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之“礼”的审辨性思考
2018-07-14曾冠霖徐炫
曾冠霖 徐炫
摘要:长期以来,高中教师和学生对于《卫风·氓》中的女子形象给予了极高的赞扬。他们认为该女子敢于突破世俗传统的束缚,具有“自主”的意识。那么,对待世俗传统我们是否应该持有这种决绝的态度?对于《诗经》爱情诗中“礼”的文化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与对待?笔者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树立审辨性的思维去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秉承审辨性的立场去赏析《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及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结合《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探究“礼”在当时爱情诗歌中的起源、现实意义等,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礼;审辨性思维
众所周知,《诗经》在我国史学文坛上的成就地位可謂是无上崇高的,尤其是爱情为主题的诗歌著作。在“男女授受不亲”等保守性思想蔓延过后,很多读者对《诗经》爱情诗中那些敢于追求理想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而至于批判《诗经》爱情诗歌中的“礼”的思想。这种态度值得我们肯定吗?
那么,首先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礼”的产生只是自上而下的要求吗?细读《诗经》中的系列爱情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君子偕老》《鄘风·鹑之奔奔》《齐风·南山》《齐风·敝笱》《齐风·载驱》《陈风·株林》等讽喻诗都是国人对统治阶级乱伦爱情的揭露。可见,对“礼”的呼唤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出于统治需要对于下层百姓的要求,也是普通大众面对乱伦现实,对淫乱无序、极具动物性的社会行为的一种反对。
从《鄘风·蝃蝀》《郑风·将仲子》《豳风·伐柯》等极具维护“礼”文化色彩的爱情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封建礼教的维护是极具普适性的。这些诗歌反映了社会大众对女子的整体性要求:不违“礼”。维护“礼”的思想甚至成了封建女子自我道德修养的一种自我要求。
由此可见,从发生学上来说,“礼”的产生不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定,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现实呼唤。
既然“礼”的产生有其必要性、现实性,那么它的存在是否也有它积极性的一面呢?
《卫风·氓》中女子的悲剧固然有男子薄情寡义的原因,但是女子本身也有诸多的不是。看上去,女子的不幸是因为“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即她太遵从“相夫教子”等“礼”的教化,是受了“礼”的毒害。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该女子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形象。“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古代婚姻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卫风·氓》中女子的婚姻只举行了纳吉、亲迎两个步骤。可见,女子敢于追求爱情,敢于冲破“礼”的束缚。那么,这种违“礼”的行为是女子婚姻悲剧的催化剂还是保护伞呢?笔者认为,男子“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是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男子违“礼”的结果是“低投入”“高回报”。因而,女子漠视婚礼的“礼俗”规则间接地造成了自己的婚姻悲剧。
同时,阅读《诗经》中的一些爱情诗歌我们还可以发现由于“礼”的加入这些爱情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极具审美价值。《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本诗前两章通过具体场景和情节,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和执着追求。诗歌第三章则是通过对话间接表现了他们幽会时复杂的内心。“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你要慢慢地走轻轻地行啊,别弄响我腰间的佩玉啊,更别惊醒看门的长毛狗啊!”他们因为担心被世人看见,因为担心世俗“礼”的批判而紧张、害怕。《郑风·将仲子》表现的也是爱情生活中复杂微妙的情感矛盾。诗中选择杞、桑、檀三种古代十分珍贵的树种起兴,体现了少年初恋时欢喜状态。同时,由于担心“仲子”前来幽会时损坏杞、桑、檀,进而被周围的父母、诸兄及乡邻发现并责备,所以她又怀有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担忧。“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在以上诗歌的一喜一忧之间得以体现。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礼”对于爱情婚姻的破坏作用。《诗经》中的诸多弃妇诗如:《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陆》等都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于爱情婚姻的摧残。身处社会底层的贫苦妇女,他们不仅要承受自然、兵祸带来的灾难,更备受夫权制的压迫。《大戴礼记·本命》有云:“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①可见,封建礼教让夫家拥有了以任何理由为借口休妻的自由。
周啸天先生认为:“封建礼教,一如封建制度,也是个历史的范畴,须要历史的加以批判。虽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礼教的作用很坏!但作为古代婚俗从对偶婚向专偶婚过度的文明进程中,礼教的出现最初却是应运而生和有其积极作用的……它对文明促进的同时,也向人类索取了丧失婚恋自由、人性遭受压抑的高昂代价……”②周先生的话有其可取的一面。
然而笔者认为,封建礼教不仅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其二重性,即便是当下社会也具有二重性。我们应该以审辨性的态度评价它。它的确在丧失人类婚恋自由、压抑人性方面有其危害性,但是在束缚某些无理、无良行为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因为,“众人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理性的象征,它能在某种程度上把人的原欲引上社会规范的路径。并且,“礼”也让人在享受某些自由的同时接受束缚,使得人们在品读这些带有张力感的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一种中和之美。
参考文献:
[1]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M].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版,175.
[2]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M].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版,127.
作者简介:
曾冠霖,徐炫,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宝安中心区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