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现实性意义

2018-07-14路海燕河北交响乐团0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奥尔夫感性理念

路海燕 (河北交响乐团 050000)

引言

当代教育理念明确提出:“一切教育要建立尊重人的价值,珍爱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生活之路……”一言以概之,教育本身的目的是为了使得人的生活更加向着更合理更有意义地方向迈进,在此初衷下一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等的实施皆不应离开这一教育之本。

近现代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各个社会领域、学科发展皆得科学力量之功,然,受益的同时也在深深被科学强大的力量束缚着,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显得更为突出,这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性的过度重视曾一度倾轧了人文性应有的价值空间,因此,才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掀起的对人文价值、人文精神重新回归地强烈呼唤!英国人类学家布莱金认为:“音乐是人制造的,不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欧洲音乐家,还是非洲部落的土著人,都是音乐的制造者”。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无疑是扎根于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先进音乐教育理念,这表现在奥尔夫大力提倡音乐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人的发展,音乐教育的基本准则是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育理念的整合与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要突出地强调被忽视地人文价值。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既是他一切努力的出发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由此可以看到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理念恰恰是对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地呼应,笔者认为这一思想理念顺应了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也是其能在世界,包括中国产生一定影响和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的实际原因。历史的来看,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理念进入中国刚刚不到20年的历程,尽管我们对其进行了关注与研究,但是要想很好地应用这一思想理念于实际的音乐教育事业中来,笔者认为依然还需进一步地挖掘与阐释。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理念对社会转型中的中国音乐教育的启发

“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专断走向民主,从一元走向多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自觉启动了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由此进入全面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种特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将在持续的结构性变动中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放眼历史潮流的不可阻挡,在这一宏大历史进程之中的中国音乐教育之路将怎样选择自身的方向与道路?这无疑离不开那些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先进教育思想理念,伴随中西发社会不断的交流接触,西方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地进入我国,比如:杜威、奥尔夫等人关于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及其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有利影响,一些国内教育家也经过不断摸索进行了实践尝试。就本文主要论及的奥尔夫教育思想理念来看,笔者认为其教育思想理念先进、灵活、人文主义核心鲜明对现当代转型的中国社会及其教育事业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加之上述提及的人文学科受益于科学权威的同时也在深受其束缚的负面影响,奥尔夫提出的人文价值鲜明的教育思想理念就更为凸显着现实的意义,奥尔夫认为:“我所有的观念,是关于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让孩子在亲自参加的动作、语言、表演、舞蹈潜于人体的”。从其对自己核心教育理念的概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鲜明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对人类天性的高度重视。竹建华先生在其《普通学校音乐学科教育学与音乐现象学教育学》一文中指出:“每个成人和儿童的音乐感受都始终受到相同间的、文化传统的、语言的、自身历史的、社会的和物资环境的各种影响。音乐教育存在于与孩子对话的情景中,通过音乐施教,有利于孩子的生存与成长……”这一现代音乐教育思想理念中对天性的重视等等人文关怀的倡导恰恰与奥尔夫教育思想理念不谋而合。可见,一个紧随时代、社会发展步伐前进的先进教育思想理念的提出无疑会对转型期的社会中教育事业的方向首先做出正确指引。

二、奥尔夫秉持的通过音乐教育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理念对中国本土音乐文化在新时期更好传承的启示

近代以来,中国的音乐教育不论从学习西方音乐教育办学模式到学习西方音乐知识、技术技法等方面都显示出了过分依赖西方,缺乏自主性的缺憾,这大大忽略了对传承和发扬自己民族音乐的教育使命,导致了我们的部分教师、学生中产生了崇洋媚外的现象,不论从音乐理论界出现的以西方的乐理知识来衡量中国传统音乐优劣的不合理做法还是演唱、演奏领域中出现的唱美声、拉小提琴自然比唱民歌小调和拉二胡觉得更显品味……这些现象的诞生与我们对音乐教育思想理念的认识有着直接紧密的关系,我们的教育不从理念上上升到清楚的判断和认识,在操作中就会制造出上面提及的那些现象发生,因果关系十分明显,然,奥尔夫凭其卓越的见识一贯在倡导教育工作者应具有鲜明的本位和主体意识,对自身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尤为体现了奥尔夫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家的远见卓识。

本土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历经久远岁月的积淀,这个扎根于本土、民族、民间的宝藏需要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保护和继承发扬下去,对此,奥尔夫曾经说过:“非欧洲国家己明确地认识到:他们不把(奥尔夫)音乐教育当作是某一种音乐教育体系来接受,而当作是一种教学原理。他可能使他们重新发现他们自己的音乐和语言的传统,并使之对他们的教育起有益的作用...这些话提醒我们在中国从事外国音乐教育的研究,在于重新发现我们自己,发扬我们自己的音乐、语言和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力量,使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才可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关照中国音乐教育事业自身,我们在进行通过教育途径传承本民族的本土音乐文化传统时不能离开一个正确而实用的教育理念,奥尔夫对提倡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立足自己的民族文化本为,做好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工作无疑是十分具有广阔胸襟和世界眼光的卓识。

当代中国思想及文化领域的一些先进学者早已发觉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盲目热衷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解与破坏,他们已经发出了弘扬国学、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口号,反观社会上近些年出现的“国学热”等现象足以嗅到了我们的思想文化界已开始了对传统文化久违的回归于重视,音乐文化作为其中一员当然也不例外,音乐教育界也相应提出了通过教育来达到传承中华民族悠久音乐文化的使命。奥尔夫在其音乐教育思想理念中尤为强调的这一教育使命无疑对当前中国音乐教育界应用其教学方法进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起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的特点和实践中的灵活自由可操作性

历史地来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音乐教育界至今亦有近三十年的历程了,学界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关注与研究,比如奥尔夫教学法的思想、社会影响、实际操作、本土化改革、实际评价等等诸多方面,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寻求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突出的四大特点:诉诸感性、综合性、即兴性、创造性来对其教育理念进行关照,不难发觉其在实践中能保持的开放、灵活、自由的易操作性。首先来说,诉诸感性是一个相对于那种讲求科学、严谨为标准的教学来说更为亲切和接近人情感的本身特点属性,众所周知,感性是一切生物最基本的生存依凭,是人类认识事物、学习事物的最基础层面,自然的过程是有感性上升为理性,有理性再使得感性深化,以诉诸感性为其音乐教育理念无疑是对自身规律的一个顺应,加之,音乐艺术是表情艺术,以诉诸感性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是对这一艺术门类特性的尊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直接通过感官渠道、发掘人的潜能,最快效率给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动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来,寓教于乐,用鲜活的感性体验为通道进而是学习者在美好的经验中同时也学习到了音乐知识;其二,奥尔夫意识到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初期的音乐显示出的综合性特点,形成了其“整体性的艺术”的观念,奥尔夫认为:“不是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即音乐出于动作,动作出于音乐”。这种强调音乐活动充分通过音乐和身体语言传达出来的崇尚自然之情的观念使得音乐活动的参与者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身体积极性;其三,对即兴性的重视,奥尔夫说:“就其整个范围来说,教学从即兴出发,将节奏形式作为支柱,接着……音乐原本性的出发点就是即兴演奏。”这与对启发学生表现欲望。自主创新都是十分有利的手段;最后,对创造性的重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理念决定了其在音乐教学时间实践上必然不是刻板、固定的、僵死封闭的、而是一种充满灵动和开放性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因为重视创造性所以也在创造性的进行教育实践,它提倡主动创造,创造性无疑是源头活水的意义,在创造力的不断接续中参与者被开发出了更高的音乐能力。以上提及的这四大特点具备了很好的实际操作性,开放、自由、灵活,关照我们当下的音乐教育不难从其先进的理念中寻找到给我们教育工作实践的有利启发。

综上所述可大体窥见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理念显示出的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人文性,放眼当下教育,在教育理念多元化的今天,从实际切身情况出发,选择出适合本国音乐教育情况的先进理念并付诸实践无疑是对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起着至关重大的影响,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理念之所以能在中国历经近30年之久还散发了勃勃生机恐怕更多的是与其自身理念中所具备的尊重音乐艺术规律、尊重人类学习的规律、尊重各国、各民族不同音乐文化的价值及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有着更为直接的理论因果关系。奥尔夫无疑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在当下的发展与实践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奥尔夫感性理念
符号分析视角下的“奥尔夫热”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面向用户感性意象的纵列双旋翼无人机造型研究与设计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奥尔夫音乐联合体育游戏对轻中度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浅谈奥尔夫音乐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