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策略研究
2018-07-14张蓓丽
张蓓丽
摘 要: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中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鼓励辅导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积极开展预防和干预工作。
关键词: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学校和社会热议的话题。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教师力量,是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力军。对于辅导员而言,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强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对于学校而言,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1.发展性危机。是指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急剧变化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学生遇到交往问题或学习问题时不能妥善处理,引起的心理危机。
2.境遇性危机。是指由外部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体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如学生因家中的重要亲属突然离世,引发的心理危机。
3.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重要的人生问题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如作为高职学生,因一直考试成绩较差被否定,自我评价较低,慢慢延伸到对人生绝望,从而引起的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造成的心理危机是内因,主要是由人格缺陷、能力薄弱或自我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较高的自我评价,对生活、学业、友情和爱情等都充满极度的渴望。然而因为对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的依赖较大,社会经验不足,生活经验较浅,这时,与他们强烈的自立、自强、自尊形成了冲突,他们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应对生活的各种变化和影响,于是当“骨感”的现实与“丰满”的理想发生冲突后,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而他们又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心理危机也就随之产生了。
2.家庭因素。在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心理承受力较低。经过调研分析,很多“问题学生”都源于问题家庭。现如今,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有一定的物質基础,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家庭,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关注,导致学生拒绝与家长沟通,这也成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病”,自然增加了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3.社会因素。信息革命的产生与发展,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校园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社会问题自然而然对大学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也就随之产生。进入新时代,每个大学生都将面临人际关系、经济等方面诸多的变化。比如,大学生毕业后要面临工作和购房的双重压力,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一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公共选修课等,让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中心等),通过专业手段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运用科学手段,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处理心理危机,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我院在每年开学初对新生进行upi和scl-90测试,筛选出“问题学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后期跟进。
3.实施有效危机干预。通过前期的测评后,确定“问题学生”后,辅导员要能够及时监控与掌握相关信息,实施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本人总结出有效干预的“3·1”法。一是一对一访谈。在心理测评后筛选的名单中,安排一个相对舒适、安静的房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确定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二是一对一监控。监控要靠学生,可以选择同班的学生作为“问题学生”的信息联络员,可以是班委或党员,并且在进行监控前,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让他们发现异常情况时,第一时间告诉辅导员。三是一对一咨询。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治疗机构。
4.巩固危机干预成果。大学生心理危机不是短期就能彻底解决的,这个过程很漫长,甚至会反复发作。因此,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功后,巩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成果成为首要任务。一是多关心关爱心理危机得到缓解的学生,引导同学与他多接触,让他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二是让信息联络员、班委、寝室长等相关人员,在“问题学生”周围形成“监护网”,能够随时随地有效监护,防止危机的再次产生。
参考文献:
[1]杨云华,姚婕.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研究[J].电大理工,2016(3).
[2]肖京林.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结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10(5).
[3]段元梅.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3(10).
[4]段碧花.辅导员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天中学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