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记忆维度

2018-07-13裴攀洪莹

北方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传统村落

裴攀 洪莹

摘要:文章主要对集体记忆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内涵、系统关系进行探索性研究。分别从集体记忆的神经维度、社会维度及文化维度的三个维度来探讨传统村落空间的記忆关系,强调集体记忆在传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延续记忆群体的集体认同方面的重要性,突出构建乡村文化价值的传承导向与场所精神方面的重要影响作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记忆维度

传统村落中的历史、文化等都是其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结果,成为具有历史性的遗产留存在我们现实的环境中,其历时性与共时性凸显一个传统村落的文化特殊性与连续性,而集体记忆在传统村落中的重要作用便在于保持村庄历史文化的连续和身份特征,也正是因为集体记忆的存在,传统村落才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村落的独特特征与形态,故以集体记忆来切入传统村落的研究更具有意义。

在记忆的过程中通常具备三个维度:神经记忆、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第一个神经维度是由文字和图像等物质信息载体构成的社会交流能刺激的记忆,多指的是个体作为神经网络的记忆,是构建人类记忆的第一个层次——生物学中的神经结构;第二个社会层次的记忆维度是作为交际网络的记忆,且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借由人际交往和语言交流得以构建和维持的社会记忆,其不能脱离个体记忆而存在;第三个文化维度是以符号媒介作为载体通过社会交往和沉淀保持更新、通过个人记忆而被激活唤醒的集体符号结构相关的文化记忆。集体记忆既包括在必然超越个体的近群体记忆和家族为架构的社会记忆中,也存在于超越个体、时空而统一的文化记忆中,个体除了个人认同外也获得了文化认同,从而产生强烈一致的大我身份认同的记忆形式。

一、神经维度:个体记忆与单体空间形态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传统营造技艺下建筑风貌的展现,譬如建筑形制、特征、材料装饰等都与当时这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的审美情趣相符,如吉州钓源古村的民居建筑门窗,其雕刻依据卦相使我们推断出当时家族的成员结构、家族为官背景及其主人郁郁不得志的心迹,村民家中雕刻的麒麟在奔跑本应做平步青云、昂首向前姿态,却回头仰望、踌躇不前,体现当时主人的内心郁结。从中我们能探索到村落发展过程中所遗失的记忆,村落宅居中大都是世代居住的封闭形式,建筑空间中承载了整个家族的记忆,甚至于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印记都反映在特定的单体建筑中。而在这样的物质空间结构特征中更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个体记忆、家族记忆与村落建筑的关联性。

二、社会维度:社会记忆与巷道邻里空间形态

社会记忆是通过共同生活、语言交流和言语而产生个人记忆的协调,而集体记忆是建立在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各载体把记忆固定到未来符号的框架中,并以此与后代之间维系一种共同的记忆。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是若干群体的成员,一个社会的记忆会尽可能的延伸至群体记忆所及之处,它们就是这些群体记忆组成的。

在传统村落中,住宅的数量占村庄建筑数量的90%以上,以住宅为中心,同住宅周边空间有关联的区域便是宅居邻里空间。这些空间成为村落中的节点与线,同居住在村庄内的世代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符合建设的风水理念、宗族礼仪情况下,村内人的使用方式以及约定俗成的民间习惯就成为了宅居邻里空间形态的决定因素。

在宅居邻里空间中巷道是串联人们集体记忆的线,是各个体的社会记忆的一种记忆场所,供乡民们进行停留、驻足、交往。比如婺源虹关村的埠头和井台,这些水边的悬挑石阶和巷道中公共井台曾经是村民们洗涤、闲聊的场所,人们在交谈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在宅间巷道空间的组织中烙下了世代村民生活行为的烙印。

三、文化维度:历史记忆与传统村落肌理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是由村庄内建筑、巷道、空地共同作用所呈现出的整体布局的空间密度、建筑色彩明暗、材质表现等诸多特质,强调对传统村落整体布局的把握,这种肌理是人们的集体记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很多村落的历史成因各有不同之处,但是整体的空间形态构成却有共同的特征。

譬如徽州村落受到现代文化的渗透渐渐筑起了新的楼层,割裂了村落整体布局的空间关系,以及那些老建筑中的墙面色彩也在时间中不断变化,沉积村庄的历史记忆。因此对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破坏,同时也是对于人们记忆的摧毁,一旦村庄的肌理被破坏,人们就很难再找回对村庄的认同感、亲切感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 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法]诺伯格·舒尔兹著.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法]单德启著.人与居住环境——中国民居[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12.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传统村落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