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心理原型分析
2018-07-13李希平
李希平
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第四部小说,一经出版便迎来一片赞誉,获得众多奖项,包括2002年英国布克奖、德国国家图书大奖等6项国际大奖,成为一部迷茫的现代人寻找方向和目的的经典巨著。关于这部作品的文论更是百花齐放,各个方面挖掘其深刻的含义。然而鲜有从心理原型的角度剖析的文论,所以笔者拟从荣格理论之个性化、阴影、面具人格三个方面展对小说展开探讨,以期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关键词:荣格;人格;阴影;面具人格
荣格是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早年师从弗洛伊德,但是后来他修正并拓宽了前者的理论,提出了心理原型理论,如集体无意识和诸多的原型,其中有决定主体人格发展和形成的阴影、人格面具。荣格认为人格是心理成长和自我发现,我成为我的过程。也就是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善还是恶,因为它们构成了完整的自我。这种自我认识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诚实,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实现心理平衡,反之会导致精神紊乱。由于自我无法接受自己本性中的恶,而坚持把这种恶投射到他人身上,而一旦完成投射,主体立即会意识到这种恶为自己所有。
荣格认为阴影和面具人格是人为人之本能,遍观文学和神话,阴影和面具人格分别对应的是恶棍和男主人公。阴影是无意识中自我阴暗面,是卑劣和令人厌恶的一面,是主体拼命抑制的一面,阴影就是人类拖在身后看不见的蜥蜴尾巴,即,阴暗乃人之兽性。
一、危机中的人性之恶
少年派与家人迫于生计,举家乘坐货轮打算从印度移居加拿大。途中遭遇海难,派、派的母亲、中国海员、法国厨师成为唯一的幸存者。为了节约救生艇上的生活资料,厨师诱骗派和派的母亲合谋杀死海员,食用他的尸体;之后厨师毒打派,派的母亲想要保护派,却死在厨师利刃之下。厨师的丑恶和暴虐激发了派心中的“恶”,杀死凶悍的厨师,此时的派的行为尚有正义的因素。派虽是一名虔诚的、素食的宗教徒,但为了存活,所以尽管他痛苦万分,但他终于吃生鱼肉,直到后来吃人肉。这时的派是被动吃人肉,但是随着其他幸存者相继死亡,派的救生物资在一次海洋风暴中被海水冲走,极度饥饿和缺乏营养导致派失明。令人惊奇的是派遇到了在另一名漂泊在救生艇上的失明的幸存者。派主动诱杀了对方,并食用了他的尸体。派的恶在这次谋杀中达到了顶峰。“船上堆满了人和动物的骨架,还有数不清的吃剩下的鱼和海龟......”(少年派:270)在生命受到威胁,在极端的困苦环境中,派的人格阴影全面显现。海难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派灵魂中最黑暗的一面。
二、派的人格面具
派在海上孤身一人漂泊227天后靠岸获救,他用童话般般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求生记,其人格中的阴影被投射到了“恶棍”—一只叫做理查德派克的孟加拉虎的身上。作为兽的老虎,它没有是非观念,没有道德伦理的束缚;它的行为准则是原始欲望和生存的本能。派和老虎海上孤舟漂泊生还的旅程也是老虎猎杀的旅程,老虎的生存意味着其他生物的死亡。而派化身为老虎的驯服者,想尽一切办法驯化老虎的兽性,使得老虎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然而小说结尾,面对听众质疑,派说出故事的真相,老虎就是派自己的分身。求生的血腥和残酷让派无法正视自我,无法接受自己极端兽性。更无法获得人类成员的认同,他不得不戴上人格面具,虎成为派人性的避难所。派作为人类审视着兽的老虎,派的人性也正是在和老虎的兽性相对立时得以体现,派也必须和虎相互剥离才能保存自己的人性。
三、人性回归
得救的派讲述了两个故事,一虚一实。虚是自己阴影的投射,实为投射的结束,意味着派接受了自己的阴影。但是这种接受经历一系列的挣扎,最终回归人性。
派竭尽全力喂养老虎,驯化老虎,随着获救的希望愈加渺茫,派与虎相互依存,在最为凶险的时候老虎救了派,派对虎愈加认同,人与虎的界限愈来愈模糊,派的人性被虎侵蚀,甚至礼赞在极端环境下让自己存活下来的兽性。“我不能抛弃理查德·帕克。离开他就意味着杀死他。他连第一夜都活不过去。”(少年派:284)
直到食人岛。有评论认为食人岛是派母亲的尸体,笔者深以为然,食母冲破了派最为人的最后倫理防守。派幡然回醒,认识到自己沉沦到兽性自己最终完全会兽化。所以他说“早晨,我下定了决心。我要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同类,我宁愿在这一过程中丧身,也不愿在这座杀人的岛上过孤独的令人不满意的生活,虽然身体舒服,精神却已死亡。”(少年派:284)虽然艰难,但是派还是完成对人性的回归。派的苦难结束,达到了生的彼岸。
虽然历经巨大的磨难和创伤,但派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并能够平静、理性地回顾以往的经历,至此派的人格成长完成。
四、结语
派在极端的困境中,清晰地看见了自己阴影-兽性,他用了投射机制:用虎(派的分身)来印证阴影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且规避由此带来的巨大精神创伤。
但是派并未止步于此,派勇敢地承认虎就是自己。派在自己兽性与人性的决斗中,最终人性获胜,派的人格完成。在派看来救赎自己的是至善的人性:宗教,它是人性的最高升华,是人所渴望的最高境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个人生的隐喻,人人皆是“派”,以种种不同形式漂流着。人要如何面对令人绝望的恶,将何去何从?也许扬马特尔告诉了我们:宗教。他借着派说:万教归一,宗教是爱、兄弟情、奉献、求真,这是马特尔小说创作的现实考量和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Wilfred L.Guerin,Earle Labor等,文学批评方法手册 第四版[M].北京: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5.
[2]扬马特尔.年派的奇幻漂流 第一版[M].南京;林出版社,2012,1.
[3]石颖,方艳.敬畏生命--<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神话原型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14,6.
[4]赵毅恒.宗教本质新论[J].宗教理论探索,1995,4.
[5]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