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轨道上的生活
2018-07-17高翔
文 / 高翔
城轨行业做久了,品一品行业的特点,就会发现,所有的日新月异,抵不住日复一日的车来车往、通勤日常;反而,你会在不经意间、在平常往复中,发现一些惊喜。
在城轨文化方面,如果概括趋势的话,自从2017年底协会在深圳举办了第一届城轨文博会,文化方面的惊喜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元和个性;文化的重心由物指向人,由城市指向了社区。
举个例子,最年轻的厦门地铁,在刚刚的六一节时推出一列“亲爱的小时候”主题列车,通过漫画来体现不同年代童年的童趣和生活记忆,这时候厦门地铁也处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刚刚开线六个月,就有这样的文化项目,这标志着一种文化自觉的形成。
还有一个趋势是走向国际化。不论是地铁公司还是地铁公司的合作者,都将视野转向更广阔的领域,比如在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六月份刚刚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致敬大师系列”艺术展览,七幅世界等级画作均来自艺术圣地英国国家美术馆。
虽然地铁内做过很多艺术项目,但将车站空间或整个线路按博物馆方向打造,将顶级画作引入通勤环境,这都是近来的新动向。
不过,我个人最关注的话题,是95后、00后的出行,2018年是00后的成年元年,经过半年的研究与分析,腾讯在六一节前重磅发布《腾讯00后研究报告》,报告的第一句话写着:00后来袭。
城轨文博会现场
我相信人是我们社会一切变化的动因,就交通而言,主力通勤者、出行者的更替,将令我们的行业马上感到罡风阵阵、风雨来袭。
再举个例子,也是列车广告,在南京,12所名牌高中组团,在南京地铁1号线推出“最美高中时光”的专列,这是直接针对00后的传播案例。
今天,你在地铁里看到的广告越来越年轻,文案清奇,各色人等出镜,有趣有料;明天,你可能发现00后买断地铁广告宣告其主张或喜好,包下列车车厢传播他们的艺术。城市文化的多元,尤其体现在行为艺术或街头艺术,如果地铁包容的话,肯定会有更多的释放。我记得台北捷运有一个客流不大的站厅区域,专门改造加装了大镜子,吸引街舞人群很快转到了地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于一切交通工具来说,谁都在经历时光的磨练,变得历久弥新。我们想想自行车、汽车、飞机、地铁,对于所有这些交通的使用,都是熟能生变,都在由工具升华到文化,但和以往相比,现在的变化更快,更具时代特色。
在年轻一代的交通经历中,他们没经历过城轨大建设时代,畅通的路网、手机过闸、地铁广告和商业,对他们来说是与生俱来、理所当然,所以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出行者都即插即用,准备期很短,学习期很快,他们更熟悉城轨,更擅于使用城轨,同时也对城轨有更多要求和诉求,路上要有风景有体验有互动有玩法,城轨文化的多元,是被新一代“袭”出来的。
城轨文博会以后,我总听到行业内资深但却理科背景的同事说,没想到城轨的文化这么丰富,能呈现得这么多彩;另外还有几次,完全行外的同仁,有学界的商界的,却能直接聊到城轨文化的核心。这些变化,是因为城轨与社会全交融了,与各行各业全链接起来了,城轨不再是一个行业概念、一个国民经济列表中的靠前项,旧貌新颜,我们自己都要重新审视自己了。
随着出行一代的根本性变化,随着大铁与城轨的无远弗届、无缝连接,出行变了,变成了一种太日常太平常的生活,说走就走,说回就回;在这过程中,不能放过旅程、不能没有体验、不能没有惊喜,这就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互联网在中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的影响力都大,那么同样基于人口基数的轨道交通,也在中国由人口带动、由广大的版图赐予、由年轻的出行者促进,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生活模式。
我自己十一年前进入这个行业,那时候我都不怎么坐地铁,对这个行业非常无感;但是今天,我肯定这是一个引领生活、创造感觉的行业,我们就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和年轻一代出行者一起,将传统交通,变成快乐出行。
新城轨时代,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和乘客一起,创造和享受轨道上的生活。
这是最好的时代,就象互联网一样,我们有机会给世界带去更好的技术、更多的创新以及全新的生活模式。
城轨进入了个人化、个性化时代,就城轨文化而言,艺术、传播、活动、文创产品都将在城轨领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城轨成为城市的文化平台、生活空间甚至形象代言,指日可待。
“建地铁就是建城市”,这是我们行业内很棒的一句话,但这话的重点还在“建”上面;今年我听到另一句富于想象力的话----“轨道上的城市”,那就是下一幅蓝图吧,城轨即城市。
未来在望,且思且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