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职业院校美育现状及提升途径

2018-07-16游艳红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美育对策

摘要:美育重在"育"。主要培养人正确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人们对审美的敏感性,并鼓励人们去创造各种各样的美。职院校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教育,忽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职院校美育的提升途径:一积极搭建美育课堂,二营造美的校园文化,三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加强教师的言传身教。

关键词: 职院校;美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6-0215-03

在倡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人们都在寻找实现这种理想教育的较佳途径。审美教育正是能扼住当前教育畸形发展的喉咙,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美育的概念本质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属于美学范畴的一门应用型学科。美育的本质即美育的本体存在及其特殊质的规定性。"情感论"观点认为:人的心理被分为知、情、意三部分,美学是研究情感科学,所以与此相关的美育自然也会被视为情感教育。曾繁仁先生在《试论美育的本质》一文中,指出:"美育就是借助开卷有益的形象的手段(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1]

美育重在"育"。要在可感的美的教育中,培养人正确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人们对审美的敏感性,鼓励人们去创造各种各样的美。美育的任务是培养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以及提高人的生活情趣,陶冶人的道德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和生活。[2]

2.职业院校学生审美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职院校学生审美素养水平不高,总体状况堪忧。当然我们分析问题,既要重视大学生对自身审美素养的自我评价,同时也要重视他评方式的补充。

2.1 职院校学生审美素养的总体水平不高。

当前,就教师而言,部分学生的审美素养水平,包括审美理想、审美情怀、审美能力等方面,呈现出急剧下降趋势。很多学生未确立正确审美观,没有最基本的审美底线和审美原则,盲目跟风,肤浅浮躁,缺乏自我,喜好一些形式低俗,内涵缺乏的所谓"美"的事物,不具备应有的"审美素养"。

2.2 主客观因素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影响。

多数学生认为自身审美素养呈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但实际上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代的职院校学生对美都比较讲究,接受和学习新的事物的能力强,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自认为审美素养水平是呈提高趋势的,他们可以在学校及有关部门开展的有效审美活动中,以及各种审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审美素养。尽管学生们的审美素养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和缺失,但主流方面是好的。包括老师也认为,职院校学生的审美素养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还是比较高的。但由于实际上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审美需要得不到切实满足,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等也得不到有效培育和提升。

2.3 职院校学生总体上具备一定的理性审美判断力,但是缺乏相应的深度认知。

关于芙蓉姐姐、干露露、凤姐等网络红,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根本不美,这些人根本无法代表大众的审美观。部分学生认为网红现象只能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根本不能算是一种审美。这说明他们对主流审美价值观还是充分认可的,具备一定的理性审美判断力。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生希望成为网红,他们认为"网红"具有成名速度快,成名周期短的特征。针对于此,每对他们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纠正大学生"网红"的不当言行,塑大学生"网红"的榜样形象。使之成为主流文化的传播者,示范者和推动者。

3.职院校美育现状

美育应贯穿于职院校教育的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构成育人的教育系统,审美教育是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正确审美观,培育和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促进个体审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然而现实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审美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3.1 美育途径不够充分,实效性低。

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文科类的课程设置少,更别说是艺术类专业课程,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举办讲座这些较为直接体现高校美育目标的形式。将美育渗透到思想工作,融入专业课程,融入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这些相对隐性的审美途径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其所生效果也不佳,美育成为职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既无法感受到美育的存在,而美育的育人功能又很难面向全校学生发挥作用,高职院校美育的实效性低。使美育自身没真正发挥提升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作用,没有实现美育育人的核心目标。

3.2 人才培养目标趋于"功利化",侧重于专业课教育。

高职院校以职业技术能力的学习培养,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为目的。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导致高职院校会更加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对促进就业具有更加直接影响的教育方面,而这种"功利化"表现进一步促使高校美育日渐薄弱。一方面,专业课程教育格外受重视,美育课程为其让路。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科建设,注重专业人才培養,专业课程的设备和专业课程的教育处于绝对优势。在整个人才培养机制中,诸如美育这类课程设置不足,不受重视,进一步造成了高职院校美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受传统"主科"、"副科"意识的影响,迫于就业压力,高职院校整个校园专业技术教育氛围深厚,美育氛围欠缺。我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单单在专业技能等智育方面做的全面是不够。这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既有普遍性以打破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的透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是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3]

4.职院校加强美育的重要性

4.1 美育对高职院学生生命发展主题的影响。

人的生命发展的主题性不在于他的生命的自然形式,而在于他的人性与精神发展样式及丰富程度,即他要将经过自己思索,自己设计并付诸实现的"自我形象",完整地表现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以得到一种心理满足。[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人类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人们对生命的外在形式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就教育而言,也逐渐远离了其本质要求,发生了畸变。

张武开在《试论"三个代表"与教育的关系》中尖锐指出:"教育如果只关心教学生做事,只看重科技,只重视专业,只关注知识,只注目能力,即只重视科学教育,而不教学生做人,那么,极易养成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冷漠等'科技奴隶'或'经济动物'"。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负担重,就业压力大,以及受西方文化冲击社会丑恶现象影响冲击等,使其感到彷徨不安,难谈"幸福感"、"快乐感"。

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美育的内涵是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只有当一个人具有生命意识、能够珍惜和尊重所有生命存在时,她才能真正具有宽广的胸怀,才能不为世俗与眼前功利所遮蔽,从而发现生命真正的美。[1]

由此,通过美育可以让学生用人类精神宝库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武装自己,他们一边会用人类审美文化润养自己的生命之樹,一边沉淀和形成了相应的审视和洞悉生命快乐与幸福的能力。它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幸福与人生的美好,这首先是一种心理体验,并且必须伴之以相应的健全的心理结构和美好心灵。[4]

职院校美育对当今社会有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有些人拥有博学的科学知识,但同时却缺乏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心理结构,知而无法知察与体验本身应具有幸福与快乐;有些人拥有人人羡慕的一切,不缺吃不缺穿,却处处看不惯别人,自己也经常不快乐;更有甚者,有些人虽然不乏高学历,却敌视社会,亡命他人而走上犯罪深渊者。如2015年震惊全国的黄洋案。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生活并不匮乏让人产生快乐与幸福的物质条件,然而,不少人却"生在福中不知福",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审美心理。对学生进行美育:一是帮助他们充分而自由地体验生命的幸福与人生的美好,重塑他们的精神家园;二是帮助学生创造生命的幸福和美好人生,通过系统有计划的各种审美教育活动,既让学生吸收丰富的人类审美文化,又让他们建立起相应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积淀和形成创设生命的幸福和美好的人生的种种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培养善良的感情如同识字一样,是需要人教的。"[7]

4.2 通过美育可以使职院校学生的审美技艺与职业技能互补。

所谓审美技艺,即指主体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审美素养,或曰主体所具有的职业审美技能。它主要包括:主体在职业领域的审美观念,审美技巧,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等等。在人们日益追求审美文化的今天,经济活动也渗透进更多的审美文化。而作为未来的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学生,如果具有相当的优秀的职业审美技能,就会对经济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承担一定的工作。作为"社会人"的他们,既有消费和享受社会生活的一面(消费者角色),他应该具备相应的欣赏审美文化,评价审美文化的能力——这可以通过普通的审美教育完成,同时他又要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生产者角色),因而他又必须具备在生产、经济活动中创造美、展现美的能力——这则必须通过特定的"职业审美技能教育"来完成。我们这里描述职业审美技能的重要性,并不排斥主体的"专业技能",因为所谓职业审美技能的培养和形成,其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便是其扎实的"专业技能"。如果学医的连病也不会诊断,学师范的连课也不能讲,还谈什么"审美创造"。"主体的职业审美技能是建立在主体牢固而扎实的系统专业技能之上的,它是二者交融和互补而形成的一种全新品质的能力。"[4]

"技术美学"即所谓工业生产领域的职业审美技能。"技术美学是研究物质生产和物质文化中的美学问题的"[6]《美学新学科手册》中指出,"技术美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产品美学、劳动环境美学及劳动者美学。"一只咖啡杯是一个生活器物,应该有美观的造型。这个造型,包括它的式样、表面质感与实用性,表达美的精神,使我们感到愉悦。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目的。这就是正当的高尚的美感。[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技术美学的就用范围日益扩大,已被广泛就用到建筑、商业、农业、环境保护、水利、医学等各个领域。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己工作将涉及到以上领域的,必须掌握相应的基本的技术美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美育给予职院校大学生的,除了在消费层面能让主体具备欣赏美的能力(能听懂音乐、看懂书法与绘画、理解电影美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主体能在劳动层面具备具备造美与立美的能力,即在劳动与生产过程中,为社会提供自己的审美认识与理解,并将这种认知与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物质形态,即劳动产品等等。[4]

5.职院校美育的提升途径

5.1 积极搭建职院校美育课堂: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学的课堂教学和艺术课堂教学。文学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文学学识教育、文学作品欣赏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文学语言的"意向"的把握,接受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意识,进行审美的心理建构。艺术课堂主要包括音乐艺术、美术鉴赏、戏曲电影艺术等。一般来说,艺术修养是在艺术审美实践中逐渐生成的,艺术修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个体价格的发展与完善,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3]

对职院校大学生进行综合音乐素质训练教育,要根据学生音乐素质的实际基础,从简单的知识开始,逐步培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开设音乐课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扬美驱丑,美化心灵,使自己成为具有审美观念和高尚艺术修养的人。另外,美育课程形式上要充分具备主动性和多样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结合文学、艺术课堂的内容,在授课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灵活性、丰富性、实时性等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音频、视频、图片等综合到课堂教学中,使涉及的艺术作品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这样的形式,有效地把审美的理论教育与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兴趣,促进学生人格养成。

5.2 营造美的校园文化。

5.2.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硬件"——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建设。首先,它包括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学生活动场所、校园绿化、馆藏图书等。其次是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建设。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也在不断地产生变革,学校这方面的硬件建设也应与时俱进。学校通过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广大师生员工使用信息化创造条件这也利于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播,师生的交流流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通。

5.2.2 加强体验式的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建设。

美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使学生主动接受熏陶,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同化影响和塑造,进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以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思考人生和探索未来。开展校园精神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其在学生人格养成过程中的催化作用,就要注重其体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促进健康人格养成的自我修炼和自我实践。在具体实施层面:一方面,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多组织开展文学艺术讲座和报告,文化艺术节等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文化生活,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去。另一方面,要丰富审美实践活动。高职院校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及相关的社会资源,是学生进行审美实践的重要载体。除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上的博物馆、艺术中心、旅游景点同样是美育的重要资源,在此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内形式多样的创造展、文艺演出等产校园活动,鼓励他们对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欣赏和实践,不断丰富经验,提高审美能力。

5.2.3 建设人性化的校园制度。必须彻底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思想,使人的本质特性得到完善和张扬,人的身心、智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等方面都得到升华而获得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制度制订的标准和依据。

5.3 教师言传身教在美育中的作用。

5.3.1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解析为人文精神、学科文化素养、教育素养三个层次...."。[8]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精湛的专业素养、广博的学科背景,洋溢着审美价值取向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

教师的人文精神就是其文化素质的升华和凝练。只有具备一定人文精神,大学教师才能真正了解教师的职责,才会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较高的学科文化素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引导学生追溯知识的来源,探讨知识的形成,了解并探索知识的就用和发展。较高的学科文化素养还有利于教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至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教师知识面广,学术水平高,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师的教育素养是其价值观、审美情感的折射,是学生个体文化建构的重要参照,它表现在教师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之中,表现在教师对學生的宽容信任之中,表现为教师的人情味。[8]

5.3.2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及自我调控能力。

通常,不同性格类型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因为,总体来说,一方面作为教师,其职业特点往往要求其具备稳定的情绪,以及热爱学生,勤于学习,亲切待人,诚实公正等性格品质。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这不仅能够及时合理地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还能掌握和控制学生的情绪、情感,为成功的教育创造健康的环境。

5.3.3 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以爱为本,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和信任,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和信任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教师还要发扬民主,注重学生个性,多一点欣赏学生的眼光。具备较强协调能力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经常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与学生能真诚相处,并给予他们尊重和信任,这也使得教师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认可和接纳,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树立育人意识,加强服务意识,充分尊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加强沟通和了解,全方位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充分体验美,感受美,营造学校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冉祥华.美育的当代发展[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76-79.

[2] 王英杰,杜力.美育基础教程[Z].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

[3] 金昕.当代高校美育新探[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58-160,245-246.

[4] 叶学良,查有梁.大学美育[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213,226,308,353.

[5] 苏霍姆林斯基.青少年心灵的培养[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

[6] 徐恒醇.技术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6.

[7] 汉德宝.如何培养美感[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7-18.

[8] 梁红.大学教师文化素养的内涵及提高[J].现代大学教育,2003,(2).

作者简介:游艳红,女,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美育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