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
2018-07-16聂燕珍
聂燕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6-0159-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使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实践证明: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下面结合实例,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1.创设幽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内容是抽象的,但表达它们的方式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应该是生动的、多彩的。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善于联想,把"死"的知识讲活,对枯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艺术加工,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风趣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这样学生就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例如,在教学"除法"、"分数"和"比"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時,我们可以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分子、分母"两兄弟的作文能力很强,它们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它们的"亲生父母"根据它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给取了不同的乳名分别叫"被除数、除数",读书时又给它们取了不同的名字分别叫"分子、分母",后来它们对文学有兴趣了分别取了笔名叫"前项、后项"。从此以后,只要人们一叫到"被除数"或"前项"这个名字,"分子"总是响亮地答:"我在这。"……故事讲完后,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分子、分母",并在他们的额上分别贴上"前项、后项"字样,胸前挂上"分子、分母"字样,后面挂上"被除数、除数"字样。并让他们分别自我介绍:我是"分子",乳名是"被除数",笔名是"前项";我是"分母"……学生听后、看后哄堂大笑,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抽象的数学内容包含着这么丰富而有趣的知识。
2.创设现实情境,增强探索精神
创设现实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既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参与形成学习目标,指明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创设这样的现实情境:小明和小红在操场上跑步,小明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红沿着圆形路线跑。你能判断出谁跑的路程多吗?怎样判断?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小明、小红所跑的路线,讨论、回答:(1)要判断谁跑的路程多,必须知道什么?(2)要求小明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3)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4)要求小红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板书:圆的周长)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实际问题?
生:什么叫做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圆的周长怎样计算?……(梳理筛选形成学习目标。)
这样,学习目标明确了,能把学生引入主动探索的轨道,增强其探索精神。
3.创设悬念情境,诱发学习热情
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产生非学不可之感;悬念设置于课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悬念设置于课尾,则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4.创设矛盾式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矛盾式的问题情境,就是创设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的情境。教师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的认知与要学的新知之间的矛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小括号"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先引导学生复习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然后让学生独立试解应用题"工人师傅上午工作了3小时,下午工作了4小时,每小时做了12个零件,试问他一天共多少个零件?"(列综合算式解答)学生这样列式"12×3+4=12×7"计算,这就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先乘除后加减"发生了矛盾。此时,教师提出:"过去学过的运算顺序要求我们们先做乘法,后去做加法,可是实际情况又要求我们先加而后乘,怎么办呢?"矛盾的出现为引出"小括号"创造了认识空间,成为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内驱力,并引导着学生的认知方向。
5.创设冲突型情境,深化认知结构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进行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复习后,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36、93、429、2766这四个数能被3整除吗?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759→795,579→597,957→975,问:"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练习并作出判断后,教师惊奇地发问:"奇怪,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能被3整除;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也能被3整除。""759,597,975三个数变换后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内在需要,产生了"愤"、"悱"的强烈情绪,主动深入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使他们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还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