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对校园生态雨洪管理系统的研究
——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为例

2018-07-14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450000河南轻工职业学院4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7期
关键词:天津大学北洋海绵

曹 琦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450000;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450000)

一、“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这一词汇最早被学术界应用于对城市雨涝调蓄功能的比喻,其很形象的将城市比喻成一块海绵,海绵城市的提出就是为了恢复土地原本对于雨水的吸收、储水、释放的能力。2014年2月,“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被明确指出。这个概念从最早的提出一直到被纳入国家政策,反映了人们对于防治洪涝灾害的方法和思路在进行转变。

二、生态校园构建方法

(一)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任务。校园作为城市中一类重要用地,在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被予重视的是校园雨水系统与周边城市环境给排水系统的联系。

(二)生态环境保持修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加剧。通过雨涝系统的设计,使城市如同海绵一样吸收水分,含蓄水分,需要的时候释放水封,也就是对雨水能够排、蓄、再利用,同时减慢洪水、雨水冲刷的速度,使水有时间下渗到土壤,从而使土地自己消化旱涝。建设校园的雨水系统和建设海绵城市同理,首先降低雨水的径流流速,然后通过装置以达到雨水“渗透、滞留、含蓄、净化、再利用、排出”的目的。

(三)水资源承载力平衡

校园在进行海绵生态雨水系统建设之前,需要确定学校目前的规模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学生会达到的数量,以确定使用雨水系统的人数,从而保证雨水装置能够满足学校的用水量,也就是使水资源的供需承载力达到平衡。随着很多新城区的扩建,很多学校扩展自身规模以及扩大招生数量,这就需要在校园规划初期,做好充分研究和合理预期,从而达到资源供需平衡。

(四)后期维护管理反馈

由于我国高校的校园建成后使用年限都比较长,有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海绵雨水系统建成以后,需要不断的投入人力、物力进行长期的管理和维护,才能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使用。另外,在使用过程中要及时反馈信息,若发现存在设计疏漏或施工质量问题应及时予以补救和改进。

三、 案例分析

(一)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概况

北洋园校区位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于2015年9月基本竣工,规划总占地面积250公顷。校区选址位于天津海河中游南侧,地处海河教育园区中部,享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校区内部有卫津河、先锋河等多条河流贯穿,校区四周被水域环抱,水资源丰富,绿植优美。

(二)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北洋园校区作为天津大学新校区,其整体景观规划为一个以湖泊为中心的生态型校园,校园内建筑均依水规划,其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系统的、全面的运用在校园景观工程中。北洋园校区在规划初期便提出了“海绵校园”的概念,希望校园建设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相结合,使校区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和海绵一样具有“弹性”。

(三)使用状况反馈及分析

北洋园校区自2015年竣工以来,校园内都显示排水性能良好。以2016年7月北方地区发生的强降雨为例,18日23时天津地区普降暴雨,中心城区最大降雨量达到最大降雨量达203.1毫米,北洋园校区的路面积水始终未超过20毫米,校园内积水在半小时左右就全部排清。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之所以在遭遇暴雨时能够迅速解决排水问题,是因为设计时采用了生态多层级雨水处理系统。校园雨洪系统设计为三个层级:LID中心蓄水区、综合集水区和自然排水区。各个层级分区采用不同的雨水处理系统,共同完成了校园内部的雨水处理工作,构建出一个生态雨洪管理系统。

LID中心蓄水区位于校园景观中轴线上,被校园内部水系环绕,场地内包含了学生中心、图书馆、太雷广场、青年湖、龙湖等主要建筑物和景观。中心蓄水区其贯彻了“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的景观设计理念,即通过小规模、分散管理的方式对雨洪径流源头进行干预,通过多功能景观的设计以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循环。

综合集水区主要涵盖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区域,地面以硬质铺装为主,因此设置地下雨水管作为主要排水方式。管道收集的优质雨水经过水泵加压,可补充校园内的景观用水,废弃部分则通过园区水泵排入校外的卫津河,充分实现了雨水的二次利用。

自然排水区位于校区外围,整个校区被外环水系(卫津河,护校河)包围。由于河面水位较高,此区域主要采用地表坡面排水,河道两侧驳岸也均设计成自然式驳岸,降雨过后雨水可经过驳岸植被层层净化,最后沿缓坡汇入河道,有效的减少了暴雨期间校园雨涝的概率。

四、 总结

如何建设科学、绿色、节能的“海绵校园”,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运用到校园这个相对于独立的系统中,实现雨水的最大程度的渗透、净化和再利用,成为今后校园景观规划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对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雨洪管理案例的研究,总结出了海绵城市理念在校园中的设计与应用要点,从而为今后的绿色、节约型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郑兴,周孝德,计冰昕.德国的雨水管及其技术措施[J].中国给水排水,2005,02:104-106.

[2]吕伟娅,管益龙,张金戈.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 中国园林,2015,06:16-20.

[3]杭州市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杭州风景园林学会.水生植物在城市河道中的筛选与示范应用研究[R].2013:3-35.

[4]王云辉,何建新.湖区庭院常见绿化树种耐水淹性状调查[J].林业科技通讯,1998(7):31-32.

[5]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1:11-18.

猜你喜欢

天津大学北洋海绵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海绵是植物吗?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1)
雨中情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