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诗画浅析
2018-07-14李欣奇
摘要:齐白石既是画家又是诗人,在绘画和诗歌方面都做了长期艰苦的探索。齐白石的绘画和诗歌经历了长期的艺术探索和风格转变。从作品到写作,从复杂到简单,其诗歌和绘画都是师法自然。
关键词:齐白石;诗歌与绘画的互动;从工到写;似与不似
人们普遍认为,齐白石的绘画变革主要是在1919年定居北京后的十年,同时齐白石的诗歌,前后风格,也明显发生了变化。它的诗化风格和绘画风格不能孤立存在,没有互动的演进。研究其诗画的互动以及诗画演变的两条轨迹之间。
一、卓然成家的诗与独领风骚的画
中国绘画的传统艺术规范是严格的,以至于画家们不得不遵守绘画材料,如绘画材料、墨纸墨、绘画方法如构图、印刷等。中国诗歌的传统艺术规范也是严格的。现代诗歌形成后,中国诗歌的基本规范是七言五律诗和四行诗。它的格式,包括平、对、韵等,都有一套严格到近乎僵化的规则。而齐白石却创立了自己的风格,主要是个性,在现代大画家中,只有他把自己的气质个性充分发挥出来“在诗歌方面,齐白石也试图突破传统的诗歌规范。对他来说,诗歌只是自由灵魂的居所。中年以后,他很少写法律诗,事实上,他对法律诗的两个对手感到厌倦和回避,四行诗更符合他的自由和简洁的本质。齐白石对诗歌的追寻是漫长而艰辛的,其诗歌风格源于他早年参加湘潭诗社活动时开始的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东信先生诗选》中对齐白石的诗作评价很高。他的诗云:“齐白石的诗,从其他方面看,都是清正的,接近明代,远离乡村,在诗人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虽各有特色,却各走高道,不循俗道。”从事诗歌创作的人足够坚强,能够摆脱诗人的一切习惯甚至困难。”从作者的角度来看,齐白石后期的一些作品简单自然。
例如,齐白石的一组五言诗,迄今不大受人关注的《怀家山》:
千仞馀霞山,杜鹃花蕊繁。
春深一夜雨,红过那边湾。
宅边枫树坳,独酌无邻里。
时闻落叶声,知是秋风起。
东溪乌臼树,结子白如雪。
尽日只鸦声,直上黄昏月。
“千仞馀霞山”那馀霞是红色的,“杜鹃花蕊繁”那花瓣是红色的,经过“春深一夜雨”的洗礼,那馀霞之红、花瓣之红,所有的落红,都随着流水出山,也就“红过那边湾”了。这里雨后的杜鹃五彩缤纷是现实主义的于霞山把夏虹冲下水是诗人的想象和夸张。有人写了齐白石的选画诗,选了这套诗,不知道齐白石当年是否用过这套诗。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诗,而不是他的画,也许这些画藏在藏家的密室里,不愿给任何人看。这使我们今天无法讨论诗与画之间的相互作用。事实上,齐白石的诗是如何影响他的画的,他的画是如何影响他的诗的,诗的风格是如何与画的风格相互作用的,诗与画的审美追求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应多进行宏观互动,多进行宏观互动和渗透。此外,其相互作用往往是潜在的,如齐白石的大量绘画不是诗,没有诗的绘画仍然是诗性的,各个时期没有诗的绘画对应着各个时期不同的诗性审美理想。齐白石师法前人而超越前人,博采众长而自成一家。其山水画出尘脱俗,人物画异趣横生,花鸟画独树一帜,虾蟹虫鱼画冠绝古今,其绘画以个性鲜明风格别致迥然出众,被公认具有一种“齐家样”。陈传席教授对其画风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齐白石"这自家面目实际上是传统的集大成者,又加造化和己意。
二、由工到写,由繁到简,诗画皆然
齐白石20岁时从事木雕,偶然遇到芥菜园绘画,27岁时从胡沁园自学绘画,专攻绘画。它的早期绘画和雕刻,喜欢追求形相的相似性,以免绘画不像。因此,他当时画的人物、画的昆虫都是细致入微的。“我早年从胡沁源那里得知我在工作。齐白石1919年的日记还说:“老乡黄眼镜喝酒,黄申画原画,花书八开。”这也应是它拒绝改革原因之一的决心。”从工笔到大写意,齐白石的画风变化很明显,一目了然。从工笔到写意、从复杂到朴素的过程中其题字诗云:“干树当门说夕阳,过桥,一屋俗。”河对岸有几座叠山如傣,堆积在故乡伤心欲绝。”齐白石年轻的时候,他擅长工笔人物画,画各种各样的昆虫,精细得像一张照片,可以称之为特技。莫名其妙的是,改革失败后,再也没有工笔人物画了,工笔人物画依然频频出现。由于时代的原因,它的工笔昆虫甚至是由三子写的,这是其绘画从工作到写作,从复杂到简单的一个例外。艺术是相通的,艺术风格的追求,艺术趣味的演变也应该是相似的。
三、似与不似之间的画与诗
“画有似有非似,太似俗,不像欺世。”这是齐白石最重要的绘画理论,齐白石当然是自己的实践。作为画家的山水与现实世界的山水应该是"似与非似”的,那么诗歌、诗人笔下的景(像)的描写与现实世界的山水是否存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应该是相同的。
二顷菰蒲遍水生,小船端似白鸥轻。
萍翁或不骑鲸去,呼我湖中掬月明。
第一句话很现实,“像”,大约两公顷的湖面上,覆盖着野生稻和两种水生植物。第三句描述了一个虚构的情景,一个平翁可能不去捕鲸,这是虚构的,不真实的,不可点燃的。第四句说,平翁叫我到湖边去捡明亮的月光,这一幕是“喜而不喜”,小船可以划到湖的中心,但月光是不可捡的。总的来说,这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既不完全真实,也不随意涂抹,因为它符合“似与非似”的审美原则。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选择,它不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风景,它的艺术与自然,不是“太相似”,而一直是“相似与不相似之间的善”。也许,中国古代写山水诗,其优秀的山水描写早已如此,诗与现实世界的山水从来不是百分之百的相似或不相似,从来没有追求过“太相似”和“媚俗”。也不是完全“不体面”和“欺骗”世界。詩中的山水与现实世界中的情景,“似与非似”并非始于齐白石。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诗人一般应该凭艺术直觉去做,而齐白石的绘画理论可能会促使他这样做。通过考察齐白石绘画相似性与非象似性理论的产生过程,可以得出齐白石绘画理论不仅是建立在他的绘画经验基础上的,同时也是对前人绘画相似性理论的反思。这也可能是由于他对读诗和写诗的感知。
参考文献:
[1]朱心佛:《吴元诗》三卷《三卷线书》,《北京印书出版社1923年版》。
[2]《齐白石画报》,《古今现代》,1943年11月
[3]郎绍君《齐白石研究》2014年7月1日ISBN 9787102067025 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欣奇(1993.06.12)女,黑龙江讷河市人,民族:汉,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单位:西南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