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与业余爱好者调查数据统计
2018-07-17
评议|廖柯雅
中华手工&手艺网 编辑
在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手艺如繁星点点,有序地展现着各时期、各地域的文化辉煌和手工艺精神。自新石器彩陶开始,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手艺品的种类、材料、工艺,无一不是所属时代生产方式与文化形态的产物,它所代表的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与时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总是在与不同的“守艺人”相遇。其中不乏名声斐然的非遗传承人、引领行业风向的工艺美术大师。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却以手艺为生的“小人物”。新时代喧嚣而至,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他们身上又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呢?
手艺人,作为技艺的承载者与传承者,在外人眼中仿佛处于半隐居的状态,以小作坊或家庭制作的模式发展,较少受到外界关注。而从这几年我和同事们接触到的情况来看,手艺对于手艺人来说,除了是谋生的手段外,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寄托。
随着新的生产方式和设计方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标准也在发生变化。电脑刺绣代替了手工刺绣、化学染料代替了植物染料,机械制造逐渐替代着手工制作,廉价且产量巨大的工业产品迅速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手艺行业的生产规模和商业收益日益衰减,不少手艺人被迫放弃手艺另谋生计。而那些坚守下来的人,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首先是收益。调查报告显示,近3成的手艺人年均收入在3万元以下。手工艺产品售价低、产品销量少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每一件手艺作品背后都凝结着一项或多项技艺。当物品的使用需求减少,其市场价格自然也会降低。再加上作品制作周期较长,短期内无法批量生产,更谈不上量的积累。
增加收益,可从提高手工艺品价值入手。细看历史,手艺是伴随传统文化而生的,它承载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劳作习惯。提高手工艺品的价值,在于赋予它更多的生活可能。比如增加产品的实用性与功能性,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扩大市场需求。同时与当代设计相结合,提升其藝术价值,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手工艺产品,迎合市场,解决手艺人温饱问题。
其次是销售渠道。正如报告里所说,缺乏“营销渠道”成了令手艺人最头疼的事情。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消费者本身对于手艺的认知水平较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更是带来了数不胜数的新产品。此时,想让作品有销路,手艺人必须学会包装和推销自己的作品。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成为了大多数手艺人首选的销售渠道。他们通过写文章、晒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示、销售。微信用户之间的强联系,让手艺人获得良好的销售转化。但也因为微信存在的封闭性,手艺人逐渐意识到仅依靠单一的渠道并非良好的出路。他们开始参加展会、市集、实体店等线下形式的销售,更直接地面对市场。通过与消费者的交流,手艺人们能去挖掘消费者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通过真正懂手艺的人了解到产品背后的价值,从而愿意为手艺埋单。手工艺产品的营销,应在于找准自身工艺定位,针对目标人群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有利于产品的长久发展。
此外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手艺的存在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有的将产品打造成品牌,进行市场化运营:有的开设各类手工体验课程,引导大众参与:有的与文旅、商业等项目结合进行产品销售,还有的仅仅将手艺作为兴趣爱好,以此来装点生活。对于后者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手艺摆脱了经济属性,有了更纯粹的意义。它变成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人们提升自我修养的手段,变成了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表达。
当有一天整个社会都不再刻意强调手艺的时候,那便是手艺真正融入生活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