国宝完全恢复之后,自己会致力于两条路线:一条是烧制老百姓用得起的国民建窑茶盏:一条是攀援建盏艺术的高峰,烧制高难度的釉色。
博采各家所长让瓯塑成为文化使者
周锦云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周锦云大胆吸收西方与现代艺术元素,坚持从事瓯塑与壁画艺术创作近50年。在他的努力下,温州瓯塑走出温州,走出国门,成为温州乃至中国的文化使者。
做一个手艺人,并非周锦云最初的理想。他本出生于温州大家,而在时代更迭的背景下选择了瓯塑。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周锦云师承瓯塑大师谢香如,广纳各家所长,把堆塑与绘画、浮雕巧妙地融合进瓯塑与壁画艺术创作中,并将个人风格与所装饰的建筑物的风格以及周围的整体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艺的勤勉加上绘画的天赋,让他很快在瓯塑领域崭露头角。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周锦云团队为杭州机场及杭州国宾馆制作的大批壁画得到了周总理的称赞与鼓舞。自此,周锦云决心以一生的心力将瓯塑发扬光大。如今,周锦云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瓯塑团队作品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比如5A级旅游人文景点、博物馆、著名寺庙等,以及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重要政治活动中心。同时,也为世界40多个国家与地区创作了大量瓯塑与壁画的外交艺术礼品。在周锦云看来,做技艺就是需要发扬工匠精神。只有真正地追求极致才能对这个行业,尤其是对市场做出良好的回应。
建立线上纹样数据库让大山绣娘走上世界
依文·中国手工坊
让城市发现大山之美,让未来读懂过去。依文一中国手工坊用15年时间建立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线上数据库,将深藏于的刺绣纹样变成全世界都能读懂的美学密码,用国际化的语言对话全球时尚美学。
15年前,依文集团来到贵州大山的原生态村落,寻找精妙绝伦的少数民族刺绣工艺。苗族刺绣、布依族刺绣、侗族刺绣,这些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里的绣娘年收入仅五六百元,难以糊口。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17年依文·中国手工坊按照她们的绣样进行整理提炼,打造数据库,成立互联网平台。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4000余种中国传统美学纹样,8000多位深山绣娘的信息,并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线上数据库。
有了这个数据库,依文致力于将其同步给全世界的设计圈。全球的设计师、品牌可以在数据库中找到符合自己目标的工艺以及自己合作的对象,并且完成和绣娘之间的订单。就这样,在设计师的提炼和加工下,绣娘手里的刺绣逐渐成为世界时尚元素,被用到服装、家居、饰品、箱包、笔记本、手机壳等领域,畅销全球。合作的绣娘月收入超过千元,有的超过万元,足不出户就能脱贫致富,改变了生活现状。以“发现、整理、创新、应用”的精准扶贫模型,推动中国手工艺方式裂变。
从砂器到茶器技艺升级让荥窑重入现代生活
荥窑
从茶具开始,挖掘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的当代传承价值,用新工藝、新理念、新设计成就传统民艺当代化与市场化。荥窑,“用至美之器承载至美生活”。
在荥窑砂美学生活馆内,形态各异的砂器错落有致地排列:梅瓶、花器古朴而典雅;黑砂配上金莲细口瓶,禅意顿生:清雅的香道器发出袅袅清香……而这些都源于5年前,叶骁接下了荥经砂器产业复兴项目负责人的担子。
砂器一直都是中医指定的最适宜的中药煎制器皿,也是民间最好的煲汤器皿。叶骁在传统的砂器原材料、烧制技术和成型工艺方面,做了变革和大幅度的提升。不用模具,每一只砂器都凭着多年的手感与技艺来完成,修整晾晒后,送到1300多摄氏度高温的老窑中烧制。高温下炽红通透的砂器,被拣入地坑,抛撒锯末、捂上盖子自然取釉。这使得砂器摆脱了原本的粗粝感,从而开发出茶壶、风炉、茶杯等系列产品。
目前荥窑砂器仍属于小众领域,不被大众认知。“其实传统手工艺的存在方式是多元的,比如意识形态、文创概念和服务等。”叶骁解释到:“运用传统技艺制作的砂锅虽然更环保,但平均每次炖汤的时间需要4小时左右。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去等待。于是,荥窑工作室创立了荥窑食记,用自己制造的砂锅来烹煮食物,煲好之后送外卖,人们间接地享受到了传统手工艺带来的福利。”
如此一来,将各类产品、活动与服务融为一体,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民间技艺的当代价值,将不再只是一句空话。
用道家思想打造现代设计
澳珀家具
这是一个走过25年的品牌,坚持“传统”和“当下”结合的设计方向,以古今恒一的“匠心”,打造出一系列舒适、简洁、符合当下审美的作品。它是澳珀,做“可收藏的当代家具”。
很多年前,人们提到中式家具,会将仿古家具的样式与现代家居生活分离开来。但澳珀的設计,不是从老祖宗那里拓下来的老样子。澳珀是简约的、现代的。澳珀的材料不使用传统中式家具的红木,而采用非洲的乌金木制成。乌金木具有光泽,结构坚实,特别是独一无二的纹理能带来回归自然的感触。让木头活着,让家具活着,是澳珀设计的灵魂。
澳珀家具创始人兼设计师朱小杰对自己的介绍是:石匠、木匠、钳工、会计,最后还是回到手艺人的角色。澳珀对原创设计的追求令人咋舌。与一个设计室指挥一个工厂模式不同,澳珀的每一个门类,都有单独的设计室和手艺人。平面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制图技术员在这里与木雕师傅、油漆师傅、缝纫师傅和工程师共同合作。
自然和谐共生不仅处处在澳珀的设计中,也处处在澳珀的经营理念中。澳珀总部“温州大宅”就是一个集大成的呈现。这座大宅由朱小杰亲自设计,绿植爬满了整个6层大楼,清澈的流水从屋顶淌入室内循环。游人可以前来参观,用澳珀瓯窑系列的精致瓷器进餐。在五感的体验中,澳珀之家把器物变成了生活。
苏绣上交织爱与美的极致
兰玉LANYU
将东方文化融入服装设计,并不只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兰玉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深度解读,将大量极具东方美学特质的传统工艺运用于西式的礼服中,创造出独特的融通中西的雅致、时尚之美。
兰玉LANYU,是设计师兰玉在19岁时用自己的名字打造的婚纱品牌。很多人都会惊讶她小小年纪取得的成就。但成长于苏绣世家,作为家里第五代绣娘的兰玉,从小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下,习得了高超的技艺。苏绣是用最细的蚕丝慢慢织就,因此栩栩如生,如画作一般精细典雅。兰玉用苏绣的美丽和西方的设计元素,打造出仙气柔美的服装品牌,成为常驻巴黎和纽约两大国际顶级时装周的设计师。
兰玉对手工艺的要求非常高,为了完成花鸟蜂蝶在裙裾飞扬间婉转蹁跹的效果,一根丝线需用指尖劈出16丝,用短针在缎面上缓缓穿刺来回,这种苏绣中最繁杂的工艺,兰玉对其青睐有加。
兰玉的设计有深切的唐宋情怀,在兰玉的设计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云肩、缂丝等极具东方代表性的元素。“一顾·再顾”系列作品将汉服的“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特点与现代元素融合。以竹青色、鸦青色、檀色、黛蓝色、胭脂色等色彩烘托东方禅意。以宋徽宗的瘦金体和工笔花鸟为灵感来源的“蝶舞迷香”系列更融入了感性的爱。兰玉婚纱,不是西方剪裁和中式材料的简单结合,而是用中式审美的禅意、留白、平衡把控设计的灵魂。
老字号新传承 互联网下的良钢精作
张小泉
2017年,张小泉的总营收达8亿元,外贸业务营收达2200万元,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剪刀品牌张小泉以准确的市场定位、独特的营销方式和那颗“良钢精作"的匠心,为老字号的传承打了一剂强心针。
张小泉,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张小泉以镶钢锻打为关键技术,采用龙泉好钢为材料,传承手工锻打与剪上刻花技艺,创立了名扬天下的72道制剪工艺。2006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商务部颁发的首批“中华老字号”。如今,为了占据世界刀具品牌一席之地,老字号张小泉加快了创新的脚步。
首先是面临市场推出新产品,从一把剪刀,延伸到家里的各种器物。厨具类推出了蟹八件礼品,铜银类推出了手工铜壶和汤婆子,还有咖啡勺、筷子、开水壶……除了品类,营销也变得十分丰富。目前张小泉的设计团队是清一色的90后,在他们的“玩心”下,张小泉在互联网上唱起了Rap,有了张小泉微信表情包。张小泉祖师爷形象也不再是一脸严肃的老古板,而是Q版卡通形象了。
张小泉线下门店的产品品类实现多样化的背后,不仅仅靠换包装换颜色,更重要的是基于消费者需求不同而导致的产品细微区别。例如外观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用来修剪指甲的剪刀,线上版产品的刀头弯度是30度,线下则是37度,这是考虑到线下的用户年龄偏大,指甲会发生弯曲。这种小小的差别,正是出自以人为本的匠心。
因循传统打破传统
习三内画
产业化带来的工业批量生产往往会破坏手工艺品的韵味,但习三内画既保留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技艺精华,也通过开发实用性新产品保持了市场的活力,带动当地内画产业发展,让传统文化与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传承与新生。
去年,师从河北工艺美术大师王海丽的粘跃峰设计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貌内画壶”系列产品,入围2017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这项非遗技艺因此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许多传统工艺因脱离市场而逐渐被淘汰,习三内画却经久不衰。王海丽微笑着解释:“创新,是习三内画保持生命力的秘訣。”
首先从技法入手,习三内画以传统国画技法为标准,讲究构图,注重色彩和线条的搭配,再采用反作画的技巧,将端庄秀丽的艺术画勾勒于器皿之上:其次,习三内画打破以花鸟鱼虫和人物为主的传统题材,在鼻烟壶内壁中绘制动漫题材的作品,造型更突出、色彩更艳丽,无形中拉近了与普通大众的距离;秉承“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的理念,习三内画将艺术融于生活,研发内画水晶球、内画花瓶和内画茶具等多种文创产品。不久前,习三内画与衡水老白干合作,为他们提供内画酒瓶,习三内画艺术的亮点由此被整合放大,得以活态呈现。
尽管个体发展得很好,但纵观整个传统工艺行业,从提倡传统工艺振兴以来,许多资源与平台拥入手工艺行业,部分手艺人开始浮躁,作品也流于表面。为解决这个问题,习三内画开始开拓市场,开创培训班,让手工艺人静下心来创作。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切入,习三内画真正让传统文化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千年匠心不息 一座会呼吸的博物馆
壹脉非遗文化馆
360个日夜,跨越23 890千米,走访了67个城市或乡村,壹脉自筹资金拍摄了近70部关于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并打造出吸引一拨又一拨大咖先后造访参观的“非遗展示馆",让与非遗传承相关的话题在极短时间里蔓延全国。
为了探寻河南文化的根脉,张晓立团队几乎踏遍了脚下的万里河山。遍寻无数后他们却发现,浅薄的画笔再也无法清晰地勾勒出文明的版图。而文明需要被了解、需要被认知,需要有人用手去抚摸它依然奔腾的脉搏与呼吸,于是“壹脉非遗文化馆”诞生了。
这里有千年历史的木版年画,有历经沧桑的活字印版,有呆萌可爱的泥咕咕,还有名扬四海的大宋官瓷。这里每一件看似平凡的作品背后,蕴藏的却是源远深厚的中华文化,是千万年来生生不息的匠人魂魄。同时,为了能够真正地帮助到手艺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手艺背后的故事,“壹脉非遗文化馆”自筹资金成立自媒体。他们走访大量城市和乡村,拍摄出近70部关于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引起了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广泛关注。而后做展览、开课堂,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壹脉非遗文化馆”用自己的方式将手艺人们聚集在了一起,且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