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咏柳》笔谈
2018-07-16张红敏
张红敏
摘要:我国是一个詩的国度。从先秦时代诗的起源,发展到当代的诗歌,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作为华夏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是因为它语言精练、简洁。含义深远。字字句句都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才写出来的。千言万语,只需几十个字就能表达清楚。因此,我在教学古诗时,也是比较注重培养学生领悟作者情感的教学。
关键词: 教学;咏柳;领悟;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6-0077-01
我在教学《咏柳》这首诗理解"不知细叶谁裁出"这句话时,我适时问学生:"这一句你觉得哪个词用的好?"有的学生说是"细叶",我说:"如果换成'柳叶'好不好?"有的学生说,"柳叶"太直白了。有的说,如果换成"柳叶"就没有想象的空间。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裁'字用得好,因为从这个字可以知道这句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那'裁'还可以用哪个字代替呢?"我问道。学生们纷纷回答可以用"切,割,剪……"我说:"那诗人为什么偏偏要用'裁',而不用其他的字呢?"有的学生说:"'裁'说明是裁缝把柳叶的形状裁剪出来的。"有的说:"说明春天的柳叶非常的漂亮,像是人们用心裁剪出来的。"还有的说:"柳树是春天的使者。春风吹过,柳树发芽了,柳叶长出来了,这为春天增添了色彩,非常美丽、迷人,感觉春风都在用心地裁剪柳叶呢。"我说:"同学们说得太棒了!你看,诗人要表达那么多的意思,却只用一个'裁'字就体现出来了,这给读者多少遐想的空间啊!因此,诗人在写诗时,那是经过多少次一遍遍的修改,反复推敲才得出来的。我们学习时可要用心品味啊!我们能穿越时空与古代文人墨客相约,那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呀!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喜欢古诗,甚至自己尝试着写古诗就更好了……"
记得上学期自治区教委孙铭教授来我市就小学语文新课改做了一次讲座。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孙教授说,小学语文新课改增加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加强小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缓……
我国战国时期著名辞赋作家宋玉被称为"悲秋之祖",那是因为他的很多作品都将肃杀的秋景与悲怆的心境融为一体,如:《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都极具有代表性。同样的秋景,却因心境的迥异而用不同的词汇表述出来,这就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时,就诗中的"绿"字的用法上,屡试用"到"、"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最后凝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把春到江南,目之所及皆为绿色,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地淋漓精致。为下一句诗人的思乡之愁做了铺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写了一首词《醉花阴》,表达对离别在外的丈夫的相思之情。词末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被传为千古名句,它有"物皆著我之色彩",把草木之瘦,比人之瘦,把思夫的孤寂愁绪,展露得一览无余。而她的丈夫赵明诚得到此作品,品读后也自叹不如。整首词,仅百字有余,就把李清照从早到晚冷寂、凄清,相思无尽头的思绪表达至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我国的诗词歌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能流传至今,无论男女老少都对它"情有独钟",它的魅力有增无减,就是它聚集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而作为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工作者,我们首先要从课堂着手,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喜欢古诗词,并延伸到课外,让古诗词的"身影"无处不在。让祖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在时间的长河中,犹如一颗钻石散发出五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王立春.春风裁缝——改编自贺知章《咏柳》[J].小学生(上旬刊),2017(11):13.
[2] 贺知章.咏柳[J].河北水利,2017(03):48.
[3] 刘怡玮. 汉唐咏柳诗文化意蕴嬗变[D].东华理工大学,2016.
[4] 詹丹.诗歌的赏读和赏析——从关于贺知章《咏柳》诗的三篇赏析文说起[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0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