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治理语境下大理州旅游业的发展
2018-07-14冯帆陶颖
冯帆 陶颖
洱海是整个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及其下游地区的主要生产、生活水源,更是大理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大理州各族人们得以生存的根本。随着流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洱海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虽然实施了一些措施,但是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环境污染,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和由此增加的生活污染超出了洱海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洱海水环境污染已经对洱海流域的经济增长产成了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了损失。文中基于大理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洱海污染现状,提出大理州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发展大理州旅游业的建议。
一、大理旅游业发展与洱海污染现状分析
(一)大理旅游业发展概况
2016年大理州海内外旅游者总量为3 859.1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34.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1.78%和37.64%。2007年大理州接待海内外游客的总量的895.4万人次到2016年的3 859.18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4.22%,旅游总收入从70.01亿元到534.5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40%,其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全州的旅游收入為70.01亿元,占全州的生产总值为21.74%,2016年的旅游收入为534.58亿元,占全州的生产总值为54.87%,旅游业渐渐成为全州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随着游客的需求的变化,旅游由过去的观光型到现在的休闲度假型,大理州采取联合优势互补的方式,以苍山洱海景区为中心,充分利用州下各景区的优势,联合周边地区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并加大投资力度,使大理市的旅游业逐步从单纯的观光游模式向集观光休闲度假游模式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也稳步发展,交通的便捷性日益突出,为旅游主体的自由行、自助游夯实基础。配套设施作为大理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大理支持高端酒店、精品酒店的建设,也启动了环洱海沿线的游客服务中心、自驾车营地、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特色旅游建设方面,大理州全力打造六大特色旅游产品,这些特色旅游产品以休闲度假、佛教文化、温泉休疗、南诏文化、银都水乡和文化生态等为为主,目前大理州特色旅游的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其次,随环洱海的2 000多家客栈的建起,形成了环洱海景观带特色客栈群体,体现着大理休闲度假多元型特色旅游的发展。
(二)洱海流域水资源污染及治理状况
最近五年的数据显示,大理州生产总值占比最大的是第三产业,旅游业对于大理州的生产总值的贡献为20%以上,到2016年达到最大值。在洱海水资源污染的分析中,其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农业和旅游业,截至2016年底,洱海水质总体类别为Ⅱ类。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大量化肥和牲畜饲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是流域农业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工业中的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和农副食品三个行业是流域污染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最后住宿业和餐饮业排污量是造成流域旅游业污染的主要原因。
从20世纪90年代始,TP、TN成为洱海的主要水质污染因子和富营养化影响因子,于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先后两次爆发了两次全湖性的“蓝藻”危机,对洱海的水环境治理敲响了警钟。大理州、市等各级政府也做出相应的对策。从1988年开始实行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并三次修订和完善该条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应对洱海的水环境污染,包括“双取消”“禁磷”“三退三还”“禁白”在内,还有“2333”行动计划,到“三清洁”活动,在“十二五”期间启动了洱海环境保护六大工程的建设,建立了洱海流域低碳经济试验区。洱海从早期的湖内保护扩展到流域保护,从专项治理走向综合治理,从州级专业部门管理发展向基层和全民参与,经历了从水污染防治到保护治理两个阶段。
(三)洱海流域水资源污染对大理州旅游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洱海流域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其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于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在这个过程中势必将消耗甚至污染更多的水资源。近20年来,流域经济迅速发展,但洱海湖泊水质状况却在不断恶化,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治理。但是洱海水环境污染已经对洱海流域的经济增长产成了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了损失,这种水质恶化的状况也不利于流域各产业的发展。
二、洱海流域水资源污染导致大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依靠着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资源的深度开发必须是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合理开发,保护好原有的特色内容,这样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然而,人们对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时有发生。如大理双廊镇的开发,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出现了洱海污染、交通拥堵、违规建房、噪音扰民和客栈无证经营等问题,这使双廊旅游形象大打折扣。由此看来,在深化旅游开发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二)行业管理的滞后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民宿作为近几年最热门的一个旅游词汇,其产生最初是为了解决高峰期接待设施不足的问题,现在出现住宿产品总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其发展面临民宿管理不规范、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洱海景观环线由很多所谓的“海景客栈”,“海景民宿”,不仅破坏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还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尤其是水污染问题。还有与民宿最接近的农家乐,洱海流域范围内的农家乐已经饱和,更是目前需要治理的重要对象。其数量众多,散布在临海的乡村,又难于统一管理,产生的污水通常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洱海中,是洱海旅游业水污染的重要源头。
(三)忽视了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发展的平衡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流域旅游业总产值中住宿业和餐饮业的比重分别为为14%和9%,而在TP发生量中,餐饮业占旅游业产生总量的50%以上,TN发生量中,住宿也占比在45%以上。洱海流域旅游业的发展以牺牲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导致了经济与环境保护的不平衡发展。
三、大理洱海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观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并使经济与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政府要制定刚性减排目标,并与各级责任部门签订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责任书,把目标细化到每一年,并对其进行监督,寻找合理的统计方法,严格执行减排目标的考核制度。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工作,增强流域内的居民和游客对洱海环境保护的意识,并开展推广宣传语、文艺活动、评比竞赛等活动,同时建立平台与渠道以便公众参与和沟通,让公众真正参与到洱海环境的保护中,使公众从意识上由被动环保变为主动环保。
(二)合理调整旅游业的产业结构
在对现有的旅游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到流域旅游业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洱海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并根據其生产规模、排污总量以及单位数量排污量大小,在制度和资金的支持下,以空间布局调整带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高产值、低污染的旅游形式,例如购物、娱乐、文化等,来增加旅游业效益,控制旅游业造成的污染,同时减少单位产值的排污量,并加快完善旅游配套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建设,达到减排目标,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健全管理体制
当地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理洱海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尤其是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成立民宿相关部门对大理的民宿业进行常规化管理,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要制定民宿相关法令法规,使大理洱海民宿业的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这是引导民宿业合理发展的关键。在洱海治理方面,建立相应的部门对洱海的生态环境进行监督管理,尤其要设立水质环境地面自动监测站,对洱海的水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四)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
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通过发展旅游业,培育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观光游、休闲游及农业体验游等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而且可以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
(五)努力开发旅游文化产业
大理州具有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拥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例如其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和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以这些旅游资源为基础来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采用“互助+合作”方式,既可实现宗教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又可减少经济发展对于洱海旅游资源的依赖。
大理在佛教文化上的吸引力还不够,没有深入挖掘,而且起步较早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还面临着破坏,例如崇圣寺三塔和宾川鸡足山,像水目山、石宝山、宝台山和巍宝山这样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旅游资源,由于其开发不足,导致其没有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开发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就要在其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其的加分点。如素食,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佛教文化,而且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感,也可以以佛教音乐、佛教伦理和佛教礼仪展现其民俗文化,作为其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六)打造特色的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系列旅游产品
南诏大理国拥有五百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内文化发展和国家发展一样从成熟走向了辉煌。南诏大理国以其开拓、创造、兼容的特性,登上中国历史发展的舞台,发展也更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形成了不拘一格的民族特色。独特性使其成为大理旅游业发展的珍贵财富,有龙首到龙尾的一条龙的历史沿革系列和石宝山石窟到三塔、一塔,到南诏铁柱系列,还有天宝战争系列、神话故事系列,碑词系列等。高品质和高档次的南诏大理文化,使大理成为具有经济和资源的双重优势,开发此系列的旅游资源,可以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现历史,同时也可树立起大理的旅游文化形象。
四、结语
作为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的大理州,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要实现从单纯依靠观光旅游资源的传统旅游产业向以多元文化为核心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的转变,依靠大理州的优势资源,发展主题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产品,并加强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洱海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