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污染防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8-07-13王春鹏
王春鹏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国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重点,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列入2018年中央1号文件。各地为加强农村污染防治,主要采取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农业三减”、秸秆禁烧等工作,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明显加强,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但农村建立有小型垃圾处理设施较少,农村垃圾多数以填埋为主,进行村收、镇转、县处理的村少之又少。农村室外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不多,室内水冲厕所、公共卫生厕所普及率低下,生产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不高。村级绿化覆盖率不高。化肥亩均施用量、除草剂用量、杀菌剂、杀虫剂用量与同等病虫害发生年份相比虽有下降,有机肥施用量明显加大,但地膜、棚膜、菌袋回收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导致部分农村生产生活面貌依旧脏乱差。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乡村不平衡补充发展所形成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有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解决农村污染防治问题迫在眉睫。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县乡财力有限,每年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需大量资金,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更大。二是资金整合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国省农村建设投入上,各相关部门都有侧重的支持农村建设项目,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整合相关部门政策难度较大,没有发挥好资金整合效应。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从自身纵向上比确实有较大发展,但与浙江、江苏等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村内道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四是农民对“农业三减”认识程度仍需提高。农民怕费事闲麻烦的传统理念没有改观,加之有机肥成本连年增高,农业机械化率不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五是秸秆焚烧管控难。部分农民对焚烧秸秆危害认识不足,对造成的大气污染存在麻痹大意思想,农民算经济账,图省事,秸秆处理无论是地里打包加工、田间运输及道路运输,还是用机械粉碎还田或沤肥都需要费用,增加投入成本,不如烧秸秆省钱省力,所以农民没有从根本上接受禁烧思想。六是秸秆综合利用效率低。每年在秋收后農民都大量焚烧秸秆。由于政策支持不足,镇村干部只能靠死看硬守,靠几十人看管全镇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农田,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还没有普及,禁烧工作奖惩力度不够,没有激励机制,好的典型没有享受到国家奖励政策,综合利用积极性没有保障。为彻底根治农村传统脏乱差,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推广农作物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利用模式,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推进秸秆还田,加快实现秸秆压块燃料化覆盖所有适宜的行政村。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二是开展厕所粪污治理。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推进养殖废弃物肥料化还田利用,实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节本增效、绿色发展。
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农村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发挥好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作用。
四是提升村容村貌。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突出乡土特色。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田园风光品质。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活动,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卫生县城、卫生乡镇等卫生创建工作。
五是完善村庄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机制。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管护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分担机制。
六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继续实施农业“三减”行动,以“三减”核心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农田发展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着重开展测土配方、生物有机肥推广,逐步改变农民传统观念,促进全县农田实现无害化生产。
七是加强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切实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不断提升农民安全和文明意识。加强部门协作,严抓秸秆焚烧,积极推广使用秸秆还田技术。做好项目招引,引进秸秆加工企业,实现秸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作者单位:157000 黑龙江省林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