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风音乐到扬州清曲的创新与生存
2018-07-14万灵悦扬州市广陵区文化馆225000
万灵悦 (扬州市广陵区文化馆 225000)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选择让人们的娱乐生活日益丰富,电影、音乐、旅游、游戏、广场舞、麻将等选项琳琅满目,且每个选项都细化为不同的分支,让不同的人群各自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而,暂时抛开细化的分类,我们会发现音乐成了横跨各年龄层和地域范围的不同人群的共同选择,甚至,音乐还跨越了时间,为古今所共赏。
将时代的齿轮往回拨,在工业革命以前,地球还不是一个村,没有飞机、高铁,更没有手机、电脑、互联网,人们对音乐的欣赏方式还仅限于听、看现场。无论在中国听戏、举办雅集,还是在西方听音乐会都需要亲临现场,在演奏者、演唱者声波所及范围之内。音乐传播靠的是人际传播,有一个学习过程,于是传播速度受到限制;人毕竟不是机器,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有所不同,加上传播中的差误,同一支曲子在经过多人传播之后,和最初的样貌或多或少就有了区别,这就对音乐传播的地域有了限制;再者,受古代地区语言、习惯、喜好和战争的影响,音乐传播受到的限制非常大。但同时,少了外来音乐的“入侵”,当地的音乐类型、地方戏、曲艺被自然的“保护”起来。然而今天,随着语言交流障碍的消除,更重要的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音乐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地域限制,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从现场变成了使用手机、电脑、电视、广播、光盘等现代设备,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一首流行歌从东北到台湾,从江浙沪到新疆西藏,传播度甚广。但与此同时,丰富的视听资源对传统艺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再局限于在家门口玩票,不再等着戏院剧场上演大戏,因为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随时可看可听;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也很少能够花费长时间去欣赏慢节奏慢传统曲艺、戏剧,而更倾向于2个小时讲述完整个故事的电影和5分钟抒发出情感的歌曲。这本来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正常更替,但对于从事曲艺、戏曲和非遗保护工作的人来说,不禁要陷入思考,如何使我们的传统曲艺、戏曲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不被逐渐取代,使其生存下去,甚至是如何使其再次焕发生机。
先来看几个成功的案例。
电视剧《大宅门》的片尾曲《大宅门》。它并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京韵大鼓,而是结合现代编曲、配器、唱法等一系列改良后的京味歌曲,是当代众多新创作歌曲中的一种带有京韵大鼓韵味和特色的歌曲形式,是在继承传统京韵大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首京歌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在街头巷尾传唱开来,家喻户晓。其实普通大众平时生活中很少会接触京韵大鼓,但这首京歌一推出就受到普遍欢迎。另一个成功案例是《梨花颂》,同样也是一首创新的京歌,歌曲充满了浓浓的京剧味,曲调婉转优美,歌词简洁易懂,同样收获了广泛的传唱度和美誉度。以上两个范例获得成功,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原因。京歌《大宅门》的成功离不开影视剧的热播,同样的音乐元素在整个剧中反复出现,使观众在看剧的时候就不知不觉的接受了音乐中的京韵大鼓元素,加之词曲作者对作品的创作紧扣电视剧情节,作品是对整个影视剧的高度概括,喜爱这部电视剧的受众自然就接受了这一朗朗上口、有京韵大鼓元素和现代音乐旋律性的音乐作品。而《梨花颂》的成功则更多归功于作品本身,易学易唱却不失意蕴,同时他的翻唱者李玉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他给歌曲带来的平台是收视率领先、受众年龄层涵盖青少年和中老年的央视,借助强势媒体的力量、将作品直接准确推送到喜爱大众文艺的人群面前。
另一种成功模式就是传播得更为广泛、影响力更大的中国风流行音乐。例如王力宏的音乐专辑《盖世英雄》里收录了不少与戏曲相结合的音乐作品,例如《盖世英雄》《在梅边》。这张专辑是王力宏首创国语乐坛新曲风“Chinked-out”华人嘻哈,他在专辑中将音乐元素再进化,融入中华国粹艺术京剧昆曲曲调,将西式R&B与京剧唱腔融合,还请了京剧大师李岩助阵演唱。让听者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能够注意到京剧,让人听的心中有古典,但耳中有新意!在流行音乐方面,另一位对中国风推广起到很大作用的音乐人是周杰伦,他与作词人方文山合作,给华语乐坛输送了很多影响力大、传唱度广、被众多年轻人喜爱的中国风作品。他的中国风作品,除了有缠绵悱恻的词构造意境,还有国人祖祖辈辈听唱惯了的五声调式,例如《青花瓷》《菊花台》《千里之外》等等,并在作品中使用了传统的古筝、二胡等乐器。市场对此类作品的接受程度之高,可见传统音乐、文化在群众中还是有不错的基础的。分析这一类音乐作品成功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对传统文化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及人们对其的热爱,二是偶像的作用不容小觑。
除了以上两种类型外,影视音乐中不少古风作品和网络游戏中的音乐,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和游戏的推广,也被成功传唱,比如《甄嬛传》插曲《菩萨蛮》、《步步惊心》片尾曲《三寸天堂》、诛仙主题曲《相思引》等。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借力。
总结以上三类成功模式,简单概括就是巧妙结合、好唱易学、借力他人或其他载体。我们是否可以将以上成功地模式引用到戏曲、曲艺传播和平时的非遗保护工作中来呢?
以扬州清曲为例,传统的卖唱形式已经消失,扬州清曲不再拥有这样的市场;而文人雅集的形式传播的范围也非常有限,在圈子里自娱自乐,谈不上传播和影响力;而扬州清曲的部分曲牌通过变体的形式真正流传开来,如被扬剧吸收的曲牌,在扬州地域内流传和留传程度都大大超过了清曲其他曲牌;再如被老电影《马路天使》所使用的曲牌《哭七七》、《知心客》改编的《四季歌》、《天涯歌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所以扬州清曲保护不能仅限于坚持传统的演出方式,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坚持只要传统方式的原真性保存是固步自封的做法,为使其在能够在当下更具生命力的存在下去,我们需要做一些改变。
面对扬州清曲老曲谜,可根据当下舞台演出的需要,结合当代技术,重新编曲配器制作,辅以服、化、道,使古老艺术在现代舞台上不显突兀与不合时宜;可将制作好的清曲作品用于舞台以外的传播,也可拍摄清曲短片或音乐电视,用于媒体、新媒体的传播;如果想吸引更多人关注扬州清曲,就可以结合前文所提到的三种形式。方案一是以扬州清曲传统曲牌为要素,重新创作新作品,用于主流媒体的电视节目;方案二是可与音乐人、明星进行合作,将扬州清曲曲牌巧妙融入其作品中,借助其偶像力量推广扬州清曲;方案三是模仿《大宅门》模式在影视剧中植入清曲的元素,并利用清曲曲牌创作影视音乐用于传唱推广,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太多故事可以用来创作。这三种方式可在方案三中共存。除此外,为使扬州清曲得到更好的传播推广,还可以使用广告、公关的手段,制造话题、持续发酵、引发关注。以上都是对扬州清曲传播推广最大化的理想化设想,至于具体如何执行,此文不做详述。
扬州清曲不是某一家公司要推广的某一部作品,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新方法传播推广,操作起来的困难主要在于人力与财力,也就是和政府的重视程度挂钩,也与其传播推广的必要程度挂钩。平心而论,扬州清曲保护的目标就是使其古老曲牌和技艺得以完整保存,并在扬州地域范围内和周边临近地区被大众所熟悉和喜爱,更好一些就是使其出现在主流媒体的主流节目中,让其他地区的人们欣赏到扬州清曲的魅力,以上,足矣。作为从事其保护工作的人员,我们不奢望扬州清曲可以像流行音乐那样在全国流行,或者像曾经的京剧一样红遍华人区,因为时代已经过去了。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东北地区的人们像热爱秧歌一样爱听南音。我们要做的是在扬州地域内使扬州清曲最大程度的散发她的美。可操作的保护措施,在传承方面,如将古老曲牌录像录音保存送进博物馆,同时聘请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将扬州清曲送入课堂,真正让孩子们学唱扬州清曲。传播方面,如在扬州旅游演出中加入扬州清曲的节目和元素,让世界各地的游人,在欣赏扬州美景的同时品味地道的扬州文化,接触、认识扬州清曲;利用扬州清曲曲牌创作新作品,用于市内、省内、国内甚至国际上大大小小的各类演出和艺术交流;将老曲牌、新作品制作成音乐电视在市内的各类媒体、新媒体上循环播放等等。
综上所述,扬州清曲这一类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下去并不是没有可能,而创新和生存可操作的前提是拥有一支健康的传承队伍,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目前扬州清曲的传承人大多是老年人,学习清曲的年轻人非常之少,就算艺校有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但年轻人并不以此技能谋生,没有单位、组织的制约,没有收入的保障,清曲的传承现状已经堪忧。解决这一矛盾的直接做法就是为清曲的优秀学员提供编制,给他们以传承、传播清曲为内容,不为生计担忧的工作,解决了学员的生存问题清曲的传承就不再是问题。反之,如果没有传承人真正将清曲传下去,那么以上全篇所讨论的扬州清曲的创新与生存都只是空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