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的玫瑰而非时代的月季
——北岛《回答》诗疗解读(下)

2018-07-15江苏王珂

名作欣赏 2018年4期
关键词:诗教北岛人格

江苏 | 王珂

《回答》所呈现的强烈的诗人的“主体性”及当时的北岛的人格特征如荣格所言:“每个具有创造力的人都是合二为一的,甚至是异质同构的复合体。他既是有个体生活的人,又是非个人的、创造的程序(creative process)。因为作为一个人,他可能是健康的或病态的,所以必须关注他心理的构成,从而发现他人格的决定因素。……他的艺术性格承受了过多的反对个人性的集体心理生活。艺术具有一种抓住人并将人作为它的工具的天生驱动力。艺术家并不是一个生来就把追求自由意志(free will)作为最终目标的人,而是一个让艺术通过他来实现自身目的的人。作为一个人,他可能有自己的情绪、意志与目标,但是作为一位艺术家,他是一个具有更高意义的人——一个集体人(collective man)。他承担和呈现着人类的无意识的心理生活。为了履行好这艰巨的责任,有时他不得不牺牲个人的幸福欢乐甚至普通人生活中值得生活的任何事物。”①1973年北岛写《回答》时只能算一个“诗歌爱好者”,如同今天所说的“文艺青年”,但是从这首诗的写作中就可以看出北岛具有今日“文艺青年”缺乏的“使命感”——“他承担和呈现着人类的无意识的心理生活。为了履行好这艰巨的责任,有时他不得不牺牲个人的幸福欢乐甚至普通人生活中值得生活的任何事物。”这种使命感及责任感正是成为一位大诗人的必备条件。

具有这种强烈使命感的人正是人格健全的人,自信是人格健全的基本标志。“在西方心理学研究中,对应自信的概念分别是自信(self confidence)、自我概念(self concept)、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其中的自信主要是应用在临床领域,表达的含义与自我效能感相同;自我效能感主要表达的是能力信念,是任务情境中个人对于自己的能力与任务对象关系的积极认知;而自我概念关注准确地认识评价自己,与自己的真实情况相符(这与行为金融学中过分自信研究的出发点相同)。”②“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中,自信是作为自我意识的一个成分存在的。其后,随着自我效能概念的引进,自信研究遇到了话语困难,甚至被去概念化。健全人格理论的出现为自我研究提供了新方向,该理论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理论也是一个人格理论,把自信看成是人格健全的核心要素之一,指明了自信研究的意义和价值。③这种自信源自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对自我的准确判断。“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人格是一个开放的动力系统。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从属于有机体系统的组成部分,人格系统是从属于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人格这个开放的动力系统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性:(1)系统的整体性,虽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人格进行分析研究,例如分析出气质、性格、能力、动机、自我、价值观等来加以研究,但人格始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对人格进行研究时不能只关注其个别成分,而应着重于整体的研究;(2)系统的等级结构性,人格具有多层次的亚系统或因素结构;各个亚系统或因素之间有不同的层次,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互作用;(3)系统的动力性,人格的特征性行为是由动机亚系统驱使的,同时人格中气质、性格、能力、动机、自我、价值观等彼此交织相互联系,其中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人格总是不断地与环境(其他系统)交互作用,以适应外部环境,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这是开放系统的特点。总之,无论是人格内各亚系统或因素之间的影响或是人格外与其他系统(如家庭、教育、文化等)之间的影响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都是交互作用的。正因为如此,人格便成了一个有许多学科交叉协同研究的领域。如遗传学、神经科学、生理学、医学、生态学、文化学以及政治、经济、教育、哲学、伦理学、美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在研究人格——一个现实的人。”④

正是因为人格系统是从属于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才把人的健康的三大标准总结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有良好的社会协调能力。只有自信才能保证顺畅地与人交往,让人成为优秀的“社会人”,自信也是人成为优秀的“自然人”的基本要素。“自信的结构主要涉及自信的内容、自信的心理成分及其关系;而自信的功能则涉及自信在整个自我、人格结构中的地位,自信对认知、情感和自我调节系统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自我和谐与社会适应。目前关于自信结构的研究主要围绕内容展开,关于自信的功能研究则主要涉及健康、成就动机等方面。从内容角度,自信的结构研究已发现了社交自信、学业自信、身体自信、才智自信等领域自信。对于自信心理构成成分,则很少有实证研究涉及。在一个没有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我们曾经尝试将自信确定为四个成分:目标价值、能力素质、行为倾向和自我悦纳。其中目标价值指相信自己所作所为是对的、有价值的,相信自己的选择;能力素质指肯定自己达到目的的条件,包括素质能力和各种策略;行为倾向是达到目标的方式以及出现困难挫折时的应对偏好;自我悦纳指目标达到的知觉和对自己行为的肯定性情感。”⑤如果采用以上的人格理论及自信理论来解读《回答》,就能较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诗疗”功能,把这首诗由“政治抒情诗”解读为“诗疗诗”。

我思考寻找这篇诗疗解读文章的最佳标题的过程,正好可以回答诗为何有心理精神治疗效果。国际诗歌治疗协会主席、美国心理学家、诗人阿瑟·勒内发现诗采用“隐喻和明喻”,形成了不能“确指”的非科学语言,能够更清晰地呈现人类的行为,与人的心理结构有“同构”关系。“勒内倾心于文学,特别是诗歌,这使他相信,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在于语言,而生活是一种‘诗的解释’。为了阐明这一主题,他写了《韵律、无韵律、领会、起点》一书。勒内将所有的文学样式都看作是理解人类行为的主要来源,他认为一个人的认知和无意识理解是由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语言、符号、隐喻和明喻构成的。他还将诗歌用于治疗和咨询的实践,认为‘诗歌在治疗过程中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说教’,从而创立了诗歌疗法。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诗歌在治疗过程中的运用》。”⑥

诗具有治疗功能的重要原因是诗通常用的是“象征语言”。《回答》有口号式的直接语言,更有比喻性的间接语言。“象征语言是这样一种语言,其中,外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象征,是我们灵魂和心灵的象征。”⑦诗的语言的音乐性强化了语言的象征性及暗示性。如“时间的玫瑰而非时代的月季”这个句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如同《回答》一诗中具有古代汉诗的“诗眼”性质的句子——“我——不——相——信!”这个句子虽然只有四个字,由于破折号和感叹号四个标点符号的大胆运用,诗人的主体性及自信心极大增殖,尤其是在朗诵中,很容易成为“口号”,它高亢有力,节奏感极强,这个口号式句子的音乐性极大地增加了这个句子乃至这首诗的“煽动性”及宣传性。朗格认为:“音乐中,时间过程借助纯粹的音响因素成为可听的,这些因素单为耳朵存在。在延续的音乐意象中,所有音乐对我们实际时间感觉的帮助,均被音调感受所排除和取代。但是,文学的要素则不是这种声音。即使在诗歌中,文字也绝非仅仅为了听,它们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即‘规定’符号,而不是像形状、音调那样一些可以当作‘自然’符号形式的纯粹感觉对象。用文字的方式产生的艺术幻象不是声音的不安宁的形式结构,而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幻象。所以尽管默读现象发生在两种艺术上,各自却具有不同的意义。”⑧默读这首诗,也会被诗人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合成的音乐性影响,让人精神振奋,情绪高涨。

“我——不——相——信!”这样的口号式句子增加了《回答》的节奏感及音乐性,这种直抒胸臆式的表白方式特别适合朗诵会,可以迅速通过“语言暴力”来“震撼”听众的心灵,通过相当于集体诵读的“声音场”和“意义场”,产生“立竿见影”的诗疗效果,让听众在对诗人的“顶礼膜拜”中“思想得到升发”,“精神得到解放”,“情感得到宣泄”,从而获得“自信”。后面的一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更强化了“语言暴力”:“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五个“我不相信”让听众感觉到诗人是真理的持有者和思想的启迪者,产生一种“集体崇拜”。这种“集体崇拜”可以让受众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因为它可以满足普通人的“英雄梦”,唤醒人的“英雄情结”,让人产生“崇高感”。听众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诗人或朗诵者的“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的使命感“水乳交融”。

《回答》能够在当时的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中“此起彼伏形成浩瀚的心灵的风波”,并不完全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不只是因为新诗的启蒙功能,而是因为诗的治疗功能发生了奇效。写出了那代青年思想上的迷惘、情感上的软弱和心理上的焦虑,也写出了那代青年思想上的成熟、情感上的坚强和心理上的自信。“诗的功能有二重作用:一重功用是给知识、力量、快乐创造新的资料;另一重功用是给心灵产生一种愿望,要去再度产生这些资料,并依照所谓美和善的某种节奏和秩序,来安排这些资料。……一个伟大的民族觉醒起来,要对思想和制度进行一番有益的改革,而诗便是最为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⑨《回答》之所以是一首优秀的“诗疗诗”,不仅是因为它的写作与阅读都可以达到诗疗的最大目的——增加自信,更是因为它可以唤醒和培养诗疗的两大情感之一——高级情感。这首诗也可以刺激人的低级情感,正是因为生活受到压抑,思想受到禁锢,才喊出“我——不——相——信!”但是激情过后人往往会有更深的失落感。

诗歌疗法承认人的低级情感,更强调人的高级情感;低级情感让人成为“健康的人”,高级情感让人成为“优秀的人”,尤其是会让人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诗歌疗法强调“诗疗”大于“诗教”,诗疗诗的“治疗功能”应该多于“启蒙功能”,并不排除“诗教”及“启蒙”,甚至“宣传”功能。主要原因是诗疗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解决人的现实的健康问题,而是为了造就优秀的人,只有优秀的人才能更健康,一个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人一定比一位只能满足“生理需要”的人更幸福,生活更有质量、情趣和意义。在诗疗中对高级情感的重视说明现代汉诗的“诗教”与古代汉诗的“诗教”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推崇诗的“教化”作用。前者强调对思想、情感、人格、心理的全面治疗,强调通过诗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促进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回答》非常有利于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它可以将现代汉诗的“诗教”与古代汉诗的“诗教”“异质同构”成新的“诗教”。这种“诗教”的一大特点是能够利用“现代性的动力”。“现代性的动力首先是在一个拥有传统和固定信念的世界里开始动摇传统和信念的。它们在催生一种现代社会格局上是有帮助的。”⑩古代汉诗的“诗教”使现代汉诗的“诗教”不仅“拥有传统和固定信念”,还有了“动摇”的对象和基础。如古代诗人强调做人的“独善其身”和“温柔敦厚”,助长了古代诗人的保守。现代诗人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的激进分子,如新诗早期出现了政治家与诗人合为一体的现象,邓中夏、李大钊、郭沫若、蒋光慈、瞿秋白、胡也频、柔石等既是革命者也是诗人。郭沫若说蒋光慈公开宣称自己是革命家:“我自己便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谁个来革命呢?……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些更好的什么的,这种情况便是浪漫主义。具有这种精神的便是浪漫派。”⑪中国新诗具有“诗”“新诗”和“现代汉诗”三种文体的各自元素,是三种文体互相融合又互相纠缠的特殊文体。因此在过去百年,不管把文学视为“人学”还是“美学”,不管是主张“为人生的艺术”还是“为艺术的艺术”,文学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尤其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文学的审美性常常让位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所以启蒙功能在百年新诗中具有“功能霸权”的特点,尤其是在20世纪10年代后期、30年代后期、5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启蒙功能绝对是新诗的首要功能甚至唯一功能,特别是在战争年代和政治运动年代,还可以用“宣传功能”来置换“启蒙功能”。当下要高度重视新诗的现实功能及实用性,把诗教功能视为主要功能,诗疗功能视为重要功能,还要将诗疗功能的高级情感需要与诗教功能的启蒙宣传有机结合,提升新诗培养现代中国人的教化能力。将新诗的启蒙功能(传统的“诗教”)和治疗功能(现代的“诗疗”)有机结合,让新诗大可以“爱国”,小可以“治病”,两者相得益彰。《回答》正是这样的诗作,从现实意义上看,它堪称“时间的玫瑰”。

把《回答》用作“诗疗诗”的另一大原因是它是一首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的诗。尽管这首诗是“诗歌青年”北岛写的,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如那个时代流行的“口号式”的语言、简单的意象、单一的结构,甚至还有当时的诗歌青年常用的意象,如《回答》与《相信未来》写了“人们的眼睛”。《回答》的诗句是:“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相信未来》的诗句是:“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当时人们相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甚至还流行一种带有政治话语性质的说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北岛回忆过食指对他的影响:“那大约是1970年春,我和两个好朋友史康成、曹一凡(也是我的中学同学,我们被人称为‘三剑客’)在颐和园后湖划船。记得史康成站在船头,突然背诵起几首诗,对我震撼极大。我这才知道郭路生的名字。我们当时几乎都在写离愁赠别的旧体诗,表达的东西有限。而郭路生诗中的迷惘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萌动了写新诗的念头。他虽然受到了贺敬之、郭小川的革命诗歌的影响,但本质完全不同——他把个人的声音重新带回到诗歌中。”⑫食指对北岛的最大影响是“他把个人的声音重新带回到诗歌中”,《回答》这首诗,尤其是诗中的“我不相信”这样的句子是那个时代少有的“个人的声音”,所以才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因为《回答》是诗,北岛是以诗人的身份在发声,所以这种诗的“个人的声音”并不是现实的“真实的声音”。这种陈述是“假陈述”,这种真实是“诗化的真实”,这种虚假是“诗化的虚假”,即艺术的真实并非现实的真实。所以读者读到“我不相信”,或听众在朗诵会上听到“我不相信”,受众与发声者会出现“角色互换”,自己也仿佛成了诗人或朗诵者那样“自命不凡”“恃才傲世”的英雄。弗洛伊德在《论艺术与文学》中说:“诗歌艺术最根本的诀窍在于一种克服我们内心反感的技巧,这种反感无疑跟起于单一自我和其他自我之间的隔阂相关联。我们可以猜测到这个技巧所运用的两种方法。作家通过改变和伪装而软化了他的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他通过纯形式的——亦即美学的——乐趣取悦于我们,这种乐趣他在表达自己的幻想时提供给我们。我们称这种快乐为‘额外刺激’(incentive bonus)或‘前期快乐’(fore-pleasure)。向我们提供这种快乐是为了使产生于更深层精神源泉中的快乐的更大释放成为可能。在我看来,所有作家向我们提供的美学快乐都具有前期快乐的特征。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给予我们的实际享受来自于我们精神紧张的消除。甚至有可能是这样,这个效果的不小的一部分归功于作家使我们开始能够享受自己的白日梦而不必自我责备或感到难为情。”⑬朗诵者“慷慨激昂”地甚至有些“歇斯底里”地喊出“我——不——相——信!”会让被压抑或被压制的听众的英雄梦“蠢蠢欲动”,“使我们开始能够享受自己的白日梦而不必自我责备或感到难为情”。这是一首诗能够让朗诵会场出现“众神狂欢”“群情激动”的重要原因。

瑞恰兹说:“诗人从事的是这样的工作,如同我们已经看到的,是借助具有自身的骨架和结构的词语的表演,赋予一段感受经验以秩序(order)、凝结(coherence)和自由(freedom)。这样的骨架和结构由能够使感受经验聚合的冲动产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通过词语来达到目的,把人的感受经验用诗表现出来的难题是语言心理学上的,而不是哲学上的。”⑭“尽管诗具有做出陈述的倾向,这也是诗人重要的事情,但是诗人的任务并不是做出科学的陈述,这正是科学家不能读诗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发现诗人的假说都是虚假的。……适合假设系统的这个‘假陈述’(pseudo-statement)被视为‘诗化的真实’(poetically true),反之,被称为‘诗化的虚假’(poetically false)。”⑮这种“诗化的真实”和“诗化的虚假”是诗具有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回答》很好地利用了语言思维和图像思维的长处来形成“诗化的真实”和“诗化的虚假”。语言思维擅长下结论,让诗人以“哲人”甚至“教师爷”自居,如同柏拉图所讲的“代神说话的人”,还如同《皇帝的新衣》中那位童言无忌的小孩子。诗人一开始就大胆立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句后来果然成为流行一时的“名言警句”。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诗人用“形象”说话。北岛通过语言思维采用哲学家的说话方式后,马上采用了图像思维和诗人说话方式:“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诗的语言呈现的场景转换迅速,让人目不暇接。诗人在诗的结尾也以哲人甚至“殉道者”自居,这种大胆结论也与诗的开头呼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议论后马上出现描写:“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议论偏向语言思维,描写偏向图像思维。读者或听众在接受这首诗时也处在两种思维的不停转换中,这是对身体及思维的解放,实质上是在对身体进行治疗。

英美“新批评”在强调细致的阅读(close reading)的同时,也强调要求有准确的阅读(adequate reading),反对在阅读中出现个人误见(personal heresy)、意图谬见(intentional fallacy)、传达谬见(fallacy of communication)、意释误说(heresy of paraphrase),重视诗人的私设象征(private symbol)和读者的感觉性(sensibility)。尽管诗疗阅读更多是从心理治疗的实用性角度解读某个作品,需要先入为主地把诗人的写作当成心理治疗上的“书写表达”,但是诗疗解读与审美阅读,甚至意识形态阅读仍有共通之处,仍然脱离不了中国式的“解诗”方式——“知人论世”的方式。因为阅读的重点是探讨与还原诗人的写诗行为,把这种行为最终归结为宣泄低级情感和升华高级情感的特殊的“书写表达”。这种阅读与温加德主张的阅读方式有些异曲同工。他认为一次完整的文学阅读活动由四个方面相互作用完成,这四个方面是:文本(the text):文学的整套功能(literary repertoire);读者(the reader):文学经历(literary experience);文化关系(culture context):意识形态(ideology);生活经历(life experience):意识形态(ideology)。⑯北岛名诗《回答》的诗疗解读更应该采用温加德的阅读方式,重视“文学的整套功能”和“意识形态”。“诗疗解读”几乎被“符号化”了的“政治诗人”北岛和被“经典化”的“政治抒情诗”《回答》,准确点说这是一次具有“颠覆”性质的“解读”行为,很有必要让读者知道以下几段北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46期以《此刻离故土最近》为题,发表了该刊记者刘子超对北岛的采访录。“您怎么评价自己早年的诗作,包括它们和当时的政治之间的紧张关系?”⑰“我没有保留最初的诗稿,但我还能记得第一首诗叫《因为我们还年轻》,在当时……我们这代人存在着虚无颓废的倾向,那首诗针对的是这一倾向,带有明显的道德说教意味。当时就有个朋友指出了这一点。这是我早期写作中一直在克服的问题。其实《回答》也是有道德说教的影响,只不过在反抗的姿态中似乎被掩盖了。《回答》最初写于1973年,1976年首先发表在《今天》创刊号上,第二年春天被《诗刊》转载。”⑱“六十年代后期……就有人开始写诗了,比如食指。六十年代末,‘上山下乡’运动把大家一下抛到了社会底层,生活的动荡加青春的苦闷,使年轻一代从书本和写作中寻找精神的出路。”⑲“在《今天》出现之前我们其实很消沉,看不到甚么希望。”⑳“是甚么帮您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㉑“第一是写作,写作首先是与自己对话,相当于心理治疗。在写作中,你才会不断重新定位,确定生存的意义。第二是对家人、朋友的责任,首先是对父母、对女儿的责任,第三就是喝酒。”㉒

发表于2011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的《野兽怎么活,诗人就该怎么活》是王寅采访北岛的访谈录。北岛再次承认了诗歌的治疗功能:“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诗人(或者说每个人)都是病人,写作就是一种心理治疗。”㉓

《诗探索》2003年第3—4辑以《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为题发表了唐晓渡与北岛的对话。“让我们抓住你所说的(新诗)传统的‘动力和缺憾’问题。在我看来它极为重要。你能不能扼要从正面谈一谈你的个人看法?”㉔“马查多认为,诗歌是忧郁的载体。也许这就是我所说的‘动力与缺憾’的问题所在,即在中国新诗的传统中,要么缺少真正的忧郁,要么缺少其载体。这样说似乎有点儿耸人听闻,但细想想是有道理的。你看看,如果一个诗人不是被悲哀打倒的人,他能写些甚么呢?而那些被悲哀打倒的人,往往又找不到形式的载体。回顾近一百年的中国新诗历史,是值得我们好好反省的。我想这和我们民族总体上缺乏信仰、注重功利、及时行乐有关。”㉕

北岛以上的几段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本文的关键词“时间的玫瑰”与“时代的月季”,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本专栏的关键词“诗歌疗法”。

①G.G.Jung.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72.pp.185—187.

②③④⑤毕重增、黄希庭:《自信心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1页,第1页,第1页,第4页。

⑥http://www.hudong.com/wiki/%E9%98%BF%E7%91%9F%C2%B7%E5%8B%92%E5%86%85.

⑦〔美〕埃里希·弗罗姆:《被遗忘的语言——梦、童话和神话分析导论》,郭乙瑶、宋晓萍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2页。

⑧〔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⑨〔英〕雪莱:《诗辩》,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6—57页。

⑩〔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5页。

⑪郭沫若:《学生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4页。

⑫查建英、北岛:《八十年代采访录》,北岛:《古老的敌意》,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ina) Limited,p.75.

⑬〔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艺术与文学》,常宏、徐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⑭⑮I.A.Richards.Poetry and Beliefs.K.M.Newton.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Theory:A Reader.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8.p.40-41,p.40.

⑯JoelWingard.Literature:Reading and Responding to Fiction,Poetry,Drama,and the Essay.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p.34.

⑲田志凌、北岛:《今天的故事》,北岛:《古老的敌意》,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ina) Limited,p.85.

⑰⑱⑳㉑㉒ 刘子超、北岛:《一个四海为家的人》,北岛:《古老的敌意》,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ina) Limited,p.8,p.8,p.10,p.1,p.17

㉓王寅、北岛:《野兽怎么活,诗人就该怎么活 》,北 岛:《 古 老 的 敌 意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ina) Limited,p.19.

㉔㉕唐晓渡、北岛:《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古老的敌意》,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ina) Limited,p.124,p.124.

猜你喜欢

诗教北岛人格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我眼中的北岛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睡吧,山谷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趣味测试 分析你有几分懦弱人格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诗教为何与何为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