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复活的舞姬
——谈《盘鼓舞》的创作
2018-07-14浙江音乐学院310024
李 子 (浙江音乐学院 310024)
汉代是我国舞蹈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它大量吸收了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各国文化的养分,形成了南北文化大交融的现象,使汉代乐舞兼具北方质朴严谨、雄大浑厚之风韵,又带有南方狂放不拘、酣畅自由之鲜明风采,甚至还夹杂着浓厚的奇幻色彩和神秘意味,促使乐舞发展达到繁茂的盛况。而《盘鼓舞》则是汉代多元文化融合的代表性乐舞,其舞蹈风格浓郁、内容丰富,兼容了舞蹈的身姿柔韵和百戏的特技技巧,同时也展现出高难度的足下功夫,是一个技艺并重的古典乐舞。
一、《盘鼓舞》的艺术特点
《盘鼓舞》又称《盘舞》、《七盘舞》,汉代一种踏在盘与鼓上表演的舞蹈,多在宴享时助兴。舞者多为男性,通常头戴冠帽,身穿长袖舞衣,脚穿特制舞鞋。舞时将盘和鼓排列在地,舞者在盘与鼓上纵横腾踏、屈身折体、翻扑倒立,表演各种舞姿,同时在盘和鼓上踏出富有节奏的声响。表演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
汉代傅毅《舞赋》中以美妙的词语赞美群舞《盘鼓舞》:“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驛飞散,颯擖合并。鶣鷅燕居,拉踏鵠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击不致筴,蹈不顿趾,翼尔悠往,奄復輟已。及至回身还入,迫於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紆形赴远,漼似摧折。”1描写了当时女乐舞人独舞、群舞时的景象。“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反映出动作本身带有勃扬风发的力度美;“绰约闲靡,机迅体轻”则反映出动作的轻柔舒缓及飘忽娇媚之态;“击不致荚,蹈不顿趾”“回身还入,迫於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则表现出女乐舞者们快速、准确、惊险及高度技巧的肢体展现;最后犹然呈现出女舞者们委蛇而舞的窈窕身段,以及如风送彩云、旋转飘忽的情景。2
据史料记载,汉代乐舞的艺术特征:1.是一种有序曲、有过门、有主体、有尾声的巨型化场面和具规模的大型表演形式;2.是一种结合乐舞、杂技、幻术为一体的大型综艺表演形式。3从上述两种艺术特征反映出,汉代乐舞以浩大壮观、绚丽多彩的场景,表现出一种感性盈满、狂放雄健的阳刚形态与壮盛华美之气势。这两大特征成为现代创作《盘鼓舞》的主要结构与表现形式。
对于《盘鼓舞》的创作,主要是从文献记载中采集鲜明的符号与元素,作为创作的意图及发展的依据,运用中国古典舞“圆、拧、倾、曲”的含蓄美及兼容豪放洒脱的动人体态,重新塑造出《盘鼓舞》。傅毅《舞赋》的描述中,使人能感受到一股强烈似疾风、跃比惊鸿的矫健之气和疾速之美,展现了西汉歌舞追求壮盛气势的艺术特征,以及汉代乐舞婉转轻盈、婀娜多姿的优美韵味和敏捷、劲健的舞蹈风格。
二、汉画像砖上《盘鼓舞》的动作体态
汉代画像砖上有十分丰富的《盘鼓舞》形象。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可以看到独舞的《盘鼓舞》。一个性舞者头戴冠,身穿长袖舞衣,从盘鼓上跃下,回首睨顾盘鼓,舞袖冠带飞扬,动作豪放。河南南阳许阿瞿墓汉画像石中,则描绘了一女性舞者在鼓上翩然起舞的场面。山东济宁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则描绘了群舞的《盘鼓舞》:三个高鼻雅鬓的男子,赤膊跣足,在五个鼓上做虎跳、倒立等动作。
从汉画像砖中管窥舞者姿态,多见拧腰、出跨、折腰及翻扬的水袖线条,同时兼顾蹬踏鼓、盘鼓的足下功夫,以及来回穿梭其间的动向。现代文艺工作者从中分析归纳出腰、手臂、脚等部位的运动,作为动作设计重点,强调躯干的柔软、手臂的美感以及双脚灵活的展现,成为《盘鼓舞》动作设计的重点。
躯干动作设计:为强调躯干的线条与腰部的柔软,《盘鼓舞》运用了中国古典舞身韵:提、沉、冲、靠、含、舔、移等元素,牵动躯干构成舞姿,如:上仰胸腰、体侧弯曲旁腰、后仰大腰、左右平圆拧腰,以及三道弯体态4等。
手臂动作设计:为营造飞扬、飘逸的肢体美感,《盘鼓舞》的创作大量运用中国古典舞之顺风旗、托掌、斜托掌等具上扬造型的手位做为主要舞姿设计,并透过手臂以及手腕立圆、平圆的动势,牵动水袖抖、扬、翻、绕、片等各种技巧,在袖随身动的同时,形成水袖交织纵横的流畅线条。
足部动作设计:《盘鼓舞》的足部动作,除了运用中国古典舞中圆场、漫步、小碎步、跳跃等灵巧、轻盈、敏捷的步法外,更将重点聚焦于“如何用脚击鼓”如何能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与音色。
音色的变化、速度的快慢、力度的轻重是决定节奏的主要因素,《盘鼓舞》重点在于用脚尖、脚跟、脚掌等不同的部位,分别击鼓。后发现脚尖击鼓发出清脆的声音;脚跟蹬鼓出现低沉顿挫的音色;脚掌内侧重击则有稳重踏实的音效产生,依循上述部位的差异,加上击鼓的方式、力度的使用及时间的变化,逐渐形成基本的节奏,更有效的发展出音色的变化与层次:轻擦、轻击、重击、踩 踏、跳跃、连续快击、慢击等。
三、《盘鼓舞》舞具、舞服的设计
汉代的服饰、舞具与舞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舞蹈意象的呈现需通过舞具、舞服的运用与设计,将舞蹈在空间动态的线条与姿态具体展现。
在舞具方面:《盘鼓舞》舞具为盘和鼓,鼓同时又是乐器。放在地上供舞人踩踏的鼓与一般的鼓不同,鼓腔内填有糠,踏击起来声音不会十分清脆响亮,但仍能发出音响;更重要的是这种鼓可以承受舞人身体的重量。5
至于盘的要求,在于如何能够承载人的重量和发出声音,以及移动的轻便性为主。因此选择材质轻、面积大、承载力够的塑胶花盆,以盆面朝下,盆底朝上的方式放置,于盆底加一圆形木板,这样既增加了舞者活动面积,又强化了承载力度。
在舞服方面:《盘鼓舞》舞服多泛参考汉代民族服饰,其中“曲裾深衣“是汉代女服中最常见的一种服饰。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常用交叉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衬衣。另外,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繫束,衣服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画像砖上的女乐舞人形象,多呈现上述“头梳高髻,身穿宽袖紧口过膝长襟,边缘有纹饰,束细腰及足蹬彩鞋之造型”。6因此,为充分展现汉代服饰之特点,并兼顾舞者身姿流韵的美感,《盘鼓舞》服装以传统汉代服饰为基础,运用质料轻柔、具透光性的纺纱,以利落的剪裁,流线的设计,制作斜襟、宽袖、束腰的过膝长襟,边坠珠饰,下摆采斜线剪裁,以层次分明的线条,增加舞动时飘逸的流动感。另外,由于《盘鼓舞》创作多为脚下动作的展现,因此下半身多采用薄纱的长直统裤,搭配粗跟彩鞋,使舞蹈整体表现出楚人飘飘欲仙的神动浪漫意象,同时兼具时尚设计及流线感,犹如汉代服饰风貌的再现。
四、复活《盘鼓舞》的意义
经过历史的传承和积累,汉代《盘鼓舞》正以它独特的、震撼人心的无穷魅力,在辉煌的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写下了自己独特的篇章。《盘鼓舞》的发展与中国汉代民族文化特色息息相关,且又以其统治阶级的舞蹈之特殊地位深刻地影响着时代舞蹈的时髦风尚和潮流动向,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古舞而复活创作的《盘鼓舞》,并不是古舞的重建,而是希望从文献中寻找可用的符号,启发创作的动机,进而实现中国古典舞教学与研究的创作延续。因此,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不是个人即兴式的想法,而是一种知识性的思考与各类艺术创作的结合。从文献的研读发展,进而对动作进行编创,再逐步把舞蹈、服装、灯光、舞台设计融为一体,最后将人物形态呈现在舞台上。从汉画像砖上复活《盘鼓舞》,不仅使我们领会到中国文化之丰富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我们对中国古典舞舞审美意识的理解,以及中国古典舞蹈形态所中积累的历史文化精神。
在全国出土的已经公诸于世的数千块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没有留下名字的平民艺术家对于汉家乐舞的艺术写真。人离不开歌舞,钟鸣鼎食、轻歌曼舞是社会文明昌盛的象征,也是太平盛世的标志。它充分体现了当时乐舞精湛绝伦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再现了汉代先民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且风化万里润泽百世。
注释:
1.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济南:山东书报出版社,2000,p22.
2.袁禾.《中国舞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p62.
3.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济南:山东书报出版社,2000,p25.
4.以头,躯干,跨三部位,分别向左右移出所形成的“之”字形体态,及前凸后翘之“s”形体态。
5.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p118.
6.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