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雨了

2018-07-17杨世鹏

地火 2018年2期
关键词:群里媳妇儿子

杨世鹏

深秋的华北北边,天气一天比一天凉。周日早上,朦胧中听媳妇说:“下雨了……今天挺冷的。”我拉开窗帘一看,院子的水泥路面上已有了水摊。媳妇似自言自语道:“儿子那边雨就没有断过,不知道冷不冷?给他嘱咐过多次了,冷了记得穿厚点……”

“你就放心吧,儿子都十八岁了,会知道照顾自己的。”我一边应承着媳妇一边打开手机,查看儿子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又是雨天,心情不由变得似屋外的天一样灰暗沉闷起来。儿子没去那座城市上大学之前,我一点没有关注过那里的天气状况。现在因了儿子的缘故,几乎是一天不漏地关注着那座城市的天气变化。印象中儿子入学后的一段时间,那里似乎就没有过三天上的连续睛天,小雨、中雨、小雨、小雨,阴转中雨……日子长了,每每一看到又是雨天预告时,就觉得那连天数日的雨下得人心里都长出绿苔了。儿子几次给家里电话时说:“烦死了,天天下雨,衣服洗了也干不了,都没有换洗的衣服了……”通话结束后,媳妇似自言自语又似和我商量样:“赶紧给儿子寄些衣服过去吧,哦,还是让他自己买的快些,湿湿的衣服穿身上多难受啊……”

心里就这样在深秋早晨的雨天里,又不由自主地想起儿子、想起与儿子有关的有许许多多,浸沉在一种温馨却又有几分落寞的心境中。

儿子上大学走后,同事、熟人等说的最耳熟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儿子上大学走了,你就轻松了。”是啊,儿子已经结束了高考前的十多年学习生活,像长了翅膀渴望独立的鸟儿样,飞翔去了那座远离我们的城市。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为儿子能上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的那份喜悦渐渐淡去后,却慢慢滋生出些说不出的不适与失落。

儿子高考前一年的春节期间,在和孩子刚上了大学一年级的朋友吃饭时,我用满含羡慕的口气说:“你这是熬过来了,儿子上大学了,看着你就觉得轻松。”

同事笑着说:“高考前有高考前的煎熬,可也有孩子没上大学的幸福。高考前可以经常见着孩子。等孩子上大学了,就觉得见一次孩子要等那么长的时间,也就会有了别一番牵心挂肚的滋味……”

同事最后说:“你们就先享受着现在还能经常见到儿子的幸福吧!”

不想,儿子上大学刚走了不到两个月,同事曾经的话竟让我有了如此深切的内心感触。

儿子高中三年,是在距家近二百公里的一所高中度过的。三年间一次次去看孩子的不便、劳累,儿子在学校一次次考试中成绩起伏带来的忧虑、焦躁,种种心理与体力的叠加折磨,等到高三后半学期时,我像许许多多的家长一样,就盼着这催残人身心的难熬日子赶紧结束。然而,在那样的日子并没有远去多久的深秋,竟然一次又一次地怀念起那些曾经盼着快些结束、现在想来却觉得充满温馨的那一幕幕情景——每次孩子们放假时,在学校门口人头攒动的数千名家长群中,踮着个脚、伸长脖子盯着由校门里如潮水般往外涌动的学生,生怕在一样的校服学生人流中漏看了自己孩子,让孩子在家长群中茫然等待;在去宾馆的路上,小心翼翼地问着孩子最近的学习状况;当每次出来有时间好好吃一顿饭的晚餐时,看着孩子边吃边说饭菜真好吃时,赶忙问儿子还要不要再来一份……

现在儿子上大学走了,在对家和学校以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的十八岁,要那么久的、去离我们的那么远的那座城市,独自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许许多多……这一切的一切,让我在欣喜的同时也滋生出更多的忐忑与牵挂。

在这样的心境下,通过微信、QQ等与孩子沟通,便成了一种渴望与寄托。刚开始和儿子微信交流那一段时间,虽然翻来倒去的说的总“吃饭怎么样?别舍不得啊,水果买了没有。一定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啊,要坚持跑步打篮球啊……”这几句话,虽尽是重复话,但每次还是感觉很幸福。但没过多久,我在微信给儿子说了一长溜话、说几次话,儿子总也不搭理我,即便是偶尔回复也就“好的”“知道了”几个字。每每这时我也只能小有不满地对媳妇说:“这个小没良心的,这么不耐烦,竟不爱搭理我了……”媳妇则说:“儿子刚去大学,同学间啊学习啊这事那事的,忙!”后来,看天南地北的新生家长群中,不少家长在聊天中也说微信与孩子交流时,有被孩子不爱搭理或是不回复的情形。家长们一边发些流泪的小图标,一边说孩子刚去大学还没多少时间就不愿搭理我们了。也有的家长说,我们孩子只是没钱了,才和我用微信联系……看着这些,我就有些自慰的在心里思忖,哦,不只是儿子不回复我,看来孩子们在大学都忙。

手机上一长流QQ群,每天必须“爬楼”浏览的是新生家长群。这个群中总有些个热心的家长群外群的忙,把你能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凡是与孩子们有关的许许多多在群里发出来。还没有去学校时,就有当地的或是先去学校的学生家长,把学校校门、体育场馆、校园一些标志性建筑等拍照发到群里,使家长们还没有去学校之前,就从这些照片中对学校有了些许熟悉。有发照的就有评论的:体育馆吗看着一般,东三教学楼很古朴配得上百年老校的名头,宿舍总体上说条件还过得去,就是宿舍不能洗澡孩子们会不太方便的……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各抒己见,让大家的情绪一会高昂一会低落,一会群情激奋,一会意见爆屏:这怎样行呢?为了我们的孩子,这个问题大家必须给学校反映。过些天,一位家长转发了某网站刊发的一篇评述孩子们所在学校的某个专业并不是很优秀文章后,不多时群里便炸开了锅,图标、文字一齐上阵:怎么能说我们孩子大学的那个专业不好呢?这个大学这个作者上过吗……开学一段时间后,有当地家长或是外地家长去学校随手拍些照片发到群里后,大家便争先恐后地翻看照片。一些在照片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家长,便兴奋不已的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悦;也有家长说那个身影有点像自己孩子,就是不确定是不是;有的家长则直接在群中说,下次有去学校的家长麻烦去西南三楼多拍几张照片,要是能拍着我孩子了就发红包。群里家长多了,与大家交流什么想法与“经验”的家长都有,甚至有家长在群中给大家讲,怎么用入学学号在学校官网,通过校园通卡号掌握孩子的日常生活动态,比如从每天的刷卡记录,掌握孩子每顿饭吃得多少,每天是否正常吃饭,每周洗了几次澡,参加校园文体活动了没有等等。一次有位家长在群中感慨地说:一群走向空巢的爸妈们,就这样天天在家长群显示出半痴半疯的状态,其实都是因为对孩子的思念……此言之后的瞬间,群里一连串流泪小图标极速刷屏……

有家长在群里发了篇关于孩子上大学后的感怀配乐朗诵文章,开头便是火车站接送人时常可听见的那种有回音的广播声、火车鸣笛声以及火车轮与铁轨有节奏的“咣当”声等彼此交织的声音……就在这样的离别伤感的氛围中,尽吐牵挂:“孩子,你就要在这座陌生的城市开始你的大学生活了……”文章中引用了一段网上盛传的北大才女赵捷关于母爱的金句:“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退出,照顾和分享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的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的窒息……”

听了这篇朗诵配乐文章,让我想起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其著名的《论孩子》一诗中,那情感深沉却又理入至极如佛语般深刻的诉述:……/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是啊,抛开如我一样为人父母者对孩子那份浓的没法稀释的思念情感来讲,无论是赵捷的金句,还是深刻阐述了父母与子女相关理论的哲学家弗洛姆关于母爱的真正本质的论述,或是心理学家阿德勒关于孩子成长与父母关系的一些理论,都让我深深地明白,孩子是要在成长中慢慢远离我们,我们哪怕有万般不舍、内心有着分离的情感煎熬,也要适应孩子远去后的孤寂,学会在自己内心对孩子的祝福,然后在眺望中静静等待……只是孩子,在你宛如鸟一样飞向自己向往的天空这一过程中,让我慢一些适应吧,因为你小时候的顽皮、成长中的点滴,和转身跨入大学校门那一瞬间的身影,是那么清晰而又难忘的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下雨了,在这深秋的雨天,孩子,不知道你记没记住妈妈对你的叮嘱……

猜你喜欢

群里媳妇儿子
通缉令
奶茶群里戏精多
打儿子
一滴水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娶个媳妇过大年
一直未变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