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丑对照原则中浅析《巴黎圣母院》
2018-07-13杨涛伟
杨涛伟
摘要:“美丑对照原则”是艺术作品的一种手段,采用的突出对比法,将美丽丑陋放一起,把高尚卑鄙对比。作用是造成读者的反差心理,让作品更饱满,增加可读性。这一原则的使用让作品的情节可加曲折,更能“折磨”读者。这原则是由雨果在《克论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的。之后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大量运用这一写作手法。在这部作品里美丑不只是简单对比那么容易,而是更多的联系、交错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冲突和矛盾。将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世界的黑暗和光明、人性和兽性都用一种不寻常的角度置放一起,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
关键词:美丑对照原则;悲剧;爱情;人道主义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围绕爱斯梅拉达的遭遇来表现反封建的主题,同时对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揭露、鞭笞,对教会人士的虚伪、阴狠和贵族卑劣精神的喷击,对人道主义的赞扬。作品同时运用了大量的“美丑对照原则”,并将这一原则用到了极致。其中外貌异常丑陋,但内心去善良、纯洁的加西莫多,因为这样的外表,他被称为钟楼怪人。和其完全相反的,有着好皮囊的副教主克洛德,美貌与心灵美相统一的人性的代表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在小说中是极有个性且人物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所展现出的是美、丑之间的对照、冲突,他虽然没有好的容颜,但却有一颗常人无法到达的心灵度度。同时,雨果通过美丑对照原则也突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一、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克伦威尔序言》(作者: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因为在他的思想中,其认为在大自然中,美与丑是共同存在的,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同时表现出这种两截然不同的态势,而不能只顾着如古典主义一般只描写美丽、崇高。需要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升丑的审美意义。艺术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在强调两者对比、并排时,以丑的否定更肯定于美,达到具有强烈冲击作用的效果。在雨果看来美与丑崇高与丑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只有把美和丑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现实生活,才能更加深动的展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而把崇高与崇高、美好与美好的东西放在一起,这是很难产生对照的。只有把不崇高、丑陋与不完美的事物与前者交替的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才能达到特有的效果。在中国的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在诗歌创作的时候,就经常用到这样的对照,来突出诗歌的特有的艺术魅力。
二、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美丑对照原则
爱斯梅拉达她是个超脱自然的生灵,是一位神奇的妙人儿。她有迷人的身材,一双漂亮的腿,一头乌黑的头发,亮晶晶的大眼睛、淡金色的肌肤,浑身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她热情奔放、活波矫健。她美丽的外表与奇丑无比的加西莫多形成了鲜明的美丑对照。不仅如此,爱斯梅拉达是雨果人性美的化身,真善美集于一身,同时又是一个被封建统治者、封建教会所侮辱、损害的形象。她也是一个纯洁善良普通人民的形象代表,在她的自我意识里面,完全没有身份的区别,没有地位的差异,没有贫贵的对比,完全活在自己的单纯想法的世界里,在当时的那种社会,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她的外在美与内在的美,实现了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对待处于困境之中的人们或社会地位低微的人,爱斯梅拉达表现出了真诚的同情心与以德报怨的善念本性。而加西莫多,他是一个相貌其丑无比的的怪物,当他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的时候,人们被他的外貌惊呆了。鼻子是四角状的、嘴巴像马蹄一样,眉毛居然是猪鬃似的红色,只看到左眼,他的右眼有一个特别大的瘤子,完全将他的右眼所遮掩,牙齿如城垛一样参差不齐,还有一颗如象牙一样突了出来,下巴分叉,表情怪异,好像带有轻蔑的神情,又好像很悲哀,简直超出观众想象,连要多丑有多丑的愚人王候选人也只能甘败下风。一个外貌奇丑无比的人物,似乎给人们留下了一段很不美好的印象。让人们都不会认为,在这个丑陋的外表之下,却有一颗无比纯洁高尚的心灵。他丑陋无比的长相和他的心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加西莫多他是一个弃婴,是当时年轻的教士克洛德收养了他。由于他的外貌和曲折的人生,使他在别人的敌视之下开始了他的生活。即使遭到别人的敌视,但他却有了一颗热爱生活的、闪亮的心灵。虽然他被社会所抛弃,却张开双臂拥抱阳光。当加西莫多长大以后,他成了圣母院的敲钟人。他对他的养父克洛德也是惟命是从,卑屈得像个奴隶一样。由于他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在圣母院整日与克洛德和大钟为伍,他看似沉默寡言,内心却潜藏着深厚的情感。他热爱那些钟,在敲钟的时候,他发泄着自己的热情。但是巨大的钟声又使他基本上变成了一个聋子,只能听见很大的声音。就这样,他适应了那座教堂,并在里面逐渐成长着。整个作品当中,加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是最真切的,是一种真切之爱、是一种无私之爱、是一种为之献身之爱。当爱斯梅拉达受到教会残害的时候,他冒死去就出爱斯梅拉达,并且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处处为她着想,为了使爱斯梅拉达快乐,他心甘情愿的昼夜不息的去等待爱斯梅拉达的心上人弗比斯,传递信息。结果却换来弗比斯的负情。他为了爱斯梅拉达,把一切痛苦都留给自己,也不愿意给她带来痛苦。这个宽广无私的爱,就是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真爱。同时他对爱斯梅拉的爱,与养父克洛德、弗比斯的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在当他知道了克洛德就是残害爱斯梅拉达的罪魁祸首时,在也抵制不住怒火,把克洛德从楼顶上推了下去。这不仅仅是他的愤怒,也是一种人性的对抗,善良与邪恶的对抗。
三、从美丑对照原则中看作品体现出的悲剧性
雨果的这部《巴黎圣母院》通过他的全方位描写与之运用的美丑对照原则,从中也可以看出掺杂的悲剧成分。作品一开始呈现给我们的悲剧就是来自爱斯梅拉达的亲生母亲对她的辱骂。她母亲在不知道爱斯梅拉达是她女儿的情况下,辱骂她是来至地狱的知了。一个亲生母亲,这样辱骂自己的女儿,这是一件多么匪夷所思的事。而她们最终相认,却是在双方临死前,她们刚相认,母女却又要永远的分别。我想没有比这个更伤感、更可悲的事了。而当加西莫多在烈日的耻辱柱下受刑时,他口渴难耐,除了爱斯梅拉达,没有任何人给他送水喝。所有的人都无动于衷,木讷呆板的站在那,没有一点同情心,他们在讽刺、嘲笑、挖苦。甚至是带着一种欢快的心情在那看热闹。而后在法庭上负责审问加西莫多的检察官竟是个聋子,被审问的加西莫多也是个聋子,结果审问便成了一场滑稽剧。一个根本听不见问什么,另一个也根本听不见回答的是什么,就这样胡乱的回答了一阵之后就判了加西莫多的罪了。在这样的审判情况下,人们已经习惯了。而作品通过爱斯梅拉达的冤案,把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暴非常突出的表现出来。整个封建司法机构野蛮、残忍和愚昧,他们仅仅依据封建迷信就把爱斯梅拉达诬陷为女巫。可以看出,在当时封建政权、教会,对人们的精神统治,是多么的根深蒂固。生活在封建统治下的人们,又有多么的可悲。就如同当时的旧中国一样,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要在精神层面上实现救国。而生活在路易十一王朝下的人们,要实现悲剧的转变,就要进行不断的反专制、反封建、反教会王权的斗争。
四、结论
每一个时期作家的作品,都会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家的一些人生经历有关,同时也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巴黎圣母院》这一部作品,雨果通过“美丑对照原则”把对立事物放在同一个维度上对比,突出事物矛盾而构建反差,从而更深刻的揭示出事物相反的本质特征。这一原则,在这部作品中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大众所认为丑的东西在作者笔下,用一种浪漫的描写将其变美了,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那些丑人物所表现出的悲剧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去看这个世界,肯定一些原以为丑陋的东西,反省自己,否定了一些我们认为原本是美的东西,引领着我们由美中去分辨丑,从丑中去发现美的存在。
參考文献:
[1]雨果.巴黎圣母院[M].上海译文出版社,1958.
[2]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3]黄涛梅.巴黎圣母院人物新论[J].甘肃高师学报,2002(03).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