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武术如何应对外来武技的竞争
2018-07-16任秀磊
任秀磊
(上海市西郊学校,上海 200335)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其运动特点体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独立的运动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武术除了具有强健体魄的功能外,还可以塑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历史上武术在各个年代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的地位在逐渐下降,甚至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面临着诸多困境。一项体育运动若要在青少年人群中普及,要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需要在学生群体中较好的开展,提早树立学生“终身体育”乃至“终身武术”思维模式。若武术不能在广大学生群体扎根,那么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将被切断,这对其岌岌可危的地位更是不利。本文主要对校园武术与外来武技的竞争进行阐述。
1 校园武术发展面临外来武技的挑战
1.1 入门枯燥、练习疲劳,影响学生积极性
校园武术的形式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呈现,由于武术教师大都受武术传统教法的影响,因此大部分课程在教学的入门阶段修习的主要内容是5大步形及基本功。以马步、仆步为代表的5大步形表现为重心较低,属于静力性动作练习,这对学生的体力和毅力是一项巨大的考验。这种练习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进而使其失去练习兴趣。此外武术基本功的踢腿练习对武术初学者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在踢腿动作中脚尖要勾,故在踢腿练习时拮抗肌会发生快速的离心收缩,并更易被拉伸至长度的极限,这对肌肉的刺激性极强。大强度的离心收缩会导致较严重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如在正踢腿练习时以股二头肌为主的大腿曲肌肌群快速向心收缩,此时股四头肌拮抗肌肌群就会受到巨大的生理刺激,并在其后的24~72时达到刺激的巅峰,此时会感到难以忍受的肌肉酸痛感、甚至出现动作速度迟缓等种种状态。一些初学者反映,他们在武术课之后的一段时间会感觉大腿肌肉极其不适,甚至无法忍受。这些不适主要表现为:(1)大腿肌肉尤其是屈肌肌群酸痛,甚至造成行动不便。(2)浑身酸痛,乏力,昏昏欲睡,缺乏运动欲望等。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学生在武术学习中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其逐渐失去练习兴趣。
1.2 教学形式老套内容缺乏实用性
武术练习者的习武之路基本上都始于踢腿和五步拳,随后便是所谓的“老三套”即三路长拳、24式太极拳、初级剑。部分高校的武术教材甚至创编于20世纪50~60年代,部分教学内容显然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学生群体,甚至部分教师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武术,由于其自身水平的限制,在武术课的教学环节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在24式太极拳的教学中,部分学校根据教学需要,甚至将一部分非武术专项的教师经过简单培训之后进行武术教学工作。在教学中若教师对项目本身技能、见解匮乏,就会在教学中出现示范动作时缺乏规范性,难于体现武术演练的精、气、神,致使学生只是简单模仿教师的动作,而对动作的技击意义实则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下的武术已非武术,只能称之为“武舞”,因为它已经失去原本所具有的技击性。上述原因导致大学生对武术的学习仅停留在动作的学习上,而对武术的本质知之甚少。对比武术教学,跆拳道等运动项目技击意义一目了然,它不像武术套路那样有着繁琐的动作,其前踢、横踢等在实战中的应用性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相关腿法后都可以将其技击性动作特点进行发挥。而武术的正踢腿、侧踢腿等动作却明显缺乏实用性,在使用上也具有较大的难度。尽管中国武术的练习方式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为其今后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但这种“绕圈子”的练习方法令众多需要速成的习武者望而却步。
1.3 学生群体崇尚国外“新”事物
学校作为各种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场所,各种新鲜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层出不穷,学生们难免会被这种风气所影响。学生作为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更容易接受那些新鲜的事物,在武术练习者中主要表现为学习武术的信念与决心摇摆不定,这对武术训练进程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校园武术发展不利。武术作为我国极具历史传承性的运动项目,似乎丧失了“新”意,一部分人往往是一时性起,热度过后就转投其他武技项目当中去了。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大量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导致这些人潜意识认为,国外的都比国内的更具 “品位”,这就助长了外来武技在国内发展的竞争力。而大部分学生大都受此思潮影响,他们在外来武技的各种宣传和影响之下也更易选择一些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武术运动在宣传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1.4 校园武术缺乏时尚包装
如今大多武术题材的影片都将武术家刻画为“相貌堂堂”“正气凛然”“气质不凡”的英雄形象,但现实生活中的习武者却形象迥异。大部分习武者并非想象中“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在查看了武术各大门派传承的近代掌门照片后的你会发现,形容这些武术家形象的词语用淳朴、朴素的这些字眼会较恰当。除此之外,这些武术在包装形式上存在着短板,即在对外宣传中武术家形象选择上、在练习场地的选择上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然而,空手道、跆拳道等运动项目大都在室内场地进行,器材设施条件较为优越,且服装整洁规范。外来武技在包装宣传上覆盖率高,较常见。反观武术社会宣传较少,除了专业武术比赛,其他群众普及型的活动较少。在对比上述因素之后,发现武术在与外来武技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是必然的。
1.5 技击性不强,习练周期较长
中国武术的学习周期较长,武谚有云“太极十年不出门”,可见中国传统功夫的修习时间、周期较长,这归因于中国武术复杂的理论系统,其中涉及传统哲学、中医养生等众多理论,武术本体带有这些隐晦难懂的传统文化,又要练习者学习其本身复杂的技术动作,增加了武术文化理解学习的难度。部分武术练习者就是冲着武术的技击性才参与的武术训练,而校园武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却是非纯粹的技击,大部分学校出于安全和场地限制等因素仅开设基本的套路课程,实战性课程较少,学生在对武术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发现并非自己所喜欢的练习形式,产生退却之意。而拳击等西方运动项目基本上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并不强调武技的养生作用,其终极目的就是技击,故学习难度和周期都会随之减少和降低。
1.6 中国武术拳种众多,动作复杂,学习难度较高
中国武术拳种和门派众多,早在1983—1986年的全国武术挖掘和整理活动时就已确定武术的拳种数目为129种,而同一种拳种又有不同的分支,这使得武术的门类数不胜数。由于种类较多,其中许多还缺乏规范性,加之套路动作繁多且复杂,这又增加了练习者系统掌握武术的难度。武术入门最简单的“三路长拳”就有30多个动作,且势势相接,这对练习者的记忆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练习者单在记忆动作方面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短时间内能熟练规范的掌握其中的动作更属不易。
2 校园武术应对外来武技挑战的策略
2.1 降低枯燥感,传达武术精神
所有运动技能均需重复练习以雕琢动作,武术也不例外,武谚有云:“拳练千遍,其义自见。”反复的重复训练令人产生枯燥感,但这正是运动技能从泛化到自动化所必需的过程。在武术练习中,要克服枯燥感应从教师和学生2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其“克己拼搏”的精神,这样才能克服其在练习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渗透武术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就意识到,武术的重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技能,同时也是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力。要降低武术课的枯燥性,教师应积极对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创新,如传统的正踢腿练习方法只是让学生不断的重复练习,这极易导致学生枯燥感的产生,教师应针对这种情况及时调整和变换教学形式、练习队形和练习方法。例如,在学生正踢腿动作已经练习得较为规整之后,可借鉴跆拳道的“板击破”练习,将板置于学生正踢腿脚尖可以踢击的最高点上,让学生踢击木板,让其体验正踢腿时“过腰加速”及快速踢击最高点时制动的感觉。还可以针对正踢腿不同的细节要求来发展练习方法,如正踢腿基础上进行散打动作下劈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不同,加深其对该动作的理解。这些练习方法既可以消除重复练习带来的枯燥感,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纠正不规范的动作。另外还可以采用体育游戏等诸多手段进行武术教学,提高武术课的趣味性。
2.2 减少记忆性套路,增加模拟实战教学内容
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初学者认为在武术学习的初始阶段,记忆套路具有很大的难度,他们认为武术动作过于复杂、动作过于繁琐。学生在记忆套路上花费大量时间,这导致练习时间缩短。而学习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掌握的套路基本上变得所剩无几,这导致武术课学习成果大大缩水。针对上述情况,武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不应盲目地在一个学期内将上述的整个教学内容填鸭式的全部灌输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武术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理论,要把学生的基础打牢,如规范步形等基本动作。等到基本动作扎实之后再进行套路教学,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尽管武术基本功的练习会花费大量时间,但这对今后的课程教学是极其有利的。在学生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后,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套路的教授量,而且还应将套路中的技击含义授与学生,必要时可以让他们根据动作的技击性进行互动练习。例如,三路长拳中的前3个动作就涉及弹腿和格挡,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2个动作进行对练,这样会加深其对套路的印象,同时也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2.3 发挥武术传统文化的优势,凸显武德内涵
武术教学不应只是动作的传授,更应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故在教学中还应将传统文化的成分融入其中,否则武术将和其他武技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因此在武术课程中切不可为了教学进度而舍本求末,如果仅仅停留于教授学生套路动作上,那么武术精髓将失之贻尽。失去传统文化支撑的校园武术是难以想象的,将导致校园武术更大程度的嬗变。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当中,在教学中应将武术文化融入于教学之中:(1)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武术的相关礼仪、服饰、规则等;(2)向学生讲解 “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内涵;(3)在教学中使用武术谚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武术的动作规范和练习方法,又可以满足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兴趣;(4)现在的传播媒体高度发达,在高校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武术文化相关的视频,如传统的拜师仪式,向学生讲解每个流程的寓意;(5)鼓励学生参加武术的相关论坛等;(6)武术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的训练间歇讲解一些著名武术人物的传记;(7)若学生对更深层次的武术文化感兴趣,还可推荐其阅读一些专业的武术文化专著。
2.4 为学生营造武术练习氛围
古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讲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武术的习练也需要氛围,一个人练习武术亦可以带动周围的同伴一起参与。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若周围有同学参加武术社团,他们也会一起加入其中,如果将这部分大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武术的学习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团体。学校可以组织专职武术教练,借助他们的能力和影响力,帮助学生发展和壮大武术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定期对社团的学生进行指导。在社团人数增多后,可以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武术活动,如规定套路比赛或武术表演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武术练习氛围,逐渐扩大校园武术在本校乃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有利于增加武术面向外来武技的竞争力。
2.5 立足科学的教学理论,汲取他国武技之长
宋.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说明任何事物都存在缺陷,在看待问题时必须要有辩证的眼光,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促使武术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中华文化最大的优点就是兼收并蓄,正是这种文化包容性使得我们的民族长期屹立不倒。校园武术在与其他武技的竞争中暴露出了诸多不足,故需“择其善者而从之”,在立足科学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汲取他国武技的长处。武术课程在训练方法上不可完全套用传统理论,而应借助生理学、运动医学等现代学科的支持,设计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如借助科学手段减少武术初学者在起始阶段出现的肌肉延迟性酸痛。还可以使用现代的教育学理论设计更加合理的武术课堂模式,提高学生们的练习兴趣和学习满意度,在武术教学中尽量避免让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记忆繁琐的套路动作,可借鉴跆拳道的教学方法,精简练习动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
3 结 语
校园武术的发展如今尚面临诸多问题,在面对外来武技的竞争更应高屋建瓴,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武术自身所存在的短板,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校园武术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吸取生长养料,同时借助现代科学及教育学体系“阳光”合成其壮大所需要的能量,籍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相信这必将促进高校校园武术乃至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阅文献:
[1]李吉远.文化生态嬗变下传统武术的历史走向[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3):322-325.
[2]岳庆利,刘东,张继东,等.非武术专业大学生武术认知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3]王舜.影响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的若干因素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