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视角探源“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

2018-07-16

观察与思考 2018年6期
关键词:红船精神文集人民出版社

林 宁

提 要:“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的历史内涵不仅深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而且还深刻体现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党的诞生作思想和组织准备的奋斗之中,这也正是首创精神的源头所在。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为党的诞生在思想准备上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以他在中共“一大”召开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奋斗历程为视角,从认知“传播马克思主义”内涵、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三个方面探析其进行开创性探索的首创精神,是挖掘“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的重要源头。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红船精神”,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置于“红船精神”深刻内涵的首位。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①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在阐释首创精神中特别提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②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告诉我们:“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的历史内涵不仅深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而且还深刻体现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潮头为党的诞生作思想和组织准备的奋斗之中,这也正是“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的源头所在。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和启发:“我总觉得布尔扎维主义(布尔什维主义——引者注)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③《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至中共“一大”召开前李大钊发表各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81篇,平均每6天发表一篇。李大钊坚定不移奋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党的诞生在思想准备上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毛泽东说过:“没有中国共产党以前就有马克思主义了,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怎么会有共产党呢?事实上,那时候李大钊他们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那时候的报纸、刊物、书籍都在。”①《李大钊》画册编辑委员会编:《李大钊》,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纵观李大钊同志在中共“一大”召开之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奋斗历程,其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潮头进行开创性探索的首创精神一以贯之。这首创精神,正是“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至关重要的先发源头。

一、对科学认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开创性探索

一是把唤醒人们思想觉悟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李大钊认为“世间本来没有‘天经地义’与‘ 异端邪说’这样东西。就说是有,也要听人去自由知识,自由信仰……只要他的知识与信仰,是本于他思想的自由、知念的真实,一则得了自信,二则免了欺人,都是有益于人生的,都比那无知的排斥、自欺的顺从远好得多”②《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9、231、239、208、46页。。马克思主义,也本不是人们“天经地义”必须接受的思想,不能硬生生地强迫人们接受它。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去唤醒人们在自由感知觉悟中真正接受它,在觉悟中觉醒,在觉醒中觉胜。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李大钊常用“觉悟”、“觉醒”、“自觉”等词汇启发人们的思想觉悟。1918年12月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的最后呐喊道:“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国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③《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3、648页。1919年7月在《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的最后呼吁:“我们可以觉悟了。”④《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9、231、239、208、46页。1920年5月1日在《“五一”(May Day)运动史》一文的最后呼吁:“起!起!!起!!!劬劳辛苦的工人!今天是你们觉醒的日子了!”⑤《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9、231、239、208、46页。1920年8月在《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一文的开头就呼吁 “无论何人,应该认识民众势力的伟大;在民众本身,尤应自觉其权威而毅然以张用之”⑥《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9、231、239、208、46页。。

二是把知识分子引领民众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施路径。1920年1月李大钊在《知识阶级的胜利》一文中指出:“我们很期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⑦《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9、231、239、208、46页。这个“先驱”包含了知识分子要做接触、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一个主义时代的来临,在那个时代,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⑧王奇生:《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亦在知识分子能去主动接触的“时髦主义”之列。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广大工农大众文化低下,知识分子文化程度、学识能力相对较高,更易理解“卷帙浩繁,学理深晦”⑨《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9、231、239、208、46页。的马克思学说,更能先于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这个“现代新文明”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后,会形成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而后必须要依靠他们的力量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广大民众中去,引领民众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突破民众不会自发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⑩《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3、648页。对先进分子,李大钊希望他们学习俄国革命知识分子深入底层民众的传播精神,“把自己的家庭的幸福全抛弃了,不惮跋涉艰难的辛苦,都跑到乡下的农村里去,宣传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理”①《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8、667页。。

三是把坚定光明必胜信念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五四”时期,外来新思想、新主义争奇斗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传播占据上风,还时常非难和攻击马克思主义思想。更甚者,北洋军阀政府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理论为反政府的“过激主义”,当成眼中钉,进行残暴打压,极力阻止其传播。1919年6月因发“过激主义”传单陈独秀就被北洋军阀政府抓捕入狱过,一度传播马克思主义被黑暗笼罩,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李大钊就曾忿忿地指出:连当时进步活跃的北京《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辑同仁们都不敢议论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在这种浅薄无知的社会里,发言论事,简直的是万难,东也不是,西也不是”②《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7、35、8、547、480-481页。。

面对困难和危险,李大钊坚定地说:我们“惟有”“认定我们的主义”③《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7、35、8、547、480-481页。,不能停止光明和正义的宣传。“我可以自白,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扎维主义(布尔什维主义——引者注)的。”④《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7、35、8、547、480-481页。他激励先进知识青年:“青年呵!只要把你的心放在坦白清明的境界,尽管拿你的光明去照澈大千的黑暗,就是有时困于魔境,或竟作了牺牲,也必有良好的效果,发生出来。只要你的光明永不灭绝,世间的黑暗,终有灭绝的一天。”⑤《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8、667页。“只要得了光明与真实,什么东西、什么境界都不危险。”⑥《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7、35、8、547、480-481页。马克思主义就是光明的思想、真实的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人类做光明与真实的事,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正是具有这样无比坚定的必胜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1920年3月,李大钊冒着巨大风险、顶着众多非议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吸纳了一批“五四”运动中的进步学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他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其中许多先进分子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骨干。

二、对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开创性探索

一是注重原著研究。李大钊渴望能读全马克思主义原著,他认为攻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下功夫去攻读就算不上对马克思主义有真正的研究。“我们要去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只仅仅地读过一遍就不容易。而以我要说我对于马克思学说有什么研究,当然不能”⑦《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7、35、8、547、480-481页。。这里的马克思经济学说,指的是《资本论》,李大钊很谦虚,说自己对《资本论》还没读过一遍,就谈不上研究。1919年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向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者,推荐了自己读过的《资本论》《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经济学批评》等经典著作。1921年7月1日他在发表的《俄罗斯革命的过去及现在》一文中列出了列宁1897年至1918年出版的十九本重要的著作。他很惋惜自己没有全部读过,“列宁的著作译成英文的,我只看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是集合列宁与托罗士基最近的演说而成的,纽约共产党印书社印行)、《苏维埃政府的要图》(纽约Rand School印行)和《国家与革命》三种”⑧《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7、35、8、547、480-481页。。

当时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外文原著、译著都太少,为便于研究,李大钊利用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和领导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机会下大力气进行搜集,并对外文著作专门组织人员进行翻译。在发布《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时就写道:筹集了百二十元的购书费,至少要购备《马克思全集》英、德、法三种文字的各一份;研究的方法之一就是搜集马克思学说的德、英、法、日、中文各种图书。据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首批会员罗章龙回忆,组织会员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是研究会主要活动之一,“在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方面:研究会成立了一处翻译室,下设英文,德文与法文三个翻译组”①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页。。

李大钊除了自己认真攻读原著外,作为北大师长还经常向身边的进步知识青年推荐提供为数不多的马克思主义原著,热心指导他们进行攻读研究。称李大钊为“真正老师”的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个。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远道而来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那个时期攻读的三本马克思主义书籍一直铭刻在他心中。“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②[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

二是注重比较研究。李大钊非常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横向比较研究,在比较研究中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他重点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比较研究,指出两种社会主义的不同点,就是历史观的相异。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以其被认为历史的必然的结果,其主张乃有强固的根据”③《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334、334、357、358、429、333页。,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只以人的理性为依据,力量实极薄弱,正如砂上建筑楼阁一样”④《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334、334、357、358、429、333页。。比较之后阐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乃如夜之继日,地球环绕太阳的事实一样确实了”⑤《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334、334、357、358、429、333页。。除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空想社会主义唯心史观比较外,还与十六世末以来的著名历史学者,诸如鲍丹、康德、培根、笛卡尔、黑格尔、鲁雷、孟德斯鸠、韦柯、孔道西、理恺尔等人的历史观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他们的历史观“不得不认为有相当的理由”,“然以之批难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则实有商榷的余地”⑥《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334、334、357、358、429、333页。,因此我们应当承认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正确性,正如他所说:“我们承认历史学是各个特殊的历史学的总合,同时亦当承认经济关系在社会全构造中是其基址,承认经济在整个的文化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⑦《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334、334、357、358、429、333页。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传入中国的各派社会主义学说受到追捧,除了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还有多种派别的社会主义学说,人们一时不知所从,要么盲从。这正如瞿秋白所说的:“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⑧《瞿秋白文集》(第一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0年版,第23页。又是李大钊第一个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同社会上流传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派的主要思想集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之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人看现代世界各国社会主义有统一之倾向,大体的方向群趋于马克思主义”,“夫此倾向固吾辈所宜知”。⑨《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334、334、357、358、429、333页。

三是注重背景研究。1918年4月李大钊在《今》一文中就认为“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⑩《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32页。。因此,他很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的思想来源或思想背景。他说:“近世的社会主义,以马克思及恩格尔的社会主义划一新时代。他们以前的社会主义,为空想的社会主义;他们以后的社会主义,为科学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是空想的社会主义的产儿。”⑪⑪《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334、334、357、358、429、333页。⑫ 《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442页。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在十九世纪新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即空想社会主义——引者注)的当然继承者”⑫⑪《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334、334、357、358、429、333页。⑫ 《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442页。。

1912年孙中山给上海中国社会党作演说时提出一个研究难题:“社会主义之名词,发于十九世纪之初,其概说既广,其定义自难。”①《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06页。李大钊用背景研究法破解了这个难题,“欲求社会主义的正确定义,不可不研究它的经过”②《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68、69、68、68、34、376、34、333、49、50页。。

李大钊十分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或时代环境。他认为马克思学说的成立“与其时代环境,有莫大的关系”③《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68、69、68、68、34、376、34、333、49、50页。,批评或采用马克思学说“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就是了”④《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68、69、68、68、34、376、34、333、49、50页。。早在1918年7月他发表的《强力与自由政治》一文中就批评过一些文人和政客只顾援引西洋学说作自己言论的护身符,而“不审西洋哲人之时境”⑤《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7、113页。。他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后,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作了阐述。他说:“马氏的唯物史观,何以不产生于十八世纪以前,也不产生于今日,而独产生于马氏时代呢?因为当时他的环境,有使他创立这种学说的必要和机会。”⑥《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68、69、68、68、34、376、34、333、49、50页。他分析了当时英国产业革命的环境之后指出:“有了这种环境,才造成了马氏的唯物史观。有了这种经济现象,才反映以成马氏的学说主义。”⑦《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68、69、68、68、34、376、34、333、49、50页。

对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李大钊进行背景研究后,于1921年3月21日、7月1日先后发表了《俄罗斯革命之过去、现在及将来》、《俄罗斯革命的过去及现在》两篇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远因、近因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四是注重适用研究。早在1914年11月李大钊就注意到适用这个问题,对外国的思想不能照抄照搬到中国,因为国情不一样。在其发表的《国情》一文中就指出:“欧美人之言,岂尽可恃哉!求国情于外人,窃恐此憾终难弥耳。”⑧《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7、113页。后来,李大钊加深了适用研究的理解,鲜明地提出了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作适用研究。他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⑨《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68、69、68、68、34、376、34、333、49、50页。。社会主义在“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⑩《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68、69、68、68、34、376、34、333、49、50页。。在1919年8月《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他还特地举了一个社会主义适用研究的例子:“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⑪《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68、69、68、68、34、376、34、333、49、50页。

李大钊1920年1月发表的《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1921年3月发表的《社会主义下之实业》等文章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度适用研究的成果。在他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中,还设有一个专题适用研究小组来研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弱小民族掠夺之实况——特别注意于中国”。

五是注重系统研究。李大钊是我国最早认识到马克思学说是科学的理论与系统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多篇文章中指出 “社会主义的思想,由马克思及恩格尔依科学的法则组成系统”⑫《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68、69、68、68、34、376、34、333、49、50页。、“马氏以前也很有些有名的社会主义者,不过他们的主张,不是偏于感情,就是涉于空想,未能造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与系统”⑬《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68、69、68、68、34、376、34、333、49、50页。、“他的学说是完全自成一个有机的有系统的组织,都有不能分离不容割裂的关系”⑭《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68、69、68、68、34、376、34、333、49、50页。。

他十分注重对马克思学说进行系统研究,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较为全面系统地正确阐释马克思学说的第一人。他的一项重大系统研究成果就是1919年分两期发表的两万多字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把马克思学说分成过去的理论——社会组织进化论、现在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论和将来的理论——社会主义运动论三大有机联系的部分进行系统阐述,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大钊化繁为简创造性提出的“三论”在那个时代已远远地走在国内其他研究者的前面。

三、对有效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开创性探索

一是深入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第一种方式是在北京高等学校首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20年10月起,李大钊在北大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在北京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开讲《女权运动史》、《社会学》、《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大声唤醒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罗章龙回忆:“当时北大开唯心论的课,听的人也不少,同学中研究印度佛经和老聃、庄子思想的人也很多,那些留日、留英、留美的先生们,把西洋资产组织反动思想贩运到中国来,可说是五花八门,样样货色都有。”①《回忆李大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29、92-93页。“入学以后,我选听了守常先生的《唯物史观》课程。而李先生讲授这门课程,在当年是件新鲜事……李先生讲课有系统,兼有条理,而且联系中外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加以印证,具有高度说服力。”②《回忆李大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29、92-93页。朝阳大学学生张尔岩后来回忆,李大钊对同学们提出了殷殷希望:“倘若你们能在读书之余去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使中国将来能够产生几位真正能够了解马克思学说的,真正能够在中国放点光彩的,这实在是我最大的希望。”③李燕博主编:《李大钊北京十年(教学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第308页。

第二种方式是深入到知识分子组建的进步社团中开展宣讲。觉悟社是五四时期影响较大的天津学生进步社团,成立于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为主要领导人。1919年9月21日李大钊应周恩来邀请到天津给大学生讲演,一面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一面宣讲马克思主义。据社员谌小岑回忆:“李大钊先生在天津的讲演里,勉励大家要注意研究世界革命新思潮。我们在他的启发下,开始阅读他发表在《新青年》的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战后之妇人问题》等,后来又读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读了李大钊的文章后,才知道俄国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工人、农民武装斗争取得的胜利”,“我们有几个人,常常谈到我们在学生运动以后,要从事工人运动。这显然也是因为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④《回忆李大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29、92-93页。

第三种方式是利用知识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主题辩论时开展宣传。1920年末,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本校组织了一场主题为“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为期两天的大辩论会,李大钊应邀作最终评判员。参加这次辩论会的人都是北京各大学及专门学校的学生和教员。正反两方辩论终结时,李大钊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娓娓解答这个主题。据参会者朱务善回忆:“有一位反对社会主义的北大学生最后对我说:李先生以唯物史观的观点论社会主义之必然到来,真是一针见血之论,使我们再也没话可说了。李大钊的发言引起了大多数听众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此后不久,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竟增加到数十人之多,同时其他各专校也成立了这样的研究会。”⑤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29页。

二是指导先进分子深入劳工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其一,领导举办劳动补习学校,以提高劳工群众文化水平为先,再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进去。1919年2月李大钊在发表的《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 “现代的教育,不许专立几个专门学校,拿印板的程序去造一班知识阶级就算了事,必须多设补助教育机关,使一般劳作的人,有了休息的工夫,也能就近得个适当的机会,去满足他们知识的要求”①《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33、633、437、648页。。1920年10月李大钊领导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于1921年元旦率先在京汉铁路北段工人比较集中的长辛店地区领导建立了劳动补习学校。“夜班是工人上课,设国文、法文、社会常识、科学常识、工场和铁路知识;日班是工人子弟上课,课程与普通高等小学的课程略同。”②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222、222页。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教员们讲课,先教识字,再讲革命道理,注意把提高文化水平和传播革命思想结合起来”③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222、222页。。李大钊也曾去讲授马克思主义课。

其二,指导先进分子对劳工群众进行通俗化宣传,让劳工更易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李大钊意识到对劳工群众宣传必须要通俗化才能有效果,文字宣传“必须用通俗的文学法,使一般苦工社会也可以了解许多的道理”④《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33、633、437、648页。,讲演宣传要“以空玄之理想,枯燥之事实,活用于人生之实质,而充满其内容”,才能使“俾闻之者增无限之趣味,得之者获较丰之效用”⑤《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33、633、437、648页。。他领导的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面向劳工群众出版的《劳动音》刊物,就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通俗化,多的是与工人们切身相关的具体事实、典型事件的直观感性宣传,少的是抽象的理论宣传。《劳动音》出版后,通俗化的宣传方式深受工人欢迎,很快就在长辛店等处工人中间流传开来,到了1920年12月,每期能销售2000份。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的教员们在李大钊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也十分注意从内容通俗化和语言表达通俗化两方面创新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深受工人们欢迎。例如,在阐明工人阶级的伟大作用时,从工人的日常生产活动,如织布、筑路、盖房讲起,具体地阐明“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世界一切”这一真理。再例如,强调工人团结,不是空讲一般道理,而是进行形象的教育,如“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谁也搬不动”。

其三,倡导先进分子开展下访交心式宣传,成为我党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的最早雏形。李大钊倡导先进分子学习俄国布尔什维主义革命青年到群众中下访交心式宣传的方法,“乘着他们休息的时间和他们谈话”,“和他们灯前话语,说出他们的苦痛,增进他们的知识”。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33、633、437、648页。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的教员在课余“还经常对工人进行家访,同工人交朋友,促膝谈心,了解工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⑦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222、222页。,把李大钊的倡导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2009年10月28日,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同志在会上指出“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⑧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9日。。今天,我们从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视角探源“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更加感受到这种“深邃”、这份“珍贵”。这首创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化为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深深铸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船精神”和革命精神之中,代代传承弘扬,依然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文集人民出版社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郭汉城文集》简介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抉择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