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铜版画技法对我国木板年画的影响探析
2018-07-13周星
周星
摘要: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亚欧之间的海上航线被打通,大批西方的传教士、商人来到中国,开始了最初的西学东渐过程。在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铜版画技法逐渐引入,并对当时的中国木版年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为线索,探析西方铜版画技法对我国木板年画的影响,以深入探究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
关键词:西方铜版画技法;木板年画;文化交流;影响
中西方文化大范围的开始于亚欧海上航线打通之后,一些身负圣职的传教士和一些追求资本增殖的商人跟随舰队来到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明代中后期,明朝的贵族以及统治者对于西方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也进一步刺激了这些最初的“文化使者”向中国这个富庶的东方古国传播文化理念的热情,而这一过程西方的铜版画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进入到中国统治者的视野,并在历史的推动下对传统的木版年画产生重要影响。
一、绘画艺术的初步传播
绘画艺术是西方铜版画技法在中国传播的“排头兵”,在明朝末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通常会随身携带一些油画、圣像作品,这些与中国传统绘画截然不同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引起了贵族与统治者的极大兴趣。例如西班牙传教士阿尔法罗于明万历七年经由广东肇庆进入中国内陆,在其随身行李中就有几张“五光灿烂的手绘圣像”。这些传教士之所以携带油画、圣像,主要是处于职业需要,换句话说他们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绘画艺术的交流,更多的是为了服务传教工作,利用这些新奇的艺术作品吸引统治者的关注,但是这些绘画作品产生的文化交流意义却是不可忽视的。
二、西方铜版画的传入
提到西方铜版画在中国的传播,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位在西方宗教中被誉为“既有杰出本领和高深学问,又以崇高道德加以充实的人物”不仅在中国履行了宗教传播的任务,更是推动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当时西方传教士要想研究宗教理论、从事宗教活动,必须要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许可,因此,利玛窦在1601年1月经人引见进入皇宫朝拜万历皇帝,在给皇帝的礼物中,利玛窦就选择了油画圣像和书籍里的铜版画,这也是明朝贵族即统治者第一次见到西方铜版画,这些礼物获得了万历皇帝的赞赏,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为铜版画的传播打开了大门,也使得中国封建统治者“四夷来王”的观念出现的动摇,开始承认并认可其他地区的文化与艺术发展。
三、翻刻技术的发展
随着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高潮,铜版画在中国出现的数量也逐渐增加,由于传播者的特殊性,铜版画的内容主要还是集中在宗教主题上。而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木板雕刻作品的研究,我们发现许多民间手工艺人开始“复制”这些铜版画,甚至将其中的圣经内容翻译出来,例如欧洲的《圣经故事图像》中包含了153幅铜版画插图,该书在1605年传入中国,中国木板雕刻技师对书中大量的铜版画插图进行“复制”,而这一“复制”的过程也体现了西方铜版画与中国木板雕刻技艺的初步结合。当然,这一时期的翻刻不是对西方铜版画的简单模仿,而是利用中国传统的木板年画技藝与审美习惯对雕刻作品的再创作,例如《圣经故事图像》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这幅铜版画的翻刻中,中国木板雕刻匠人仔细分析了中西方在视觉审美上的差异,并在保留雕刻主题的基础上,忽视原作中对光线、明暗的设计,利用精雕细琢的线条以及疏密对比的手法来衬托画面的层次性和主次关系,而这样的翻刻不仅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观看习惯,也为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借鉴。
四、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这一阶段不仅宫廷中有大量的御用“洋画师”,民间的木板年画艺术也大量吸收了铜版画艺术理念和创作手法,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创作于民间的祈福活动密切相关,并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和喜爱。虽然从内容上看,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依旧习惯描绘门神、寿星、苏州风景名胜、杭州西湖胜景,西厢记故事等题材,在印刷工艺中,我们能够明显发现交叉排线、阴影、透视等技法,这说明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我国的木板年画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
五、结束语
总之,在明清之际,西方铜版画的传入不仅对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呈现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诸多特点。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木版年画的传承遇到了瓶颈,但是在日益开放的文化交流中,我们也应该逐渐总结经验,在坚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兼容并包,这样才能逐渐丰富木版年画的创作技法和创作内容,从而为文化的传承探索更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茹.中西版画空间形态视觉语言探讨[J].内蒙古艺术,2012(01):72-74.
[2]彭伟.铜版画对清代宫廷木版画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8(12):25.
[3]王雨中.论西方铜版画对清代桃花坞年画的影响[J].装饰,2005(06):14-15.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