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安,踏访古迹
2018-07-14张子旭中山大学历史学系510275
张子旭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510275)
西安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先后纷纷定都于此,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空中留下了众多宝贵遗产,如大明宫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佣、大唐芙蓉园等。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前进,西安这座古城也在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古老中国的盛衰。走进西安,触摸历史,感知文物古迹的艺术魅力。
一、 走进西安——触摸历史,感知文明
走进西安,放眼望去,绵延的城墙,青色的砖瓦似乎正在向我们示意,诉说西安城悠久浓厚的历史,在这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底蕴仍静静地延绵。文章选用古城墙、碑林博物馆、大明宫遗址等相较之秦始皇陵兵马俑、帝陵、大唐芙蓉园等略缺乏关注的历史古迹为研究对象,以求展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绽放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并对其目前的保护开发略作评述。
(一)古城墙
西安古城墙全长13.912公里,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谯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楼、垛口等一系列设施,由此构成一座绵延千里、结构严谨、完整严密的城堡。
走进古城墙,用手触摸城墙上的青色砖瓦,一种古老厚重的感觉油然而生。城墙上的斑驳痕迹细数着历史的一点一滴。城墙每隔120米就修建一座敌台,亦然突出于城墙之外,考究其用途,则是专为射杀爬墙的敌人而设,大大提高士兵们的战斗力与防御力,且每座敌台上均建有一座重檐歇山式的屯兵楼一座,供士兵躲避风雨和储存物资。除此之外,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上面建有较之于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俗话说,有城就有墙,有墙能固城,而古城墙上角楼、敌楼、月城城楼等附属军事设施与那坚如磐石的古城墙相得益彰,构成了古都西安一套系统完整的防御体系。
高大恢弘的古城墙是古都西安的标志与杰作。而现见的古城墙则是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以唐代原有城墙为基础,进行扩建。古老深厚的古城墙,耐得住岁月的蹉跎,经得起时间的沧桑,目睹朝代兴替,延续民族故事,斗转星移,西安的古城墙俨然成为最好的时光机。
(二)西安碑林博物馆
有人这样说道:西安碑林宝天下。这句话看似有些夸大其词,然后真正目睹碑林博物馆的真面目后,才发现这赞誉毫不夸张。碑林博物馆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以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内,碑石林立,除却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外,碑石上的书刻也是极其珍贵的书法作品,如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众多书法名家的作品也是不胜枚举。此外,碑林博物馆内还收藏有曾立于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昭陵六骏,分别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然而遗憾地是,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被盗后现藏于美国,其余四块碑石则陈列于此,造型生动形象,在赞美古时的能工巧匠同时,不仅让我们对文物的保护有所警惕与反思,也让我们在考察之时从历史的遗存中去细读历史。
(三)丹凤门遗址博物馆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是唐高宗年间大明宫大规模扩修时开筑。考古发掘丹凤门遗址墩台,其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丹凤门北与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遥相呼应,由此构成大明宫的中轴线,是唐朝皇帝出入工程的主要通道。日前于丹凤门出土遗物多以建筑构件为主,如长方形砖、莲花瓦当、筒瓦等,也有少量的铁泡钉和绿釉琉璃瓦等遗存残块。进入馆内,放眼望去是规模较大的遗迹,由门道、隔墙和墩台这3中夯土结构组成。保存较好的门道,依旧可以看出地面比较平整,局部可见均匀而密集的圆形小夯窝。丹凤门遗址未采用局部封闭而是对遗址进行全覆盖的整体保护展示方式,努力呈现遗址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二、 综合评述——保护开发,弘扬文化
(一)古城墙——保护为主,合理开发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而明城墙则是这座古城最具风韵,最有特色的代表。明城墙历经岁月洗礼,就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再强健的体魄也会出现不适的时候,因此对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西安古城墙构成安全隐患的则是裂缝与沉陷。行走在古城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墙砖体表面供人行走的地方多裂缝,而这主要出现在南门至文昌门一段和建国门至东门一段。此外,在内城墙的一些墙体上,也出现一些细小裂缝,这严重威胁到城墙的坚固性和稳定性。面对这一现状,整修与保护则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当我们走在内城墙上时,一些对城墙墙体有着加固处理的地方还留有一些痕迹,工作人员在外侧砖砌体育土芯墙之间设有钢筋混凝土薄板,并在上面使用钢索和钢板将混凝土薄板紧拉在一起,以防夯筑土芯墙塌滑、脱落等,起到明显的加固城墙的作用。
西安古城墙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现,面对古城墙出现的一些问题,则是要及时修复与完善,保护古城墙自身及其所处的周围环境。这一承载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历史遗存,它的传承必须有观众欣赏和百姓参与,也即是要在利用中实现保护。在古城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贯古穿今,使其与现代化都市气息相结合,提升城市文化的内涵,彰显西安特有风采。
(二)碑林博物馆——走进历史,走向民众
“博物馆是历史的终点,更是历史的起点,即人类发展的驿站”。因此,如何拉近博物馆与人民的关系,让群众主动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熏陶,感知历史魅力,感悟新的航向与出发点,不仅要使博物馆外观与周围建筑风格一致,还需在内容上紧扣当地历史文化,紧接人民的生活所闻。而西安碑林博物馆在这一方面就做的比较完善。
西安碑林所藏的部分碑刻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述或总结,如《关中八景图》便是描绘出人民喜闻乐见的关中著名的八处人文及自然景点;还有就是碑林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普通民众进行文化点讲解和宣传的时候,能够提炼出民众喜欢并且能够接受的观点,讲解生动、简洁且贴近生活,如碑林博物馆出版一系列《西游记碑林》、《红楼梦碑林》等,利用卡通经典形象,让碑林变得鲜活起来,深受民众喜爱。此外,碑林博物馆还时常举办书法交流会,通过民众参与,民众互动,扩大博物馆与普通民众的接触面,还能在一种轻松切磋的氛围下,了解和学习碑林文化,由此将碑林文化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
(三)丹凤门遗址——价值深厚,开发合理
丹凤门素有“盛唐第一门”之称,作为大明宫的正南门,是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是唐王朝重要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斗转星移,随着岁月的消逝,它目睹着唐王朝的盛世兴衰,见证诸多历史事件,极具历史价值。
此外,其形制规模多为历代考古学者所触及,丹凤门遗址是东方古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代表着唐代宫廷建筑上的最高成就,是了解当时大型土木建筑构造技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丹凤门遗址出土的长方砖、方砖、瓦当等遗物,造型部件成熟,工艺水平精湛,为研究的建筑工艺提供。保护固然是关键,但是如何利用遗址展示和传播各方面的历史信息则是遗址开发的一大核心要素。就此,为达到既能保护遗址本体,又兼顾丹凤门的意象显示,当地以遗址博物馆的形式,在内部使用轻型钢结构罩住遗址(主要是马道和门道遗址)进行保护,并结合博物馆内的辅助陈列,如场景、模型、相关文献等弥补文物不足带来的缺陷及多功能区域,充分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技术,再现大明宫的历史辉煌。从而,以一种保护为主,兼顾教育、科研等多要素的新形式,传递信息、再现历史。
西安这座浑身散发着历史与现代双重魅力的城市,站在每处古迹前都能很好地感受到汉唐文化的风韵,欣赏历史遗留下来的深厚的文化积淀。
参考文献:
[1]金开诚.七朝古都西安[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2]尹栋.走进西安古城墙[J].水里天地,2009(09).
[3]张锦秋.长安沃土育古今——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1(11).
[4]孙强.西安古城墙“生病了”[N]西部时报,2006年.
[5]徐忠文.走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迷茫[N]中国文物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