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颖:保持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

2018-07-17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16期

自认“上辈子一定是个厨子”;赶时髦“养蛙”……看到这些,可能你会怀疑,这真的是一位科学家?事实上,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就是这样的“接地气”。

33岁的刘颖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科学院,她对于生物学的喜爱从高二时就萌发了,那是2001年,刘颖在一次生物实验里从香蕉中提取出了DNA,细观生命结构之精妙让她受到了震撼,“自然演化怎么能呈现这样精妙的结构呢?”“那时我就坚定了想要学习生命科学的信念。”于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刘颖只填了南大生物这一个专业,而且“不服从调剂”。

本科毕业后,刘颖考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师从刘清华教授读博士。听上去是段一路“开挂”的学习经历,但“开挂”的背后,却是刘颖在实验室里艰苦的付出,“科研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顺,因为我们90%以上的实验都是失败的。”读博前两年,刘颖一连做了五个课题都不顺,心里甚至开始动摇,还是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让刘颖坚持了下来。

两年后,刘颖迎来了峰回路转:别人尝试多次都没有结果的一个课题,刘颖很快就成功了,相关论文也于2009年夏天顺利在权威杂志《科学》发表。在哈佛医学院跟加里·鲁弗肯教授做博士后时,她把线粒体作为研究方向。回國至今,刘颖在《自然》《细胞》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首次证明了神经肽介导了神经细胞内线粒体抑制激活其他组织的细胞非自主性应激反应,发现了线粒体损伤的隔代遗传现象……

从博士阶段算起,刘颖已从事了11年生物研究。“一开始做科研,你可能觉得自己知道得越来越多了,但随着你继续深入,会涌出很多新发现的领域,而你一无所知。”“对生命现象了解越多,真的越来越觉得生命进化出来很神奇。”

2013年,刘颖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9岁成为北大博士生导师,2017年,她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继刘颖之后,国内30岁以下的博导个顶个的出现,个个年轻亮丽,刷新了外界概念里的“学究”人设。对此,刘颖说:“可能社会上对科学家的普遍感觉还是戴厚眼镜、头发花白、穿着白大褂做实验,但其实我的同事差不多都是我这样的。我也没觉得做科研有多苦,那是我真正好奇的,其实很快乐。”

不仅外形上不“学究”,生活中的她更像一个潮人:在朋友圈秀自己做的蛋糕和研制美食的进展,晒跑马拉松的好成绩,每周都坚持去五六次健身房。2015年,刘颖甚至出现在了综艺节目《一站到底》的舞台上。“一些新鲜的事物我都愿意尝试,可能我的心理年龄还像个学生。”刘颖说。

科研年龄33岁,心理年龄是多少?她答得毫不犹豫:“22!”

■热议锐评:刘颖的故事里,有着努力、奋斗、热爱、梦想、执着、好奇……这些关键词似乎已经很老套了,然而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做到了这些,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完满。刘颖自己也说过:“正是因为我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能不断的排除各种艰难险阻,一步步朝着这个梦想去努力。”所以,不要嫌弃它“老套”,继续加油吧!(南亭)

■素材运用:保持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执着;热爱与梦想;坚持;标签;快乐……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南方人物周刊》等)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