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类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浅析和处理

2018-07-13张佳马茜

北方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医药

张佳 马茜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进入大学校园,从事祖国医学研究,然而医学类院校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各类心理问题的爆发层出不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实际角度阐述了中医药类专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背景,从实际工作中分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种原因,结合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建议,并根据群体差异性对重难点学生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生心理问题;浅析处理

高校是大学生教育的摇篮,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稳定,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培养实现中国梦人才最为重要的战略根据地。随着近二十年来高校的逐步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正迅猛爆炸式增长,随之产生的学生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心理问题犹为明显。导致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含个人、家庭、社会等。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的个人生活、情感、学习就业压力也在不停变化着,如果不及时进行辅导与调整,很可能导致严重心理疾病,发生自残、自杀的情况,甚至出现一些校园群体性事件。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发展与校园、社会的稳定。

一、中医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据笔者了解,基层一线学生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者普遍反应,近年来高校尤其是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形势愈加严峻[1]。近五年来,中医药类专业每个年级每年因心理疾病休学甚至退学者呈倍数增长。根据一线辅导员工作经验,在某大学中医药类专业2000人中进行重难点人摸排分析,排除一些目前没有明显症状的学生,现在确认患有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学生有25人,占比1.25%,部分在进行药物治疗,其中10人已经休学或退学。经过对这些学生的心理案例分析,总结出当前中医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主要为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着这个年龄段独特的个性需要张扬,叛逆、个性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标签之一。部分大学生高考后,从高中紧张的学习和家长、老师的管制、监督中解脱,在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环境中由于自制力不足,对生活缺乏规划,每天沉迷各种游戏、网络小說、综艺节目等,学习动力缺乏,从而引发学业问题和心理问题。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本身在高中时期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进入大学校园,尤其进入医学院校后,优越感消失,甚至在成绩、实践等综合表现上在同学中变为中下游水平。部分学生个人难以接受,加上自身调节能力不足,也容易萌生各类心理疾病。

部分大学生在校内恋爱,因为缺乏与异性相处的经验,为生活琐事争吵分手后难以从失恋阴影中走出,心理创伤长时间不能自愈即有导致抑郁症的风险。加之近些年社会风气更为开放,大学生恋爱同居、未婚先孕的事件不断发生,导致男女双方均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2]。

还有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初尝集体宿舍生活滋味,因为性格、习惯等原因,不能很好地融入宿舍生活,不能够妥善处理宿舍关系,从而产生宿舍矛盾,舍友间矛盾若不能及时化解则可能产生心理疾病,甚至严重时会发生校园恶性伤害事件[3]。

中医药类大学中家庭困难学生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背负着家庭更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期待,相比其他同学更为拮据,经常需要通过争取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兼职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状况,面对生活各方面和其他同学存在的切实差距,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精神压力都更大[4]。

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因为遭遇亲友离世、突发身体疾病等一些突发负性事件,遭受创伤打击后,发生应激性心理反应后不能恢复,即产生各类心理疾病。

(二)家庭因素

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背后一般都有着一个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原生家庭。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其原生家庭中基本都是父母离异、父母感情不和、父母中至少一方亡故、父母中至少一方对孩子过于严厉苛责、缺乏包容理解,或者父母对孩子过于娇生惯养,缺乏对于孩子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5]。

(三)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快,整个社会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越来越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是如此,因此产生了一些有高度手机和网络依赖症的学生,每天在宿舍蜗居不出门,在手机、电脑上浏览网页、网络小说、综艺、影视作品等,甚至不下床吃饭和学习,长此以往,导致精神不集中,疲劳,记忆力不佳,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巨大伤害。而且,手机、网络上负面信息较多,大学生的判断力不够成熟,容易被负面信息感染和煽动,从而导致学生负性情绪增多[6]。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就业竞争日益剧烈,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环境。加上高年级大学生马上面临进入社会,学生对未来的竞争充满恐惧,不愿意面对这一切,甚至选择用逃离、屏蔽的方式来缓解心中的焦虑情绪。

二、中医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性化原因分析

中医药类专业大学的学生,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相比,其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还呈现一些特殊性和个性化。

(一)专业学习压力大

中医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大,课程门数多,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内容非常多。学生需要同时学习基本相同比例的中医和西医课程,学习过程里中医和西医思维方式交织碰撞,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产生纠结的情绪,部分学生不能处理好两类学科的关系,负性情绪较多[7]。

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但是当今社会上时常仍会出现一些反中医或者说中医不可信的声音,中医在社会上的地位,仍然有待于加强。在西医大学的中医药院系中,学生会更多的感受到中医类专业在学校的地位、各类支持方面的不足,从而产生专业不自信,学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固,导致对学生心理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二)就业压力大

医学类专业本科学制五年,比其他专业多了一年的培养周期,对于学生本人和家庭来说,社会效益转化周期长,工作后还要面临规培、专培,国家关于临床专业尤其是中医类临床专业考研、规培的政策变化更快,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就业情况,往往对就业前景产生无力感。且由于医学类专业本科学制较其他专业长,学生一般认为选择非本专业就业是对五年本科专业学习的浪费,放弃成本大。

医学类专业学生一般在大四暑假到大五期间有十个月的临床实习,和普通大学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期冲突,学校安排的各个实习点比较分散,离学校校区距离较远,学生往往会因为临床实习的紧迫性而耽误找工作的进程,错过一些好的工作机会。

医学类专业学生大部分思想较为保守,其就业选择范围一般都是医疗卫生行业,就业面较窄,竞争压力大;很多学生想在临床行业积累更多的经验,渴望拥有一个较好的工作平台(比如大型三甲医院),给自己一个不错的发展空间。且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找到更好工作的期望,一般会促使医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甚至博士,无论从经济还是时间角度都会产生较大的压力[8]。

(三)工作压力大

医生是一个受社会尊敬的职业,但是同时也意味着背后更多的付出。医学生临床工作压力大,责任大,工作强度大,危险度高,在见习、实习、工作期间面对的都是患者及家属,处理病人病痛本身就是一个精心细致、不断思考斟酌的过程,过程中和病人、家属沟通时,有时难免接收的负性情绪较多;且近些年医患矛盾冲突不断,医闹甚至杀医事件不断见诸媒体报道,給医学生无形中增加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于自我调节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消极情绪很容易累积、爆发,如果不能及时调节,长期下来,很容易向着抑郁症的方向发展。

(四)学校人文氛围缺乏

在医科类大学,往往都是医学、理工学科的专业,人文学科较少,艺术学科缺乏,从而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的人文氛围缺乏,无论是选修课、讲座、社会和其他各类学生活动的开展上,很难给学生营造高水平的人文氛围,学生缺乏渠道、场所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排解各种压力[9]。

三、中医药类大学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的对策和方案

(一)个人调整和疏导

学生发现自己负性情绪较多时,应自觉及时向朋友,同学、老师、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心理辅导和帮助,与朋友倾诉,模拟场景宣泄自己的内心,多参与集体活动,避免一个人独处,通过参加活动来调整心境。多给自己鼓励,看到自己的价值与优势,从而增加自信心[10]。

中医药类院校校园内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较之其他高等院校更浓,学生可以更多从中华经典、太极、茶艺、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活动中调剂生活、汲取养分,丰富课余生活,提升情商、逆商。

(二)家庭支撑和理解

家长不止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不要认为仅仅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就足够了。平时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因材施教。遇到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要及时与学校老师联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门诊的帮助,切忌讳疾忌医。

(三)学校重视和支持

高校应该给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至少要在大一新生入学和校区转换时进行统一心理测评;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每年组织学生集体心理测评,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异常心理状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学校应建立由专业心理老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宿舍长组成的联合多级心理应急保护体系,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要对其重点关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反馈途径,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接受专业心理辅导和去心理科、精神科接受必要的药物治疗。遇到严重的抑郁且有自杀、攻击倾向的学生要重点保护、隔离,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其生命安全。对治疗恢复的学生,要跟踪其学习、生活情况,并定期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同时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发现学生症状反复,需立即干预。

同时学校应成立包含校领导、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医管处、保卫处、宣传部、校团委等成员在内的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定期碰头、开会、培训甚至模拟实操,锻炼学校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尽量把心理危机事件对校园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学校也应该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学校中不仅仅是负责学生管理的老师,而是每位教工包含管理岗的员工和专业课教师等,都担负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以便于及时发现、反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11]。此外,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讲座、选修课等,增强校园人文氛围,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12]。

四、总结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进一步密切关注,各大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进行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广大一线工作的辅导员老师们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发现大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及时响应,通过不断沟通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培养大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为大学生们今后的人生奠定踏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振海,苏萌,张靖,等.基于治未病理论构建中医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1):114-91.

[2]李坎帅,蒋洪旭,孙树贵.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体系研究[J].社会研究,2016,06:89-91.

[3]刘婧婧.“90后”大学生个人成长报告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11):48-51.

[4]冷德生,侯润楠,杨玉赫.从家庭经济状况看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7,23:72-3.

[5]曾艺.大学生抑郁问题的健康传播理论框架与对策探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6):567-570.

[6]陈庆宾,吴素红.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的关系[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82-5.

[7]乔信江,孙敦振.谈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J].新课程学习,2014,11:25-6.

[8]亓文娟,晏杰.决策树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5,24(11):230-4.

[9]胡炳政.大学生休闲活动与应激、抑郁、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9):2341-5.

[10]张敏婷,赵久波,张小远,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2):232-5.

[11]安哲锋,张鹏.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分析及反馈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9:93-6.

[12]孙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创新教育,2016:74.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医药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四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巴渝中医人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何种启示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