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控措施
2018-07-13张光飞
张光飞
小麦全蚀病又称黑脚病,主要危害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是一种毁灭性较大的病害,被列为河南省补充植物检疫对象。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减产幅度愈大,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扩展蔓延速度快,一般地块从零星发病到成片死亡,只需3年时间。因此,小麦全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检疫性病害,由于近几年我区土壤处理及小麦拌种面积减少,加上气候等因素的影響,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和程度有大幅度加重趋势,已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抓住秋播防治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防治工作,确保小麦安全生产。而了解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症状、规律、传播途径是我们发现和采取有效防治的前提条件。
一、发病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由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如下:
(一)幼苗期症状: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麦苗连片枯死。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变成灰黑色。
(二)拔节期症状:病株返青迟缓,分蘖少,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拔出麦苗,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色,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三)抽穗灌浆期症状: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部病害区别的主要症状。
二、病害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存活于未熟腐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以传染下一季作物。上述各类初侵染源中以病残体上的菌丝作用最大。子囊孢子落入土壤后,萌发和侵染受到抑制,虽能导致一定发病,但其作用远不如病残体中的菌丝重要。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菌,病原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因试验条件和方法不同其结果也不一致,从1~2年至3~5年不等,一年轮作可使病害减轻。
三、传播途径
(一)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距地面15厘米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株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二)粪肥传播:带病菌的病残体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腐熟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三)种子调运传播:种子本身并不带菌传病,但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流行与栽培管理、土壤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一)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如小麦——玉米——小麦多年连种,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导致病情加重。禾本科作物和其他作物合理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二)土壤肥力低病情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养分供应充足,利于小麦生长,植株抗病菌侵染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能力增强而发病较轻。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养分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较重。
(三)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还没有高抗小麦全蚀病的品种,因此我县种植的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
(四)深翻改土病轻。深翻可加深活土层,有利于小麦生长,同时也可将土壤表层的病菌翻至底层,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五)小麦早播病重,适期晚播病轻。小麦全蚀病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20℃,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了有效侵染期,因而适期晚播病情减轻。
(六)气候的影响。冬前雨水大,越冬期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五、防治措施
根据全蚀病发生规律和各地防治经验,要控制病害必须做到保护无病区,封锁零星病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压低病情。
(一)作物检疫
进行市场检疫专项检查,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或个人在县内销售的种子,特别是种子繁育基地用种必须实行统一机械包衣,用2%立克秀种衣剂按1:500,或3%敌萎丹种衣剂按1:200—300,或2.5%适乐时种衣剂按1:300—500进行包衣处理。控制和避免从病区引种,如需留种,必须选无病地块单收单打,风选扬净,严防种子间夹带病残体转播。
(二)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提高土壤肥力、增施磷、钾肥、忌N、P、K比例失调。
3、与大豆、棉花、油菜等非寄生性作物轮作、避免小麦连作。
4、冬小麦适当晚播、早播发病重。
(三)药剂防治:
1、土壤处理:播种前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2-3公斤加细土20-30公斤均匀施入播种沟中进行土壤处理,也可用甲粉锈宁、多菌灵。
2、药剂拌种(包衣种子):用立克秀10克拌麦种10千克或蚀敌100克拌麦种10千克。
3、药剂灌根:小麦返青期,用蚀敌或消蚀灵每亩100-150毫升,对水150公斤灌根。
以上三种防治方法并用,防治效果良好。
小麦吸浆虫是毁灭性害虫,经过连年防治、大面积基本可以得到控制,但由于该虫具有隔年出土的习性以及漏查漏治地块的可能性,再加上农户防治不力,仍会有个别地块出现减产现象,必须继续加大力度防治,不能松懈,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小麦全蚀病监测,防治上要坚持以麦播前土壤、种子处理和清除病残体为主,早春喷药防治为辅,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加大综防统治力度,提高整体防治水平。
(作者单位:455000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农林水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