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与探索小学美术课堂的个性与魅力

2018-07-14张茜

神州·上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个性审美能力

张茜

摘要:从涂鸦期( 1—2岁 )到图式期( 5—6岁 )这一阶段的大多数幼儿已进入幼儿园并接受到美术方面的一些基本训练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能。当他们跨进小学,走进美术课堂,美术教师便成了引导他们学习美术,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调动大脑和双手的协调配合,训练自身美术创造能力、色彩搭配能力、空间塑造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从而善于主动去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个性;魅力

一、为什么要学习美术

经常有学生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要学习美术?”我一般会这样回答:“我们的大自然多么美呀!那我们该如何去发现和表现它的美呢?所以我们要学习发现和表现美的能力呀!”诚然,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美术教育中感受着生活的美,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培养着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在美的感受下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对美的欣赏能力。

美育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的我,第一节课便是让学生理解“线”与“色”,把这些知识点翻译成孩子们的语言让他们能够理解。首先用做游戏来认识直线与曲线,我们利用躯干和四肢来诠释不同形态的线条,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用“图像”来记忆线条;“色”即颜色,将颜色归类为冷色队、暖色队与中性色队,每一个队都有各自的典型三名代表色。例如:暖色队的代表——红(色系)、黄(色系)、橙(色系);冷色队代表——蓝(色系)、紫(色系)、绿(色系);中性色代表——黑、白、灰,用这样的归类法可以让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对颜色有基础的冷暖意识。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首位的,如果能将美术中的各部分知识转化成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语言再教授给他们,效果往往会超出预期,当然这对教师来说就要有较高的美术素养和全新观念及创新能力。

二、学习美术可以用来做什么

高年段的小学生经常会问我的一个问题是“上美术课可以用来做什么?”对于高年段的小学生来说,面对烦重的语数英压力,他们似乎更愿意用美术课的时间来做大量的习题,因为他们不了解美术课可以用来做什么。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单一的增加美术课的趣味性显然不够,他们更倾向于学科实用性。针对高年段的学生,我会给他们讲一讲美术课的“地气”,美术课不再单单介绍伟大的画家们以及他们的作品及流派,而是变成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帮手。例如:如何搭配好看的服装配色、如何用美术作品装点自己的书房、如何让家里变得更加漂亮整洁等,针对高年段的学生,应该侧重实用性的美术知识,让他们能够通过美术学习或制作来完成一些生活实例改造,增加成就感。

三、提升美术课堂的个性与魅力

美术课堂中的陶艺教学,就是学生非常喜欢的科目之一。学生们通过学中玩、玩中学,开拓了思维,锻炼了手脑,完善了品格,提高了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更应当遵循审美规律,多给学生感受与参与课堂的机会,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进行塑造。我将陶艺课分为两大块:主题课与视频课。主题课即每节课给定一个主题,根据这个主题创作出小场景。例如:儿童节为主题,回忆以往的节日经历,创作出最棒的一次节日场景,老师作为观摩嘉宾去猜一猜学生的节日活动;视频课即观看一段时长5分钟的小短片,快速记忆所看视频的主人翁形象,视频结束后运用材料塑造此形象,可适当增添细节。在整节课上,老师与学生密切互动,对于完成度高的作品进行展示,对于完成度较弱的作品给与鼓励,并友情提示怎样可以使作品更棒,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主题课重在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欣赏生活,在自然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视频课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课堂上集体验、思考、鑒别与判断为一体,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创造。

四、美术教育中如何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1—2年级,对学生的要求偏重于从接触身边的美术作品和走到自然之中,积极参与美术活动,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知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而不要求他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培养兴趣为主;对3—4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要求他们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要求他们欣赏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形与色的感受上,还要扩大到对质感的认识上;对5—6年级的学生,要增加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应该让他们认识不同的画种以及不同的绘画材料。由于绘画材料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美感。教师还应增强美术的实用性与功能性,要能帮助高年段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完成生活中的审美活动。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比如: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自制教具、制作范画、编译特定年龄段美术用语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的能力。要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感受与创作。

作为美术教师,应深深地感觉到美术学科的个性与魅力,用美术“帮助孩子起飞”,为他们创造起飞的条件,给他们自由飞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育个性审美能力
分析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主义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