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是一生的意识

2018-07-16彭倩

读者欣赏 2018年7期
关键词:丝路油画意象

彭倩

陆志宏

甘肃榆中人,1960年出生于定西。1980年毕业于张掖师专(现河西学院)美术系,1988年至1990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定西地区群艺馆副馆长,陇中画院院长,定西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等职。现任甘肃画院院长助理。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政协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雪后初霁,泥泞的上坡路陡峭、路面开裂,车辙重叠、足迹交错,混合着消融的雪水,隐隐泛着陶釉般的光泽。道路两侧未融的残雪,夹在枯黄的冬草间,令人顿觉丝丝寒意。视线随着泥泞而陡峭的小路绵延而上,观者的精神也随之振奋。折过一个大弯后,延伸至沧桑却伫立不倒的烽火台。再远处,颜色由深及浅间,视线也随层叠的苍茫雪山渐渐远去,至天边的冷云,至无尽的想象空间……

探寻西部风,重铸丝路意象

陆志宏油画作品《西出长安三千里》呈现的丝路古道,将观者的思绪延伸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景象,以静穆苍凉的西部意象勾画了雄浑昂扬的丝路精神。他迷恋丝绸之路,热衷这个题材的绘画创作。从丝路古道不断地提炼绘画元素,呈现丝路气象,成了他数十年来不由自主的选择。“西部题材的绘画,尤其是丝路古道系列作品的创作,主要源于我的‘河西情结。”陆志宏坦言道。

西部丝路沿线风土人文的影响,经年累月深入内心,转化成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力。

1978至1980年,陆志宏在张掖师专(现河西学院)美术系读书,河西走廊、祁连山、敦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给他留下潜移默化的烙印,成了他绘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题材选择。而在更早的1976年,16岁的陆志宏作为知识青年前往会宁县郭城新堡子插队,就对西部意象有了初始的感悟。16岁的少年,思想意识还处于“混沌”阶段。平日里高强度的劳作锻炼了身体,也磨炼了意志,更让少年体验到了艰难岁月里人性的真善美。西部辽阔、苍茫而富于人文气息的乡土景观,则塑造了少年对自然美的感悟与把握。后来陆志宏创作的版画《苦水瓜甜》《溯源》等作品,均是这一时期经历的转化。

煦风吹来

丝路情结的进一步深化,还得益于对丝路沿线遗迹大量的田野考察。

工作伊始,陆志宏在定西群艺馆工作,那是当时地方文化机构唯一可以画画的专业单位。当时定西还没有博物馆,由群艺馆承担文博工作,对全区文化馆的文物归类、建档。彼时年轻的陆志宏便被分配参与文博考古工作。从考察定西境内战国秦长城西部起点,对陇西113厂宋墓实施抢救性挖掘,参与会宁郭蛤蟆城的考古挖掘,到前往会宁牛门洞新石器遗址考察等文博考古活动,丝路沿线大量的古代遗迹和文物给了陆志宏太多的创作灵感。

天幕

西出阳关

“当年我在会宁牛门洞征集的彩陶,后来成了现在定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两三件被国家文化局鉴定为一级文物。”当年进行考古工作时白天吃不上饭,晚上浑身被虱子咬遍等一系列的艰难困苦,全都化为此刻满心满眼的欣喜与骄傲。

至此,丝路意象成了陆志宏源源不断的创作来源,《极边天高》《凉州西望》《西出阳关》《胡杨深处》等作品,均是他重回丝路沿线,内心激荡感受的具象呈现,已经融入了画者自身的人格力量与精神状态。

近年来,陆志宏心中的丝路意象不断扩大,并不断思考如何让“大唐气象”下的艺术得到传承、再发展。为此他创作了“丝路文本”系列油画,包括身着袒胸装、头戴胡帽,骑着骏马的唐朝女子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的骏马;身驮货物、昂首嘶鸣的骆驼……虽是呈现大唐意象,但在表现手法上已有了现代化的印记。“丝路文本”系列绘画,已经不仅仅是写实,而且有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朝圣敦煌,就要找到并构建历史与现代结合的‘新敦煌艺术。”关于丝路意象系列的后续创作,陆志宏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

开放诗意对话,建构艺术个性

陆志宏的作品中广为人知的是油画,除此之外他还创作版画、国画,手持画笔之余,摄影、编辑装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专长,均是他在时间的洪流中随心而行、开放探寻的结果。看似跨界,实则相融相长。如爱好摄影使得画者对“瞬间美”的感知十分敏锐,对色彩、光影的把握也如鱼得水。正如陆志宏自己所言,“视觉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人生不设限,创造便有了更广泛的可能。

20世纪80年代,艺术领域也乘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甘肃版画在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下迎来了创作的高峰。年轻的陆志宏受此影响,持续了几年的版画创作,毕业创作也是处女作便是版畫——《朔漠春早》,表现了河西人在春风下植树的情景。在定西群艺馆工作期间,陆志宏跟着著名版画家裴广铎学习版画,木刻版画创作走向正轨。而早期的版画创作对后来的创作十分有益,如《长风万里》描绘丝路故道上的感受,构图、色彩上均受到甘肃版画的影响。

在定西深厚传统文化尤其是书画艺术的影响下,陆志宏迷上了书法,随后便拿起毛笔开始创作国画。兴趣的扩大并没有削弱陆志宏创作的深度,1990年,陆志宏与张兴国、莫晓松在兰州举办了国画作品联展,因作品风格新颖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后来的国画作品还与张兴国、田向农一起参加了北京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

至于后来的油画创作,则是在深受西方文化的感染下,以开放的心态寻求艺术创作突破下的选择。1988年至1990年,陆志宏在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进修,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他得到了深造和洗礼。新成立的美术系有一批画国画和油画的老师,学生分国画和油画两大专业训练,陆志宏是国画、油画都学。这一时期,陆志宏于课堂、讲座中如饥似渴地汲取艺术知识和训练艺术技法。同时对油画的表现力也有了更多的认识。1990年,在文化部举办的欧洲绘画材料和技法高研班上,在油画大师宾卡斯的传授下,陆志宏对油画的起源、发展及各种技法、流派有了更加系统的掌握。油画的表现技法很多,对此陆志宏开放自我、广泛尝试,以摸索构建自我的绘画风格,并将其不断内化。后来他的油画创作中较多使用的小点彩技法,就是对坦培拉技法的学习和演化。

胡杨深处

古道长风

凉州西望

“丝路文本”系列(1-5)

艺术形式与手法只是表现的手段,如何更好地呈现画者心中之境才是根本。

中国山水画和边塞诗给了陆志宏颇多的艺术感染和创作灵感,重写意而非写实,具象的画中景成了寄托画者兴致与情怀的载体。这也是古代山水诗画中的“寄兴寓情”——以山川之形彰哲思之胜,而非重于摹自然之状。陆志宏便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概念融入油画创作中,将画者深远、壮阔的精神气概融入创作,而油画本身也适合表现这样壮美、磅礴的力量。有评论家以“重表现、重精神、重气象”,“意象化、诗意化、精神化”概括其艺术风格。

“一幅作品完成后,如果观众认为有诗意、有意境,那就成功了。”说到对于自己作品的要求,陆志宏如是说。

在这个多元的社会,能够以开放之自我欣赏、接受每一种艺术形式,不断地拓宽自身的艺术创作境界,才会具有持久的创作爆发力。对此,陆志宏强调艺术家不应该教条,应于融会贯通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完成不同绘画艺术间的对话,构建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

谱写生命赞歌,传承文化基因

除了丝路意象,“黄土家园”系列是陆志宏的另一大创作题材,这类作品中传达了他对家乡、对西部的热切关注与希冀,同时也传递了对生命的赞美与讴歌。这类作品将生活融进创作,以艺术的眼光提炼寻常,饱含了积极心态下的生生不息。《晚熟的青稞》《煦风吹来》《陇中山地》等,皆是此类作品的代表。《陇中山地》呈现了雪后的大地,薄雪掩盖不住的千里黄土绵延开去,留下微微泛蓝的一角天空。但交错的树木和乡间小路,依稀可见的庄稼和耕垄,都让这一切显得安静、美好而纯净。而《新绿》的创作灵感源于在东乡族自治县的见闻:黄土高山上植被稀少,因土壤流失而沟壑纵横,然而在残雪白草间,几株鲜绿的松树傲然挺立,如一抹绿光般夺目,让人看到了大山的希望,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

民勤·春天的风景

文明的脚步踏着狂风席卷而来,过快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出于对家乡、西部的深切关注,陆志宏开始创作处于生态危机下的“黄土家园”系列油画,如《民勤·春天的风景》《腾格里飞扬的风景》《新绿》等作品。如《腾格里飞扬的风景》展现了席卷而来的沙尘暴,吞没了村庄,满目流沙苍黄,甚至连飞鸟也在逃离。这幅并不太具备审美意象的作品,看似有些超现实主义,实则是真实场景的艺术写实。陆志宏描绘的沙尘暴,在河西人口中被称为“黑风”,席卷而来时如一堵墙,让人压抑、窒息。面对这样的画面,观者有焦虑、紧张皆属正常。但作品想要传递的不仅仅是对环境恶化的忧虑,还有随之而来的深思。在飞扬的黄沙之下,是一片片沙柳、骆驼草和麦秸织就的草方格巨网。看似无力阻挡风沙,实则是西北民众坚韧意志力与反思精神的体现。

腾格里飞扬的风景

面对大自然永恒的挑战,西北人没有萎靡消极,而是回之以积极的应对。

“我創作的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并对治理环境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人们给予尊重。”谈起《腾格里飞扬的风景》,陆志宏眉头紧锁,神色严肃。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反映在对环保的关注,更体现在对民间艺术的倾力再现和传承中。

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期间,陆志宏结识了民间美术系的杨先让、李真、吕胜中等大家,对民间美术的学术研究也有了较高的定位。而英国民族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和中国民俗民间美术家、画家靳之林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研究自觉,也激励着陆志宏持之以恒地研究甘肃陇上民间艺术。

“陇中文化,无论其地下文物,还是民间艺术,都具有源头的性质,这是东南沿海地区可望而不可即的。”冯骥才先生致陆志宏信中的这句话道出了陇中文化的分量。而在陆志宏看来,在农村可以感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博大雄厚的民俗、民间艺术便是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是现代美术创作的源泉。

随着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民俗活动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变迁、消逝。而大部分的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活动,如木偶、皮影、傩文化等。失去了存在的阵地,随着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相继逝世,许多民间艺术正面临消亡。对此陆志宏忧心如焚,走乡串户深入偏远的山村进行田野考察,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后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挖掘、整理丝绸之路积淀下的民俗文化,力图复原、保存珍贵的历史记忆。

经过20余年的潜心研究,陆志宏出版了《甘肃宋元画像砖》(与陈履生合作)、《陇中剪纸》《甘肃民间皮影艺术》《甘肃民间木偶艺术》《临洮——历史文化名城》(合作)等民俗文化研究专著,带动、影响了一批人投身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研究。

年少时便怀揣对艺术创作的向往与追求,如今陆志宏的艺术人生已走过40余载,并将以更大的热情继续前行。对他而言,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更是丰富内心世界对表达、呈现的渴望使然。对此陆志宏感慨地说:“创作早就成了我贯穿一生的意识,也是一辈子的修行。”

猜你喜欢

丝路油画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油画去哪了
绸都人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受伤的风景(布上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