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的路径与策略

2018-07-14张玺四川省社科院管理学所

消费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危险源预案突发事件

张玺 四川省社科院管理学所

应急管理是为了保障企业安全,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对突发事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过程。应急管理的基础是危机识别与风险评估,核心是应急预案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保证是应急管理的高效组织与协调。一般而言,没有准确的危机识别与风险评估就不可能执行可操作性应急预案,没有执行可操作性应急预案的企业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就不能及时响应和开展应急处置,更不能将突发事件危害降到最低。

当前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亟需重视并应予以强化。企业须秉持“防患于未然,消危于即临,控制于初起”的理念,对自身职责、资源、行动方案以及组织协调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在准确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源风险类别、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过程、产生后果及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有效的应急预案。并坚持通过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和贯彻执行,对预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与改进,确保企业能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一、加强应急管理的责任意思和担当精神

加强宣传教育,增加企业应急管理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一是全面进行应急管理教育,充分调动企业的应急积极性。通过系统学习应急管理知识,充分认识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后果,以及完善必要应急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加大宣传应急救援演练的重要性,使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是减少事故损失、避免事故扩大的必要手段。在演练的过程中,结合易发事故进行现场调查与分析,对易出事故地点、环节进行有针对性设计演练情景。通过演练不断增强企业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对应急专业人员进行教育,增强专业应急能力。主要包括应急基础培训、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及其他训练。专业应急管理培训的目的是提高专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在应急活动中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此类培训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组织开展专业人员尤其包括救援人员在内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主要要对危险状态识别、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组织协调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有效提高企业自救互救技能。

二、强化应急管理预案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大中型企业编制了应急预案,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此类企业的应急预案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而应急预案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恰恰是推进应急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抓手。因此,强化应急管理预案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亟需重视。

首先,应急预案编制要科学合理。一是成立一个专门的预案编制工作小组,由企业领导层成员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明确主体责任和义务,保证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动态强化应急预案编制的完整性。要充分评估企业外部风险,审查现有应急活动和程序,以及挖掘企业内、外部应急资源,编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应急预案。不仅要求规范应急预案编制的流程,而且要强调应急预案编制内容的一致性。三是要正确评估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要进行科学的评价。编制的预案是否合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产生新问题等都需要进行及时总结和评定,以达到应急管理预期目标。

其次,强化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对于实践而言,提高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就是重点要求应急预案的实施科学合理,而应急预案的科学实施的基础是其可操作性。要强化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仅要求要强化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应急响应速度和应对措施力度,而且要求要加强事故发生前的各种应急准备方案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措施有效性。事实上,这就要求应急预案要植根企业应急管理实际,要从企业应急管理实际需要出发,将企业应急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促进应急预案有效实施。

第三、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了全面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需要不断通过演练、实践和评估,为预案的充实和完善创造条件。对应急预案进行完善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持续改进的重要步骤,要通过定期应急演习,以及应急救援后及时对其进行评估和审核,并针对实际执行的变化情况以及预案中暴露出的不足,不断更新和改进应急预案。

三、提高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应急能力,提高企业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掌握和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应急资源,才能及时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发展事态,减少损失。一是准确辩识企业存在的危险源,有助于提高企业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准确分析,是企业提高应急响应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危险源分析时,除分析本企业可能存的危险源外,还应对同类企业曾经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情况、及其所采取的应急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并对自身及周边可用应急资源,以及自身和在应急过程中,要素投入及使用效率有清楚的判断。二是完善的信息系统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应对企业突发事件。建立统一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危险源的识别、评估和处理。不同部门采取统一的格式和方法对企业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有助于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综合处理能力。因此,通常情况下,企业应建立应急管理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将突发事件涉及到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规范处理,促进企业突发事件预测预报和响应效率的提升。三是企业各部门要信息共享,加强合作,实现综合应急响应。一般而言,企业突发事件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必定会迅速造成事态的恶化。同时,由于突发事件复杂多变,涉及因素多,必须要加强企业人、财、力多种资源的整合,动态灵活应对,以响应企业应急管理的需要。

四、强化应急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科学、规范的应急管理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保障企业的安全,使生产经营有序进行,可以为市场开拓实现企业资源的凝聚,形成并提升企业的应急管理质量和效率。一是强化应急组织机构。提高企业应急管理能力首先是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机构,一般应该由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相关应急保障工作小组共同构成,负责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应急管理机构根据企业应急管理目标,具体负责组织编制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调动人、财、物力,组织应急救援;根据应急事故产生的不同后果,做好不同的善后处理和安抚工作。

二是强化组织和协调。当突发事件发生或升级后,企业应及时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应急救援力量,积极有效地控制企业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这就要求企业重视企业可以利用应急资源的组织和协调。特别要求要明确应急机构及人员的责任和任务,让所有参与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各司其责、各尽所长。同时,要保证应急管理的前后和上下统一性。加强本级预案中的响应级别、处置措施等内容与上级的预案对应内容统一和延续。还要保持本级应急管理与关联企业预案之间的应急启动、救援有效衔接和统一。

三是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其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安全责任和义务,尤其主要责任人的安全责任。建立安全责任机制,层层分解落实安全责任指标,安全责任明确到人,使得人人有压力,形成一个压力传递和安全利益共同体。其二,建立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年初提出安全生产总体安全目标,将本年度安全控制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及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其三,建立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将应急管理从以事故处理向预防为主的转变,坚持以提升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为目标,完善安全生产培训计划,建立安全生产定期培训制度,并在过程中突出培训重点。

四是加大要素投入力度。要素投入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基本保障。其一,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加大应急在岗人员的专业技术及业务能力的培养力度,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的技术优势,通过教育培训、技术研讨、实践演练等方式,切实加强应急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其二,以应急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点,加大对企业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互动发展。其三,增加经费预算,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适度的资金投入是推动和保障应急管理效率和质量和重要条件,除了加大企业内部财力支持,还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建立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应急管理重点工作经费投入标准,确保经费来源、切实保障推动应急管理系统化和有序化建设。

猜你喜欢

危险源预案突发事件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核电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考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紧急预案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