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2018-07-14王昆吴贵友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遗产居民

王昆 吴贵友

古村落在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作为徽州文化载体之一,西递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但近年来由于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古村落的管理保护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笔者旨在通过考察西递现有的开发模式及其所取得的成效,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就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古村落的发展模式提出建设性建议,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引言

古村落作为我国的瑰宝之一,不仅享有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和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的美誉,还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场所。然而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大批古村落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2000年时拥有363万个自然村,但到2012年时已缩减为230万个,由此可见,古村落正在以十分迅猛的势头消亡着,因此对古村落进行抢救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从现有的研究结果看,古村落的研究大致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后才呈现规模化,且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古村落的物质文化生态进行研究,二是以开发与保护为出发点对古村落进行开发建设,三是从管理学的角度(主要是政府)对古村落的开发模式进行探索,并给出进一步的发展建议。综上所述,前期研究多局限于古村落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对更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为了能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建议,课题组选择了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进行考察,着重分析其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以求探索出更适合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发展道路。

一、徽州古村落西递的保护现状

安徽省的古村落大都集中在黄山市附近一带的古徽州,其中又以西递为主要代表,西递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徽州府西部,因村边有水西流,再加上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又因其有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塑造的“世外桃源”的生态环境和风情,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但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当地的古村落保护管理工作出现了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古村落的自然损毁

自然损毁指的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古村落进行保护的意识而导致的古村落在自然状态下因遭受风雨侵蚀、地震等而形成的破坏。由于古村落多为木质结构建筑,且多处偏僻地区、人口稀少,很少能得到人们的关注,在经历多年的风雨后,尚且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寥寥无几,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古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到位,任由其经受“自然损毁”,人们能直接看到的是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亡,但事实却比这严重得多,如村落中原有的地貌、水系、植被等都在随着村落的消亡而不见踪影,而由这些物质实体所承载的非物质形态的传统历史文化也在跟着消失殆尽。(如徽州三雕、竹编等传统工艺)。

(二)古村落旅游地相关利益主体特殊性对古村落保护的影响

古村落的发展兴衰受多方利益主体的主观态度影响,而众多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政府和社区居民。其中,政府主要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拨发资金、通过立法对古村落的保护给予支持,同时致力通过旅游发展提高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繁荣;至于社区居民一直以来都是为人们所忽视的一类主体,但其却恰恰是目前最应受到关注和古村落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出发点,因为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这是古村落得以存在的原动力,只有真真切切的村民生活才能为无生命的古村落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历久弥新,所以该群体的存在及其对旅游发展的立场直接关系到旅游地的兴衰与否。

(三)“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策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安徽省和黄山市便确定了“以保护为主,以旅游带动保护和发展”的工作战略,但就目前来看,该战略的贯彻落实出现了严重偏离,如在古村落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中,大部分人看重的还是其旅游经济价值,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对古村落所做的介绍和宣传,越来越多先前所不为人知的村落所在地曝光在人们的面前,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这也构成了当地GDP收入的主要来源。相關数据资料显示,1999年西递门票年收入为329.8万元,截至2003年已增长到866万元,鉴于此,当地居民便将旅游开发看作古村落发展的唯一途径,为了能接纳更多的游客,不少古村落积极为游客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条件,大肆修建停车场、酒店等公共设施以迎合游客的需要,久而久之,景区内就涌现了众多“违和”的新生建筑,这不仅破坏了当地的原生态,使其失去了古村落应有的淳朴色彩,还带来了浓厚的商业化气息,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古村落正逐渐沦为“文化空壳”。

(四)“只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理念

就目前古村落保护现状来看,大部分居民对古村落进行了很多及时有效地修缮,周期性的粉刷和加固等,越来越多的原生建筑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但人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在保护的仅仅是以物质实体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那些附着在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悄悄流失。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存续在中华文化生态系统中,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深化,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古徽州便是承载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在当地已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中,从县(区)级直至国家级大约共有400多个项目被收入名录中,可具体划分为民间文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以及传统技艺十大类,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徽州三雕、舞龙狮等。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大一部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传承,多次面临失传的危险。直至后期采取了相关保护措施,如培养新生代的传承人、建设传习基地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紧急形势才得以缓解。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积大幅增加,加上农村就业竞争力弱、技术含量低而造成的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给农村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形成了“人去楼空”的现象,古村落正在变成一个个“空壳”,由于剩下的人口中以老年人居多,“老龄化”的存在使众多古村落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修缮,因此人气不旺、年久失修使传统村落呈现出一派交通不便、田地里杂草丛生的萧条景象。

除此之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给古村落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众多新农村建设的案例中不难看出,很多村干部对“新农村”这一概念理解有误,一味地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改变原有的村容村貌,所以原本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被推倒重建,原本风景优美的地块搞起了整齐划一的小洋房、高楼建设,更有甚者为了追求绩效,不顾及对历史文物的保护,采取“并村”的措施以腾出更多的空间用于新农村建设,“面子工程”现象层出不穷,不久前刚铺好的绿化带铲掉重铺,把才修好的路凿开铺水管,类似于这种费人力、费物力大拆大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一来,区域内的整体格局、原始生态被破坏,剩下的只有“千村一面”,前来观光的游客对此种复制般的景象逐渐失去了兴趣,停留时间短,也减少了旅游消费,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为了就古村落目前发展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笔者于2017年3月中旬在西递进行实地调研,采取问卷法,获取了有关当地居民对古村落发展前景及未来保护策略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入户访问,了解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受,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150份,因为全部是当场填写当场回收,故问卷全部有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63%的人对古村落发展前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42.11%的人认为对古村落保护的最好方法是统一规划、收取门票,所得用于修复古村落,50%的人认为古村落的文化旅游、文化开发对居民生活有一些影响,但利大于弊,86.84%的人认为目前古村落开发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呈现出过度商业化的趋势以及保护规划不科学,至于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应如何改进(此题为多选题),89.47%的人认为应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78.95%的人认为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据此,就如何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二者间的关系,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给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强化社区参与

在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当地居民扮演着主角,他们不仅是当地原生建筑的产权拥有者,更是受古村落发展影响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所以居民是否具有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古村落的发展兴衰。一方面,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应积极宣传,可以借助新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行古村落形象宣传片,使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古村落目前的发展态势以及作为一种资源所具有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从内心生发出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使其在文化自觉的推动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古村落的管理与保护中。另一方面,为了能使居民一直保持高昂的热情,政府必须站在居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拨发资金帮助居民修缮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强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的规范管理,并将门票收入按比例分配给居民,坚定发展旅游業的目的之一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充分代表和维护当地居民切身利益。

(二)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去乡土化”保护

就目前来看,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落实的比较到位,定期对相关建筑进行修缮,使很多景点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但也要避免过度的修葺所导致的“真文物”变“假文物”的现象。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古徽州是名副其实的重点保护地区,其有大大小小几百个项目被列入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当地也已经建立了一批专业机构用于保护和管理这些文化遗产,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和当地政府也在税收和商业用地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优惠,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鉴于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与村落环境相互剥离的现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去乡土化”,因为现在普遍流行以展馆、工艺品园区的方式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的村落痕迹再难寻觅,长此以往,中华传统文化的完整传承必然再次面临危机。因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是必要措施,该举措有两个建设目标:“第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构建科学有效的地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维护当地文化生态平衡,营造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第二,促进区域内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修复与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实现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也恰好与五大发展理念相融合。

(三)致力区域旅游品牌营销,提升竞争力

第一,为了有效减少因被旅游业高利润吸引而来的非专业人士投入该行业的乱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借助皖南地区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从事该行业,重视旅游人才本地化,避免日后因待遇等方面问题出现的人才流失现象。第三,不要局限于千篇一律的“山岳型风光旅游”,用激励手段鼓励员工积极策划文化体验式旅游方案,如休学旅游、康体旅游以及乡村度假旅游等,引入品牌概念,制造出个性化旅游产品,使游客形成“爱消费、高消费”的消费心理,以求做到真正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西递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想就目前该地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消解策略,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要在提高居民保护意识的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兴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形成自主品牌,打破传统认识中开发与保护不可兼顾的观念,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方针,努力实现尊重历史和创造性发展的整合统一,从而使古村落的传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起努力,共同完成。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猜你喜欢

古村落文化遗产居民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
火焰山下古村落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