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中美育教育理念的渗透策略
2018-07-13何舜宇
何舜宇
摘要: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双方产生思维碰撞,不拘于文字,内容的常规学习,更要挖掘出作品的深意与新意,促进学生打开视角,多角度、深层次品味文本,发展他们的情商,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美育教育;渗透
一、同一个“独”,品之不同
笔者在讲解《爱莲说》、《石壕吏》时,对这两篇文章中的“独”进行了讲解。其中,《爱莲说》中有两“独”:“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并为学生设计问题,本段中两个“独”字,意思相同不?意味相同不?作者通过这两个字表达出的情感相同不?
当设计完这两个问题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问题探讨,但大多学生认为,这两个“独”是“只”的意思,有少数同学觉得两个字的意味有些区别,陶渊明的“独爱”可以理解为“只爱”,有偏爱的意味,而作者周敦颐的“独爱”可以理解为“惟独喜爱”,有情有独钟的意味!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同学们联系创作背景去体验,去发现陶渊明的躬耕自给,采菊东篱,领悟到他对菊花的偏爱;去设身处地站在周敦颐的角度,体会当时这位对哲学大师的独到见解与不入世俗之流的人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保障教学效果。
二、延伸之“独”,妙趣无穷
以陶渊明的《饮酒》为例,陶渊明通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说明他对菊花的偏爱之情,符合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志向。通过这种讲解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菊花的意象,掌握陶渊明的情况。对此,笔者继续提出问题,陶渊明的这个“独”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学生认为既有赞美、敬佩之情,又有对陶渊明时代的惋惜之情。对此,笔者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了补充,陶渊明的隐士志向,与儒家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思想相一致,体现了他对当时无道时代的否定。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饮酒》中“独”的意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此不懈努力,争做合格社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回到原点,深层悟“独”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悟“独”的含义,笔者要求学生继续探究“独爱莲”的意味和情感。一些学生认为,周敦颐的“独爱莲”,表明他的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表现出他对自己的自信、骄傲之感。虽然能体现出学生独特的思想,但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将问题阐述完全。对此,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补充:“政事精绝,宦业过人”的他犹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确实有仙风道骨。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经在做知南康军时,于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之时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好不惬意!可以看到,作者对莲花确实是情有独钟的,他心中那种对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追求是何等坚定与自豪!一个“独”字可见一斑。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创精神,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完善自身的想法和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保障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效果。
当在讲解《石壕吏》一课时,笔者又设计了一些关于探究“独”的问题:文中“独与老翁别”一句,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经过上述的学习,学生对品“独”有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联想到了前一天傍晚诗人投宿之时,老翁、老妪双双迎接、热情招待的画面。还有的学生联想到几个小时之后,老妇被捉,家中只剩吃奶孤儿、衣不遮体的寡母和一个糟老头子,诗人离开之时,也只有跟这个逃走后又悄悄回来的老头子辞别的悲惨场景。由此可知,仅一个“独”字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见“独”字的精妙之处。接着还有同学举手发言,她说“独”字也可以让人联想到一个刚失去老婆的老头子的孤独痛苦状态,也有同学接着说,还可以联想到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内心的孤独悲苦状态。每个学生对“独”的见解不同,对此,笔者将这些观点进行了整合,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一个“独”字,能把安史之乱带给劳动人民的无限痛苦表现出来,也能把作者当时的孤独悲苦心境表现出来,更能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现出来,能充分展现创作者的“独”到之处,有利于学生学习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各个方面去思考,甚至带上自己的想象,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现实中和孤独的老翁告别,按时老妪已背官吏捉走;再进一步,由此联想到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更近一层,由个人的遭遇上升到整个国家,即安史之乱,更加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特征。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进行品“独”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度挖掘作品中的“独”特情感,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保障美育教育的渗透效果,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生进行美育教育,不能浮于表面,更不能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才是将这一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于学生是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铺路架桥,与自己何尝不是心灵蕴藉与功德一件?
参考文献:
[1]吴芳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J].科普童话,2018(01):47.
[2]馮运勇.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实践探索[J].课外语文,2015(24):189.
(作者单位:长沙市雨花区稻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