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
2018-07-13张伟
摘要:儒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儒学现代性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紧密衔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能与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割裂。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塑造、道德修养、伦理认同及国家治理、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都需要现代儒学的智慧与资源。
关键词:儒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认同
一、儒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从孔子创立儒学至今,儒学不断吸纳包容其它文化并积极自我修正完善,以适应不同时期的时代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儒学通过建立一套道德教化系统,从个人修养、制度构建、社会和谐等多角度影响着我们的生存方式、思维习惯及价值导向,自汉武帝后逐渐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学说,形成上到达官贵人下到黎明百姓共同的信仰体系及话语体系。因此,儒家“道统”之延续,并不取决于某一时代、某一集团或个人的力推,而历史的选择、全体中华儿女的选择,其根基是我们对其文化精髓的认同。
就儒学特征而言,从孔子初创时期,就具有深刻的平民性。春秋时代,孔子将以往社会上层的“礼乐”文化,传播至民间,致力于将“三代”文化传承下去。至汉武帝,通过总结以往历史规律,不断筛选,发现儒学所展现的文化气质较其它诸子学说,更能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有为应世,构筑广泛接受的信仰体系,因而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学说。在之后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更迭中,儒學中的纲常思想、民本思想、中庸之道、尚和精神等文化价值,虽无法彻底杜绝历史中几次乱世的发生,但就历史整体而言依然支撑起整个帝国的天下统一、苍生和谐以及生命寄托,乃至成为古代整个远东地区的文化主流。
进出近代,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那些“睁眼看世界”先驱们的血液中无不彰显着积极入世、与时俱进、日日新又日新的儒学精神。其中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他们无不深刻的经过儒学熏陶,在他们的思想中的“民贵君轻”、“天下大同”等儒学思想是其能顺利接受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重要桥梁和关键渠道。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能够迅速收货广大民众的人心,除了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先进性之外,还在于在他们坚守的共产主义信仰中深深的融合了“杀身成仁”、“为世忧乐”、“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仁者爱人”等诸多儒学文化精神。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水火不容。其实,我国几代共产党人的身上无不传承着优秀儒家文化的基因。从革命时代到当前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实都与儒学中的博爱、厚生,公平、正义,革故、鼎新,民本、务实等思想内在关联、相互统一。
因此,儒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绕过的重要文化基础。我党几代领导人身上几乎都或多或少蕴含着儒学的理论和智慧。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可以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就在于其基本原理与儒学之间有很多互通的地方,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很有必要与儒学现代化研究相结合。
二、儒学的现代性转化
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为了实现我国文化价值观领域的历史性超越,即超越以往社会主义文化又超越当代西方主导的现代文化,其中儒学的现代性转化可以为此发挥重要作用。提及儒学现代化,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就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话语进行理性定位。
当前虽然出现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黑天鹅”、“白犀牛”的逆全球化事件,但全球化的驱使是不可阻挡的。同时,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的全球化,现代性道路也不仅限于西方模式一种。尽管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后工业时代的弊端开始越发明显,不论是西方的民主制度、经济体制还是价值导向在当代全球化境遇中都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吸纳西方先进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实际,将西方“舶来品”与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制、价值导向及话语。所以首先我们要有文化自信。
在儒学的历史演进中,无不经历了数次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整合,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有益的部分,使儒家道统得以一以贯之。当前儒学的现代化首先要确保自身的文化血脉不至中断,其次要与时代性相结合,完成自身的时代性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众精神家园的有益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儒学资源,既要杜绝全盘复古,又要始终保持自身的开放性及包容性,积极弘扬儒学中与时代性相符的成分,消解其失去存在价值的糟粕成分。因此,儒学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批判继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性转化的过程。
儒学的现代性转化必须要放在“新时代”视域中,并与改革开放与现实生活相对接,探讨儒学中的礼乐、心性等核心思想对于当代我国文化建设,法制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及国民素质养成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及作用,并从中系统总结儒学中与现代精神相符的价值观念及文化导向。在儒学体系中包含着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崇仁尚和的伦理价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优秀文化基因,这些优秀文化基因对于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创新,社会的道德塑造,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重大意义。以此,儒学不仅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遗产,也是历史中中华儿女文化性格的结晶,其展现的文化价值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重要文化资源。
三、儒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养作用
儒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养、支援不在于其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深刻的反思意识,也不在于其能够提供一种终极关怀。儒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价值思维与伦理认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道德教化与伦理塑造,这对于当代我国民众提升个人修养、长存敬畏之心、理性看待事物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为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成功扎根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儒学要想能更好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涵养作用,就必须在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建提起一座桥梁,构建二者良性的对话机制。通过对话互通有无,各取所长,这就要求马克思的中国化首先要强调民族性,强调民族自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具有中国特色,要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持本民族的独立性及自觉性,世界各国民族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及主体意识,才能实现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多元性格局。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儒学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绕过的重要环节,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融合是客观趋势,未来二者之间的互通发展前景广阔。进入新时代的五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体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文化与道德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伦理共识养成、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等诸多方面,一脉相承儒学价值将会为其提供重要的支援作用。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中,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意义重大。儒学体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己之间的和谐共生、互为发展条件的文化价值,经过现代性转化后应用于当今社会,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的文化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只有不断融合包括儒学在内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继续成为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继续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
[2]邵龙宝.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儒学的现代化[J].思想战线,2011(6).
[3]王政燃,张伟.儒家精神与当代主流价值的交融之途[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5).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