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西南联大先生们写像

2018-07-14□雪文/画

民主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

□雪 村 文/画

2018年值得记住的一件事,就是看了电影《无问西东》。这部电影让我真正看到了那个年代的那些先生。从影院出来,曾是燕园学子的妻子一声慨叹:唉,不会再有了。

影片结尾,重现了一长串西南联大名师大家的名字和身影,观众都静静地看,没有人离开。我看着大银幕不由心生一问:为什么在那个战乱、动荡、颠沛、困苦的年代,在西南那些茅草屋里,会出现那么多先生?他们为什么能在哲学、历史、文学、科学等等那么多领域矗立起那么多座高峰?!

为什么?我说不清。但我知道:那一座座高峰值得仰望!那个年代值得记忆!那些名师大家的德行值得崇敬!

谨以这组肖像,向那个年代的先生们致敬!

梅贻琦(1889—1962年)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31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7年,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不识梅贻琦

实话说,是电影《无问西东》让我知道了——梅贻琦。而电影迟映了几年,让我晚知道他几年,但一知道,便记住了他。

因为这位寡言的先生说过:“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陈寅恪先生说他:“如果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像梅贻琦说话那样谨言、那样少,那么这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政府。”这位不像校长的校长又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还说过:“大学教育之重,在于人格。”

因为这位大校长用废纸起草公函。

因为他没有被称为大师,却为清华园请来了众多大师,还为后世培养了很多大师。

因为曾在西南联大读过书的何兆武说他:“每一次警报来的时候,他总是穿一身长衫,拿一根手杖,慢慢地走,而不是(像)有的人一听警报就乱了,就非常之慌乱,就乱跑,他不是。(他是)安步当车地,而且还疏导学生:不要急,这条路窄……”这就是先生的斯文!

因为1949年,他要离开大陆,学生们执意挽留他,他还是走了,原来他是为了保护清华庚款基金,清华大学建校就缘自这笔基金……1962年他病逝后,人们在病床底下他留下的手提包里看到的,竟然是清华在美国的所有庚款基金账目,每一笔款项都记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至今,这笔款项仍在为台湾清华大学所使用。

还因为他没有留下什么学说、宏著,可是后人公认:没有他,就没有清华,没有西南联大,更没有在战乱频仍、半壁沦陷下保存了国家的教育元气和一份精神的力量。

……

我所以记住了他,正是缘于他的言与行。

可叹,从前不识梅贻琦。

杨钟健(1897—1979年)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38年 至1939年在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任教。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著有《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记骨室文目》《杨钟健文集》等。

父亲记忆中的杨钟健

在电影《无问西东》中,听到一个曾经熟悉的名字:杨钟健。

小时候,家住在中国科学院大院,大院里有大气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古脊椎所是一座淡黄色三层办公楼,我们一帮孩子老爱去那里玩儿,因为一层有个大厅,趴着玻璃窗可以看到里面一尊巨大的恐龙骨架,有时想偷着进去摸摸,又不敢。

在大院里经常能见到一些叫“科学家”的人,像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张文裕、侯德峰等等,他们看上去都是很平常的样子。那时候并不知道他们有多么了不起。还有一位叫刘东生的,住我家斜对面,父亲说他是老西南联大的,搞黄土研究。当时还奇怪:黄土有什么好研究的?

多少年后,年迈的父亲经常跟我讲以前的人和事,一次,就说起杨钟健。

20世纪50年代初,父亲因犯上被一撸到底,去古脊椎所当勤杂工。杨钟健时任所长。“他中等个儿,挺敦实的,不太爱说话,说话有点儿口音。别人说他有脾气,我倒觉得他人还算客气,见面常打个招呼说两句,也许他是出于同情吧。”

那时候办公室里没有暖气,到冬天都生炉子。一天,父亲早起给杨钟健办公室生炉子,掏炉灰时,头天没烧透的煤球洒到了簸箕外边,他没留意,忙别的事去了。等杨钟健上班来,一进屋就闻到一股焦糊味儿,一看,地板给烧了一大块儿,他火了!

贾兰坡当时是所务秘书,他后来跟父亲讲:也就是你,杨钟健的脾气可大了,一听是新来的那个罗丹干的,他瞪了瞪眼,绷着个脸,跺了一下脚:“唉,乱弹琴!”“后来,我上他办公室给他搁暖壶,他瞅了我一眼,也没吭气,嘿嘿嘿……” 父亲笑着说。

“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去地安门偷偷看过杨钟健。“当时他快80了,绷着个脸,背着手在小屋里来回溜达。我问他:您还好吧?‘好什么好,还能好得了吗?’他随后问我怎么样,我也说:‘我能好得了吗!哈哈哈……’他听了也没笑,仍绷着个脸。感觉他那时候挺寂寞的。” 父亲说,那天杨钟健发了一通牢骚,原来他住独门独院,后来给轰到一个杂院里……临走时杨钟健给了父亲一棵香椿苗,回来后他在木箱子里栽下,还真活了。

现在我还经常回科学院大院,父母亲的老屋还在,但大院早已物人皆非。有时候在院子里走走,看着那些从高大簇新的现代化研究所大楼里出出进进的年轻人,不由得想:在他们中间,还能走出像杨钟健那样的大家吗?

冯友兰(1895—1990年)

当代著名哲学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 长,1937年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学术经典。

钱穆(1895—1990年)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钱穆居北平八年,授课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1937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著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八十多部学术专著。

钱钟书(1910—1998年)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38年与杨绛乘法国邮船回国,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1939年离开西南联大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1949年后回到清华任教。著有《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围城》《宋诗选注》《管锥编》等经典作品。

冯至(1905—1993年)

原名冯承植,著名诗人、翻译家、学者。1935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1939—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1946—1964 年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64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杜甫传》《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等。

傅斯年(1896—1950年)

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者。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1926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7年,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西南联大教授。著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册。

金岳霖(1895—1984年)

著名逻辑学家。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与冯友兰等一起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38年,任西南联大文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兼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1952年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成立,金岳霖任学部委员。197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室主任。著有《论道》《逻辑》《知识论》等。

梁思成(1901—1972年)

著名建筑学家。梁启超长子。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1928年3月21日,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同年回国在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1950年初,梁思成与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梁陈方案”,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但建议没有被采纳。著有《中国建筑史》《清式营造则例》等。

赵元任(1892—1982年)

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合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先后任教于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后长期(1947—1963年)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有:《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国语留声片课本》等。音乐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王力(1900—1986年)

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赵元任。1932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后,一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影响深远。

朱光潜(1897—1986年)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译有黑格尔巨著《美学》、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等西方美学经典。

闻一多(1899—1946年)

著名诗人、作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1930年,受聘于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7年,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并投身革命。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沈从文(1902—1988年)

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922年,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并陆续有作品发表。1928年去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1930年任教青岛大学。1938年,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边城》《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龙凤艺术》等。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
西南联大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