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岷县扶贫对策建议

2018-07-17李文彤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岷县贫困乡村振兴

李文彤

[提要] 甘肃岷县属于有“苦瘠天下”之称的甘肃省定西市所辖范围,岷县地理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贫困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要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所以分析岷县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了解岷县贫困问题基础上,通过对致贫因素以及贫困现状的分析,从岷县县情出发提出扶贫对策建议。

关键词:岷县;乡村振兴;贫困;扶贫对策

中图分类号:F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4月17日

贫困是一个具有动态、历史和地域性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对贫困的认识有所差别,这跟当地的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政策制度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关于贫困问题最早的记述是在春秋末年左丘明的《左传·昭公十四年》中,其这样写道:“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三国时张揖撰《广雅·释话四》解释“穷,贫也。”可见在中国古代关于“贫”和“穷”的理解,涵义基本上是差不多的,都有缺乏财物之意。英国学者朗特里对于贫困的定义更多是从物质层面上来说,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衡量贫困最常用的就是贫困线,贫困线被用来确定一个地区的贫困人口,衡量一个家庭或某个区域是处于贫困状态,不同国家和地区贫困线的界定标准是不一样的。

有贫困就有反贫困,中国在反贫困的过程中,一贯用“扶贫”来表示反贫困的具体行为过程,采取扶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方式,增加贫困地区人民的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减少贫困、减缓贫困再到消除贫困,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反贫困的不同认识。反贫困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2015年11月27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要咬定目標、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岷县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一直以来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脱贫也一直是岷县政府和岷县人民一直以来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

一、岷县贫困现状分析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土地总面积3,533.19平方公里,辖9个乡、9个镇,总人口约48万余人,农业人口约占44万人,岷县历代以农业为本,农村依旧是传统的经济模式,耕作粗放,长期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资源能源缺乏,产业结构单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岷县一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经过多年扶贫开发取得一定成效,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基础设施得以改善。目前,岷县的贫困问题由解决温饱为目标向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的目标转变。

(一)贫困现状分析

1、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岷县由于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脉的交汇地带,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自然灾害,交通、通讯较为落后,根据2011年国家最新贫困标准2,300元,2014年底全县仍然还有17个贫困乡镇,122个贫困村,贫困户3万多户,贫困人口达到13.58万人,贫困面达30%,返贫问题突出,仍有许多人徘徊于贫困线的边缘,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依旧属于全国深度贫困地区。

2、生产技术落后。新的生产技术缺乏且生产工具简单,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在山区和川地都是非常普遍的。农业机械化利用率还很低,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和接受比较低。近几年来,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马铃薯和中药材技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简单粗放的种植技术和耕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生产规模对生产技术的需求,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自然条件差、技术落后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高、质量次、品种单一、商品竞争力差。

3、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弱。2012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285元,是全国38,420元的13.7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7∶11.9∶51,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导,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业与工业的关联度和互补性不强;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且大多数只是进行农副产品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效益低下,工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4.9%,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8.3%;第三产业中仅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8.5%。城镇建设严重滞后,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

(二)导致贫困的原因

1、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岷县由于地处陇中高原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土地大部分为山地,全县耕地面积62.7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亩;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596毫米左右,年均蒸发量却达1,200毫米左右,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农业种植主要依赖自然降水,十年九旱造成岷县粮食生产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天气状况不稳定,容易形成极端多变天气,冰雹、暴雨、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2012年的“5·10”雹洪灾害,就造成经济损失20多亿元。风调雨顺的一年,农民就能获得较好的收成,若是遇到大灾大难,农民的收入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劳动力素质低,观念落后。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文盲率较高,且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一般都外出打工,留下农村务农人员以中老年人、妇幼为主,这部分人群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接受、理解、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事物的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易接受新事物,仅依靠已有的经验来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能为居民的生活和物质生产带来便利并能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饮水问题、交通运输、教育设施、通讯设施、卫生文化等。岷县境内现有主要交通线路包括国道212线、省道306线,以及城马公路、梅维公路等县乡公路,这些交通路线普遍面临路况差、路面坍塌等问题,堵车现象经常发生,有一部分村庄至今仍然不通公路,路面仍为沙砾路面,公路的质量差,建成不到三四年就会出现坍塌和断裂的情况,且县域内已有的大部分公路的排水设施不全,晴通雨阻现象突出。

二、岷县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返贫现象突出,新生贫困户易发。近几年,通过扶贫投入,岷县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制约贫困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因病因灾因教致贫问题突出,岷县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加之防灾抗灾能力弱,一遇天灾人祸极易重新返贫,以“7.22”中大地震为例,造成经济损失180多亿元,全县因灾返贫近20万人,返贫率高达45%。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教返贫是造成岷县人口返贫的主要因素。此外,还包括因婚丧嫁娶返贫,因人口素质低返贫等因素。

(二)制约致富产业发展的因素较多。岷县的中药材资源优势明显,但是由于发展特色产业的资金投入不足,龙头企业少,农民生产种植的组织化程度低,土地产出率不高,市场信息不对称,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现有企业经营规模小,加工能力不强,精细化程度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低,制约致富产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依靠中药材等特色资源的带贫致富效果不显著。

(三)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空间小。岷县农业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2%,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小麦、青稞、燕麦等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所占比重低,农民一年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农业生产上面,但收成往往与投入不成正比,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依旧改变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且不稳定。

三、岷县扶贫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效利用扶贫资金,继续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電、路、房等基础条件。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兴修水利设施;加大农村沼气清洁工程建设,改变贫困农村脏、乱、差的现状;实施农村电网升级工程,提高电力保障水平;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岷县猫尾草特色牧草种植基地,改善草原生态;逐步引导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环保型农业转变,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树立农业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挖掘中药材等地方特色资源,培育富民产业。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发展中药材、畜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收入增长由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依赖技术和资本转变。中药材产业方面,保持现有种植规模,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牵头,吸引省内外企业到岷县投资中药材产业,建立药源基地,推进中药材市场化、规模化种植,不仅提升中药材的产量,还要提升中药材的质量。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畅通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实现中药材企业规模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畜草产业方面,在具有草场资源优势的东区山区,改良品种,依据草原载畜能力,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加快以岷山红三叶、猫尾草等优质草商品种植基地建设。

(三)推进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发展劳务经济。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基地授课、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加大对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尤其是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工作,争取让更多的农村青年能够掌握技术性的工作,提高劳动力素质,消除贫困代际传播的现象。坚持劳动力培训和输转相结合,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积极推进异地搬迁,加快改善农户居住条件。在贫困乡镇选择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交通方便、环境容量允许、符合避险要求的区域建设安置区。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政府统一规划,通过对非重点贫困农户闲置的宅基地收购,对重点贫困户进行搬迁安置。对于在受灾地区有移民意愿的群众,利用国家移民政策,实施跨区域搬迁,对实在不具备搬迁条件的农户实施就近安置。争取使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户都能迁入到的生存条件较好的地区,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缓解贫困地区的生态、人口压力。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电视广播等设施建设。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建立健全学校资助制度,积极利用社会各界捐助资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实现乡镇幼儿园全覆盖;推动各个乡镇的公共文化工程建设,兴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提高电视广播等无线电工程的覆盖面,加快户户通工程建设;加大对乡镇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提升乡镇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各个贫困村村卫生室建设,满足群众对于小病小灾的医疗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保障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政策落后到位,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使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六)政府统筹协调,对症预防,有效遏制返贫现象。结合贫困人口自身不同情况,进行建档立卡工作,针对因不同原因可能导致返贫的群众,采取不同的返贫遏制措施。对于可能因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返贫的农民,应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做好预防工作。要宣传推广科技抗旱,引导农户种植抗旱作物,发展畜草产业,以牧补农,尽量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旦灾害发生,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救灾,做好灾后安置工作;对于因病因灾因学可能导致返贫的家庭,要完善贫困家庭及贫困学子的资助救助制度,推进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有效遏制因病因学返贫。此外,还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变不好的风俗习惯,引导婚丧嫁娶的举办应遵循勤俭节约的原则,从舆论层面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引导人们形成节约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峰.定西贫国地区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人的发展视角[D].复旦大学,2010.

[3]新华社.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J].中国扶贫,2015(3).

[4]马明义.岷山脚下绘蓝图——甘肃岷县加快精准扶贫攻坚纪实[J].甘肃农业,2015(17).

[5]李洪洋.从甘肃定西扶贫看政府的经济职能[J].中国乡镇企业,2007(1).

[6]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

[7]高军,李忠东.甘肃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14(3).

[8]贾治堂.甘肃近140万特困人口徘徊在国家扶贫重点片区外[N].甘肃经济日报,2012.3.5.

[9]李丰春.甘肃贫困人口的分布、成因及其扶贫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5(4).

猜你喜欢

岷县贫困乡村振兴
甘肃省岷县城郊初级中学师生书画作品选登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中共第一任岷县张明远“县长”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及应急处置保障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跨断层形变异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