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

2018-07-14詹晓燕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475001

大众文艺 2018年7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师资模块

詹晓燕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47500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融合多种学科(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国目前在高校中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多是“杂牌军”,主要由就业指导处工作人员和院系辅导员兼任。这些人员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有些只是临时参加了相关的学习培训。师资队伍的非专业化以及师资培训的缺乏限制了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而师资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现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下功夫。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首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潜能分析辅导,包括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和职业机会分析。自我探索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评估与测量,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各类测评,并建议他们参考家长、朋友、教师的意见,准确做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职业探索是对自己感兴趣、能承担的可能就职领域进行相关的信息收集与体验,比如职业及其要求、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市场的准入制度、竞争程度、供需状况等,并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职业机会分析则是从社会怠体环境的角度对就业的可能性巧适切性进行信息收集与判断,比如巧业的就职人员需求总量、对就职人员的素质要求、现有的就职人员结构、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等;其次,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潜在发展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协助学生刻画职业生涯轨迹,包括确立职业发展方向、远景目标和阶段目标、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特别是近期的学习培训锻踪计划,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在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机会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明确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设计职业通道与行动计划。同时,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根据外界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变化,不断检验其职业定位、目标、策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效实行;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具备自我反思意识的决策与行为评估与修正系统,确保学生能够及时地纠正错误的行动,顺利、准确地向既定目标前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专业师资不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教师缺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状况。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的学生处负责统筹,由各个院系的学生工作小组(副书记、辅导员等)具体落实。高校辅导员这个群体以年轻教师为主,很多人都是刚入职的新手。有的参加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但也有不少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的辅导员也不得不充实到这个教学行列之中。受教育专业背景的不同、工作年限和经验的不同以及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的差异致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千差万别,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授课班容过大

根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形式多数是以院系为单位组织教学。院系以专业或者自然班分班教学的表较多,这就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大都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又能关注到个体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很多时候则是老师只管自己讲的津津有味,而照顾不到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进来。同时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自身特点,有很多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内容实施起来就相当困难。

3.课程安排受限

虽然教育部要求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时数为36学时,但是通过笔者了解的情况是有部分学校没有能够开足36学时。同时由于这些年高校扩招的步伐较大,超过学校师资和教室的承载能力。一些高校虽然能够按照要求开足36学时,但也只能将该课程放在晚上或者周末进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做法

在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出现上述困境的情况下,笔者所在院系探索采用模块教学授课方式。具体如下:

1.统筹划分课程模块,组建教学小组

模块教学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应用指的是将授课内容分为若干模块,相应地也将授课老师分为相同数量的小组,每个模块由一组(或一名)老师负责讲授,由多组(或多名)授课老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一个教学班的授课任务。从理论上来讲,模块教学的突出优势体现在能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合力。每组或(每名)教师集中精力准备好一个模块的课程,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有利于把课备得充分、讲得精彩。从实践上来看,模块教学形式新颖,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课堂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主要将该课程划分为以下八个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唤醒、二、大学管理与人生规划、生涯规划的内部因素、生涯规划的外部因素、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制作、职场适应与职业发展、职业准备与创新研究、实践模块。

2.结合教育背景,发挥教师特长

在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分为若干模块的基础上,统筹院内的职业规划课教师资源,结合各位职业规划教师的自身的专业和兴趣选择一个或者两个模块作为自己的主要讲授内容。每组(或每名)教师重点准备一个教学模块的备课任务,采用教学班固定、授课老师轮换的方式完成课程授课,使授课教师各尽所能,实现一个单位师资的资源重组和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同时还要在课前集体备课,课堂听课,加强交流,切实改进和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效果。

3.通过学习、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为了进一步加强各位辅导员在职业规划教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我们采用了“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法来提高职业规划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请进来”就是是通过邀请、聘请校外的职业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职人员来校授课或讲座,与任课老师交流沟通,直接面对面解决老是在上课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同时还能让学生直接向这些专家进行咨询和辅导。“走出去” 就是对现有职业规划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这些老师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机能。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必须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如果缺失了实践教学,学生就没有真实的本体体验,从而使理论的说教显得有些空洞。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就统筹考虑到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座谈会以及选派毕业年级的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等形式开展教育,让学生获取真实的社会体验。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积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去考察职业目标设定的准确性、目标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以便及时调整目标和完善自身素质。这样的统筹设计将使规划能够得到实践的检验,使实习、实践更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便成为获取双赢的选择。

四、结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高校都面临着不同的困难。我们通过将该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以来,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的提高。对老师而言:在普遍提高老师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兼顾到老师的受教育背景以及个人的兴趣及特长,尽量做到让老师教有所长,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而言:模块化教学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了耳目一新的体验。每个教学小组对自己选择的模块都是相对熟悉内容,可谓是教有所长。加之精心准备,同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学有所乐。再辅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他们不当能够提高实践经验,同时也能对学生对工作环境、氛围的融合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从而能切实帮助他们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工作者的角色当中。

参考文献:

[1]蔡敏.解析美国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5-28.

[2]赵宗峰.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J].北京教育,2004, (12): 38.

[3]葛长波等.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6).

[4]雷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9,(5).

[5]袁南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7).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师资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