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乖”越需要被关注
2018-07-17钱志亮
经常有家长咨询:“孩子不乖怎么办?”
现在的教育观念中,老师和父母常常把“乖与不乖”作为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诚然,在家跟父母对着干、成天在学校闯祸、不认真学习、经常调皮捣蛋,这样不乖的孩子,谁看了都头大。
我们常常关注不乖的孩子,付出很多精力去纠正他们不良的习惯、揣摩他们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
这是因为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高兴就哭闹,不喜欢就和父母对着干。
可是,乖孩子不一样。
乖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乖孩子”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不捣乱,不给大人制造麻烦,服从是他们最大的特点。
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懂事、省心,外表看来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因此父母老师常常觉得根本不需要為他们操心。他们忽视了一点,乖孩子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没主见的乖,父母老师长辈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另一种是有主见的乖,他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样的事。
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乖孩子”属于前者。很多孩子小时候只是为了听到父母口中“真乖”“真听话”“真懂事”的夸奖,硬生生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一味顺从。
这样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也不说出来,不与长辈辩论,按照大人教导的旧经验办事。
乖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后普遍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认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这些“乖孩子”长大以后,通常只会循规蹈矩,抗挫折能力低。通常成为毫无特色的路人甲,或是只会服从领导、被压榨也不敢挣脱的员工,又或是思想性格矛盾怪异,不断自我挣扎的人。
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乖孩子”像苹果,“熊孩子”像草莓。草莓出了问题在表面,容易及时发现,而苹果出了问题,外表依然可以很漂亮,藏在里面的问题不容易发现。
我见过很多小时候特别懂事乖巧、成绩很好的“别人家孩子”,到了中学、大学突然开始了“迟到的叛逆期”,逃学旷课、打架上网,把小时候没做过的坏事全都做一遍。
甚至还有些人是毕业后,照常乖乖听父母话回老家工作,突然在某一刻自我意识觉醒,不愿意再听父母的话,拒绝他们的控制,行为表现反常而激烈。
这些,其实都是小时候种下的苦果。因为是“乖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大人忽视。
乖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和关心
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被人看见、被父母关注。
有时候孩子感觉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得不到回应,就换一种方式,如变得乖巧、听话、懂事,来寻求父母的关注和重视。
乖孩子比一般同龄孩子更加敏感、脆弱,更懂得观察别人的情绪,比如家长不开心了,常常害怕是自己的问题,就表现得更好来让妈妈高兴起来。
父母要多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情感上的回应。允许犯错,让孩子明白不论怎样爸妈都是爱他的,这样孩子内心才会充满安全感,从而卸下心理防备。
还有很多父母喜欢夸孩子“宝宝乖,听话妈妈就给你买好吃的”“你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孩子为了别人眼中的“好”,而隐藏起自己的真实诉求;为了保持加在自己身上的标签,而隐藏起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渴望,成为乖孩子。
所以家长要注意,不随便用“乖孩子”“真听话”“你要懂事”这种标签化的语言来评论孩子,不让“乖孩子”成为孩子的负担。
尊重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来不是培养出一个乖孩子。过度压抑内心需求、两面派、丧失自我的“乖孩子”,身心发展是不健康的。
《旧唐书》里有一句话说:“父有诤子不败家。”诤,敢言直谏也。一个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孩子,是可贵的;而一个努力给孩子自由表达空间的父母,是可敬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时代的进步、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应该接受孩子与我们思想的出入、言行上的不同。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做决定,或是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期望时,再到种种小事上,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绪。
告诉孩子他可以说“不”,他有拒绝的权利,只要是真实的情绪和想法,都可以表达出来。
此外,时常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各种事项的讨论中来,鼓励孩子多思考,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才能帮助他成长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否则,孩子的感受大多被忽视,他们的意见得不到重视,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不敢随便表达自己真实的态度,变得畏畏缩缩,不断压抑自己。
不过度控制,给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
一般来说,0~6岁是孩子个性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奇思妙想,甚至爱调皮捣蛋,和大人唱反调。
其实,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专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可是生活中就是有很多父母,喜欢替孩子做主、事事包办、控制孩子,这个不行那个禁止,破坏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久而久之,孩子的天性被压抑,很容易变得胆小、懦弱、顺从。
我们并不是说鼓励孩子离经叛道,孩子的“听话”应该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这些原则性问题上。而孩子天性好动、调皮捣蛋、鬼主意多的特点,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
相信孩子,父母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给孩子自主发挥的空间。多鼓励孩子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从中增强自信和勇气,犯错、失败并不可怕。只有孩子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因此发展出属于他自己待人处事的智慧,才能最终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不随波逐流。
因此,别对你身边的“乖孩子”太过放心,或许他才是最需要被了解、被关注的。
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成立有钱志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