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的思考
2018-07-14张少青
张少青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要求,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本文从“获取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两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思考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中实现生活逻辑和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因此,只有通过获取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才能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充满魅力。
1.获取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获取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用課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使生活体验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1.1 获取生活化的学生资源
学生生活化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情绪、情感、动作等,通过师生互动、教师观察等途径获取的自动生成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已经形成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并提出他们的假设,这些经验和知识是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多彩的生活情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有哪些兴趣爱好?再请学生了解情趣的广泛性和类别,通过思考,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情趣和兴趣的关系,并为理解情趣的雅与俗做好铺垫。总之,通过运用生活化的学生资源,贴近学生生活,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2 获取生活化的社会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初中思想品德的大课堂。基于社会生活的学习,不只是简单地了解社会生活,还要以社会生活中的素材来论证知识、理解知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现实的生活,而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勇于创造生活。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党和国家的新政策,直面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思考生活、提炼观点、形成思想,形成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把社会热点、时政热点、学生关注的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等社会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关“计划生育”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时间轴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时间、“单独二孩”开始实行的时间、“全面二孩”开始实行的时间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要实施计划生育?从实施“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是否意味着我国不再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等等。将生活化的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可以锻炼学生捕获社会热点和筛选材料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能力。
2.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教学导入生活化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紧紧相连,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应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其轻松愉快地开始学习。
2.2 教学活动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者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因而教师要注意教学活动的生活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体验,从而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精选电影《九香》中母亲含辛茹苦疼爱孩子的镜头,配上满文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反复看、反复听,尽管教师不说话,但学生的思维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一直在感动,在沉思,将平时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一幕幕在头脑中闪现。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因为受到感染而百感交集,感动、幸福、激动、愧疚……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平时自己对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满甚至叛逆都随之烟消云散。紧接着让学生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学生们说了很多很实用的沟通方法。就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父母沟通,从而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
总之,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课堂教学要通过“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逻辑起终的流程,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