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控制与保护研究
2018-07-14罗洁
罗洁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的实物体现,是重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以及旅游开发价值。本文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侗寨为例,探讨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在城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同时应如何做好对传统建筑和新建建筑的保护性、控制性规划,提出了“古建登记造册、老建修旧如旧、新建建新如旧、规划旧村新区、丰富人文景观”等控制和保护思路,提出规划设计应注重当地实际情况,对当地民族风情和生产生活习俗进行实地调研,保存和延续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原有的生活方式、建筑景观和风土人情。
绪论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自2012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先后数次组织传统村落调查,分4批将4157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2016年第四批共计1602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涵盖全国所有省272个地级市、43个民族。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少数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浓郁的历史、民族与地域特色。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扶贫开发、民族风情旅游不断升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村落内部民族特色建筑景观和人居环境遭到破坏,加强村落建筑景观的控制和保护迫在眉睫。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控制与保护工作,对于传承民族优秀建筑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传统村落的保护方面,以张会安(2012)、周乾松(2013)、张瑾(2016)、张丽(2016)、沈丹(2017)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在传统建筑研究、乡土文化研究、村落景观研究、旅游规划研究等方面作了大量调研和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保护、更新与活化等方面。以上研究成果对于全国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起到广泛的指导意义。但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控制和保护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
一、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现实问题
(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中大拆大建或迁建新村等建设性破坏
据调查显示,建设性破坏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迅速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设性破坏,主要是指在政策导向型的扶贫开发、城镇化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整体或部分拆除、扩建、改建和对生态环境人为破坏等行为。建设性破坏削减了民族特色景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少数民族居民的民族秉性,也伴随出现了民族文化传承危机和后贫困问题。
(二)旅游开发中盲目求新、文化元素提取不当等开发性破坏
开发性破坏,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导向型的旅游业开发建设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不合理提升和改造,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整体景观的破坏性改变,对新建建筑盲目求新、文化元素、民族特色不当运用等不合理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民族地区风情旅游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将旅游商机瞄准民族传统村落的开发。不少传统村落出现了现代化建筑用材、异地建筑风格的“伪传统特色建筑”。开发性破坏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遭到破坏日趋重要的原因,属杀鸡取卵式的破坏,对文化的冲击甚至更甚于对建筑的破坏,并且由于经济利益因素,扭转的难度大。
(三)受自然灾害损坏或居民搬迁、旧村荒废等自然性破坏
自然性破坏是指村民外出打工、政府财力不济、总体保护意识淡薄等致使村落空巢,房屋年久失修,受自然侵蚀而遭到的破坏。自然性破坏因其破坏速度相对较慢,但较彻底,是一个不可小觑和忽视的原因。
二、龍胜县平等侗寨建筑景观解析
(一)平等侗寨概况
平等侗寨建寨始于1000多年前的唐朝,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考价值。截止到2017年底,平等侗寨总户数超过1000户,人口达5000人以上,被称为“千年千户大侗寨”。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北部,距龙胜县城65公里,是平等镇镇区的所在地。平等侗寨周边的山上还有七、八个大小不一的村屯,呈卫星环绕之势。十三座鼓楼按寨中姓氏聚居坐落有致的分布于寨中,是侗乡最大的鼓楼群之一。2016年12月9日,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平等侗寨被列入全国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建筑景观解析
1.传统建筑特色
平等侗寨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西北部,邻近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处于桂、黔、湘侗族文化核心区,拥有千年村寨发展史。平等侗寨除了具有一般侗寨都有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古民居等,最为特色的当属保存完好的平等鼓楼群景观和骑楼古街。其中,平等侗寨鼓楼群,雄伟壮观,名闻遐迩。村寨大寨有十座鼓楼,卫星屯六座,集中一地十六座,保存下来的平等鼓楼群中,清代和民国各6座,解放后建有1座,其样式有三层、五层两种,屋顶各不一样,有横屋顶,有攒尖顶,有歇山顶,透露着深厚的侗族建筑文化。1994年,广西区人民政府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平等骑楼古街长约220米,骑楼多为二三层,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二楼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骑楼之间的道路宽3—5米。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宽度约2—3米,适合村民避雨遮阳之需,而骑楼上用做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适应村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2.现状建筑样式
解放后几经变迁,平等侗寨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寨西侧开辟了一条宽阔马路,马路两岸新建大批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瓦房,并成为区域内村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区。老村原有的木楼大部分或因长期无人居住修缮而破落,或因修建新房而被拆毁,近百栋木楼原有灰色小瓦屋顶被红色或蓝色铁皮屋顶所取代,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根据考察調研,平等侗寨现状建筑可分为如下四类。
一类建筑:鼓楼、戏台为文物保护建筑,具有典型地方传统建筑特征。
二类建筑:与地方传统建筑风格基本协调的建筑。
三类建筑:与地方传统建筑风格不协调,使用砖混材料。
四类建筑:临时棚户建筑或长年失修或已无使用功能的建筑。
3.存在问题
平等侗寨传统风貌建筑受到蚕食,建筑风貌保护与居住偏好矛盾加剧;居民收入增多、防火安全要求提高、生活居住品质标准变化,传统风貌建筑逐年减少,砖混建筑逐年递增;传统风貌建筑只剩衙寨、街头集中且较多,沿路基本为砖混建筑;乱搭乱建现象突出,严重影响村落整体的建筑景观。
三、龙胜县平等侗寨建筑景观控制与保护研究
(一)建筑景观控制与保护的思路
1.古建登记造册
对传统村落的重要建筑古迹进行调查、造册登记、编制档案,制定传统落建筑景观保护专项规划,同时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的区域范围。在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规划上,应确保原真性地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肌理、古建风貌,对违反传统村落风貌的现代民居予以改造或者适当拆除。建筑外观、传统落景观修葺改建应原汁原味地保持不变,新建、改建的建筑或景观应在传统村落控制性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此外,将传统村落的古建筑申报成为县、市、省级甚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利于对古建筑的可持续性长久保护。
2.老建修旧如旧
“修旧如旧”在我国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多成功的典型案例,如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它们为社会保存了鲜活的城市记忆。“修旧如旧”可以理解为“按照原有的旧有的样子修缮,修完后面貌与原有设计面貌相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载体。秉承“修旧如旧”的控制和保护思路,应该在遵循传统建筑景观“原真性”“最小干预”“整体性”“可识别性”等原则基础上,对传统建筑立面、中庭、木结构体系等重点保护部位进行修缮和整治,实现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性开发和使用。
3.新建建新如旧
“建新如旧”的发展理念,主要指新建建筑应该在充分挖掘和研究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扬,并非“建新如破”。在“建新如旧”的实际运用中,可以从新建建筑的“形——外观造型、功——功能组合、工——工艺技术、质——材料质地、色——色彩风格”等多个方面切入,在整体样式风貌与传统建筑相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对新建建筑进行创新。
4.规划旧村新区
即保留旧村在旁边择址建设新村或保留旧镇区建设新区的做法。平等侗寨是平等镇的镇区所在地,是一个千年千户大侗寨。基于平等侗寨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保护的迫切性,笔者认为可采用“旧镇新区”的控制与思路,即保留和保护平等旧镇区,开发建设新镇区,通过合理的规划空间布局,重构平等侗寨特色空间肌理。通过保留和提升旧镇区建筑景观风貌的方法,可是实现对传统村落建筑肌理、建筑风貌的最大程度保护。开辟建设新镇区,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发展需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采用多种形式、多种业态对侗族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和体验,满足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
5.丰富人文景观
传统村落具有活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生产、生活习俗、特色的民族节庆活动,它承载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人文活动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一种生活文化,如平等侗寨的侗族大歌、多耶舞、芦笙舞、疱颈龙舞、舞草狮、祭萨、舞春牛等民俗活动,动态的贯穿在居民的生活日常。对于传统建筑景观的控制和保护除着眼于建筑景观本身以外,还应充分发掘人文活动景观,使之与建筑景观两者交相辉映、相伴相生。
(二)建筑景观控制与保护的做法
1.建筑风貌要素识别
经过对平等侗寨传统建筑、建筑现状的充分研究,识别建筑风貌的要素主要有:建筑结构、材料、屋顶、屋檐、屋脊、立面、吊楼、吊柱、翘角、窗。
2.原建筑风貌整治
(1)一类风貌建筑整治。平等侗寨现存相对完好的平等鼓楼群(旧镇区8座,周边的卫星村寨官2座,寨江1座,枞树坳2座,共13座,分布在方圆1.5公里的范围内)是平等侗寨千年历史过程中最久远的现实文化遗存。基于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价值以及对其保护的紧迫性,对其采用登记造册和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做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此外,保护与发展并举,规划利用旧镇区8大鼓楼公共活动空间、鼓楼石板坪、戏台,挖掘平等主要姓氏独特色节日风俗,针对有条件的鼓楼空间设计形成一系列的节日、节庆活动。对于已经遭到损毁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可采取合理恢复、重建的手法,尽量保持建筑原样,以求如实反映传统遗存。
(2)二类风貌建筑整治。二类风貌建筑与地方传统建筑风格基本协调的建筑,对这类建筑在不改变传统外观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加固、外观修整,以保证其整体风貌协调统一。
(3)三类风貌建筑整治。三类风貌建筑整治,以文化元素重塑为主。通过对外立面整治,实现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周边生态环境协调,具体整治方法:立柱、饰窗、造檐,外立面按照木房结构,结合建筑外形结构,增加吊柱、乙柱;窗户增加饰花窗框,立面外墙造重檐。
(4)四类风貌建筑整治。四类风貌建筑整治,可使用的建筑应重新补修、整治,破废的应将其拆除,以确保村寨规划整体科学性与美观性。
3.新建建筑景观设计
(1)商住街区建筑设计。新镇区民居建筑采用商住结合的布局,占地80㎡,高两层半或三层,二楼以上外挑。建筑突显侗族建筑文化,结合防火、卫生、方便等现代人居家要求,整体建筑内部框架为砖混结构,外立面以木材料按侗族木结构进行建造或装饰;屋顶高低差落,重檐,样式不一,屋面盖小青瓦。
(2)地标性核心建筑——鼓楼酒店设计。鼓楼酒店建筑的外观风格充分融合了平等侗寨依山傍水的地理特点、侗族建筑文化标志鼓楼和风雨桥的外形特色,其建筑的细部处理运用了侗锦图案的灵秀表达。
四、结语
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是资源在市场上的有效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地方风情、历史内涵的展现者、传承者,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传统建筑景观遭到的破坏是最直接的,也是毁灭性的。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控制与保护工作,要同时面临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任务。本文针对平等侗寨建筑景观的控制与保护提出的“古建登记造册、老建修旧如旧、新建建新如旧、规划旧镇新区”等思路是就建筑景观本身的提升探索,也提到保护建筑景观本身的同时需要“丰富人文景观”,即通过人文环境的保护和营造实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控制和保护的可持续、活态发展。除本文提出的以上思路措施之外,笔者认为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控制与保护还应在法律、政策、政府管理、居民意识以及产业开发等更多方面进行探索。
(作者单位:桂林市七颗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