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四川盘子与舞蹈的跨界融合

2018-07-13冯彬彬

北方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舞蹈

冯彬彬

摘要:四川盘子《心如莲》将抒情的四川盘子与灵动的舞蹈跨界融合,让流动的音乐与曼妙的身姿相得益彰,为四川曲艺与舞蹈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成功范式,为四川曲艺的“创作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四川盘子;《心如莲》;舞蹈;跨界融合;转化创新

四川盘子,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主要流行于川东地区。它以竹筷敲击瓷盘击节歌唱而得名,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群唱、走唱等,过去有“唱盘子”“唱小曲”“敲盘盘”等称谓。演唱时无伴奏,敲击方法有敲盘沿、点盘心、平敲、轮敲、急奏、慢夺、颤、滚、滑等;按不同旋律,可敲出高低急缓不同音响。

2016年,由巴中市作家协会主席秦渊作词、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一级作曲家王文能作曲、四川省交响乐团一级作曲家胡晓流编曲、笔者担纲舞蹈编导、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演员队表演的四川盘子《心如莲》,代表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参加第九届全国曲艺牡丹奖角逐,并最终获得“节目奖”。这是四川曲艺小曲种首次斩获中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为四川曲艺与舞蹈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成功范式,也为四川曲艺的“创作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四川盘子《心如莲》的文本内涵与文化意蕴

在四川盘子《心如莲》中,“莲”是全曲的核心意象。词作以莲喻人,既描绘了莲花千姿百态的娇俏,也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全词风格高雅、清丽、活泼,兼具古典美感与现代气息,字词间亦透露出浓厚的四川本土韵味,不仅为全曲定下了“雅中有俏”的基调,也为舞蹈编导创造了丰富而生动的艺术意象。抒情的四川盘子与灵动的舞蹈跨界融合,流动的音乐与曼妙的身姿相得益彰,不仅实现了《心如莲》文本所传达的、抽象的文化意蕴的深化和外化,更对四川本土曲艺所能承載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和拓展。

二、四川盘子《心如莲》的舞蹈编创

传统四川盘子的上身动作十分丰富,有敲盘沿、点盘心、平敲、轮敲、急奏、慢夺、颤、滚、滑等,但脚下动作却几乎只有静态的站姿而没有步法。这种动作上的“缺失”,对于编导而言可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了营造良好的舞台效果,编导必须打破传统四川盘子“站唱”的束缚,通过舞蹈的编排让静止的舞台画面流动起来;另一方面,它为编导的二度创作留出了更自由和广阔的空间,为实现传统曲艺与舞蹈的跨界融合创造了可能。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四川盘子《心如莲》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作为编导,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力求赋予民族传统艺术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舞台语汇。其中,首要任务就是对四川盘子的传统动作进行解构、提炼和重构,让节目既不失传统盘子的韵味,又赋予其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舞台呈现。

(一)韵律

“韵”即“韵律、韵味、气韵、神韵、意韵”等。一切内涵的气韵、呼吸、意念、神采等都可以称之为“韵”。身韵的韵律特征即是“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为“形、神、劲、律”。“无韵则神死,少律则风格无”,笔者坚持用“韵”来展示作品的艺术气质,并以”韵“作为衡量主体舞蹈动作创作的标尺,将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融入四川盘子《心如莲》的基本动作并贯穿始终,让四川盘子的传统动作与舞蹈韵律相融合,使整个作品的主体动作呈现出柔美而灵巧、优雅而沉稳的意蕴,既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追求,又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中国古典舞的“韵”是四川盘子《心如莲》本体动作的“核”,它对呈现作品的整体艺术气质、审美韵味,实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形神合一”是至关重要的。

(二)步法与流动性

由于传统四川盘子脚下步法的缺失,为保持舞台呈现与音乐风格的统一,笔者选用中国古典舞中的“圆场步”进行创作。“圆场步”是中国古典舞中应用最多,也是最基础的步伐之一,分为“慢圆场步”和“快圆场步”。为与节目音乐情绪和风格相呼应,笔者选择了“快圆场步”作为整个作品脚下动作的基本步法,并穿插了其他一些更复杂的脚下动作。作为“身韵”重要组成部分的步法,既具有相对的独立表现价值,又与其他肢体部位相联系,形成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尝试将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与颇具韵律的四川盘子传统动作相融合,从而构成一套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表现力的“身韵”外部形态。此外,在步法的运用上,始终坚持“以身法带步法”的原则,“有身必有步、有步必随身”,节目的舞蹈形态特点和风格韵律,必须依靠步法与身法的协调一致才能体现。相较于上身的传统动作而言,步法呈现出敏捷的特点,动作自身小空间和身体外部大空间交汇互动,使得步法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和别致,整个作品的意韵呈现出时而行云流水、时而含蓄典雅、时而柔美灵巧、时而庄重恬淡的特点,散发出一种女性特有的柔美与灵动相交融的意味,既符合民族审美特征,也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作品“心如莲,身如莲”“出淤泥而不染”的主题。

三、四川盘子《心如莲》中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四川曲艺中的许多曲种都是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如车灯、盘子、连厢等。它们不同于纯舞蹈,在创作上要以曲艺为主,舞蹈为辅。因而,在编创四川盘子《心如莲》的舞蹈动作时,必然要以它的音乐结构、音乐情绪为基础,既要使作品在整体审美品格上有所提升,又不能喧宾夺主,如何把握创新的“度”就成了创作的难点所在。

唱腔是区分四川曲艺各曲种的重要因素。四川盘子《心如莲》的唱腔结构虽然借鉴了四川清音,但作曲家王文能老师并未完全按照清音结构的情绪变化进行创作,而是运用现代作曲手段,将《心如莲》的音乐结构表达为:A段“犯苦”—B、C段欢快—D段舒缓—反复A段。A段较为舒缓,舞蹈以动静结合为主,静态的画面、有层次的造型加上快圆场步的调度变化,让舞台呈现犹如一幅移动的画卷,配合音乐营造氛围,带领观众快速进入音乐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中间部分从欢快的四二拍节奏的B、C段,转到最为抒情的D段。B段和C段音乐较为欢快,情绪张弛有度,因而舞蹈采用了几段轻快、灵巧的舞段和大幅度的舞台调度来渲染音乐情绪。在空间的流动上,呈现出进退、曲折、圆转,斜线、半圆等不同轨迹的运动线路,通过迂回折转的队形变化、流畅的舞台调度,力求对音乐情绪的表达更加准确到位。D段是舒缓的二重唱加伴唱,舞蹈从形意入手,结合舞美,众演员围绕在两位核心演员周围,模仿莲花绽放的动态,一层层剥开,一层层绽放,逐渐露出包裹在“莲花”中心,喻为“花蕊”的两位二重唱演员,展现了水中莲花清丽绽放的身姿,其静中有动、以静制动、流畅飘逸的姿态富有东方女性特有的神韵特质,点明作品的主题,加强了节目的表现力,也使节目更具有观赏性。最后重复A段,整个节目在一幅天然的画卷中落下帷幕。

优秀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兴、味、蕴、籍”令人回味无限,“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审美意境,也是笔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不断追求的境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四川曲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四川盘子《心如莲》正是四川曲艺与舞蹈跨界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当代使命。我们有幸成为四川曲艺发展的实践者、见证者,并愿与她继续在前行的路上创造奇迹,让传统民间艺术的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四川曲艺的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四川盘子[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四川盘子/9880042?fr=aladdin

[2]王伟、金浩、韩瑾.中国古典舞·身韵巡礼[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6865918/index_19.html,2017(12)

[3]王宇.传统、传承、创新[J].曲艺,2016(1).

[4]王一川.兴味蕴藉:中国艺术品的本土美质及其世界性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16(2).

[5]陈咏韵,沈军.四川盘子<心如莲>音乐形态研究[J].曲艺,2016(12).

(作者单位: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冰上舞蹈搭档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