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暂歇,情怀不止
2018-07-17杨成
杨成
“我曾经以为自己会做一辈子的琉璃。”刘波在聊天中屡屡提及的这句话,带着几分自嘲、几分惋惜、几分遗憾。
1998年,他从打工返乡的朋友的胡吹海侃里,第一次知道了琉璃烧制技艺,并毅然投身其中;17年后,在行业市场萎缩、同行恶意竞争等种种因素的促使下,他又被迫选择了转行。
转行,在手工艺行业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或是因为收入偏低、或是因为伯乐太少、或是因为市场份额萎缩……许许多多像刘波一样的手艺人选择从行业中退出,在时代的洪流中,尝尽了“身不由己”的艰辛。
“一个市场的培育如果是建立在不正常的消费之上,从一开始这个行业就处在危险之中。”
琉璃烧制行业,早年间曾红极一时。因为造型奇巧精细、颜色绚烂多彩,再加上琉璃制作技术保密等因素,琉璃工艺品曾是高端礼品的代名词。
1998年,刘波跟着同乡到上海琉璃工房打工学艺,并用8年的时间让自己从对琉璃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蜕变为对几十道繁复庞杂工艺流程了然于胸的大师傅。而后,他又转战夏氏琉璃,并开始参与琉璃的设计创作,为公司拿下了一项项国内国际的主流定制专案。
当时,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杭州西湖博览会、哈尔滨银行上市纪念、上海世博会、第九届巴黎中国电影节等等重量级活动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琉璃工艺品作为纪念品,琉璃行业的手艺人不仅不愁吃喝,收入还十分不错。
此后,随着琉璃工艺品逐渐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琉璃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工艺不再神秘,价格也不再高高在上,普通老百姓也能消费琉璃了。
但同时,琉璃行业的乱象也开始显现:设计上的同质化甚至无底线的抄袭,让琉璃成为没有个性的流水线上的工业品:由于恶意竞争、相互杀价,导致琉璃的利润率也急剧下降。再加上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收受礼品受到了限制,琉璃礼品热开始“退烧”,琉璃烧制行业也出现了大的调整期,好多企业裁员、关闭,刘波所在的公司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环境迫人,刘波选择为自己17年的琉璃烧制生涯画上休止符。他回到了成都,开始从事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虽然还能偶尔接触到琉璃,但是再也没有那种一人一台炉,随便‘玩琉璃的奢侈日子了。”
刘波制作的“哈尔滨银行上市纪念”琉璃作品。
离开意味着结束吗?在刘波这里,答案是否定的。
由于在琉璃行业里浸淫多年,刘波对琉璃的喜爱无法因为创作的停止而完结。直至今日,他仍同之前做琉璃时结交的同事好友保持着联系。
“我们转行的同事,都做起了各种各样的工作,但只要一说起琉璃,便有了一天的话题。甚至在离开这个行业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常常在梦中还在做琉璃……”
只能在梦中做琉璃,这样的结果是无奈的。因为高昂的成本和庞杂的原物料配套,使得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支撑起烧制琉璃的日常所需。并且在刘波的印象中,离开琉璃行业的同事朋友中也很少有能重操旧业的。
他认识的一个琉璃设计师,在离开琉璃行业后,开了一家做漆器的手工作坊。这个漆器作坊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合进新的元素,开发出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但高昂的价格和小众的消费群体,让他们难以为继,2年后还是关门了。
难道就此放弃琉璃了吗?在刘波这里,答案仍旧是否--定的。
“可以肯定的说,只要条件成熟,我就会立马开始做琉璃。尽管这个条件挺高,但我始终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转行是无奈之举,但刘波并不愿意就此放弃。他坦然地表示,转行之后所做的工作和努力,都是为了之后自己能够重回琉璃烧制行业。
而這样的念头,并不只有刘波A有。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大力提倡,《大国工匠》《国家宝藏》《非凡匠心》等节目的热播,以及消费升级的到来,传统工艺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不少的手工艺从业者开始转变观念,将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巧妙地切入传统手工艺行业,开办了各类手工艺培训班,比如扎染的、焗瓷的、陶艺的、木作的等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也吸引了越多越多的投资者、经营者进入手工艺行业。
“我相信传统手工艺的春天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