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是为了希望
2018-07-13沈鲁
沈鲁
蒋泽先教授自谦是文学界一名“票友”,事实上,他已经出版了报告文学二十余部。其中,《蔚蓝色的过渡》《中国农民生死报告》《秋杰老师》,均入围鲁迅文学奖,《邓小平在南昌的岁月》曾获赣版好书,《世纪末的忠告》曾获江西谷雨文学奖。他倡导“生命文学”,他一直在为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鼓与呼。
《点亮希望:望感动中国的支月英老师》无疑又是一支赞美生命的歌。
蒋泽先教授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一起倾听寂静,寻找失去的那个真实。在情感里,在文字里,在书中。缘,这是缘。读你,我读”。
通读这部走进了“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老师生命世界的作品,我们仿佛再次与蒋泽先教授一起共同倾听着寂静的大山深处三十六载光阴流转的平凡岁月里,一位山村女教师用生命的燃烧谱就的生命之歌。这歌声三十六年来在山谷回荡,承载着支月英老师与村民、与孩子们之间纯洁、无私、真挚又美好、平凡而高尚的相知相守。这个人、这份情同样深深打动了作家蒋泽先,他渴望再一次用他的将心比心在“文学”与“生命”的双重视阈中读出支月英老师的一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身处基层的“脊梁人物”那种甘于平淡后面的澄澈心灵。
“生命文学”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于真实的力量。对于《点亮希望感动:中国的支月英老师》而言,“真实”是作者写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精神立场。作者在书中追踪保留了许多支月英老师三十六年来真实的生命细节。从美学上说,这本书的风格始终保持着纪实的沉着大气,体现出的是文字后面的思考。而所有的思考,又都与生活的褶皱和心灵的赤裸交织共鸣,堪称有力透纸背之功。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一切又都仿佛已言尽。写作者从头至尾不刻意制造人物“冲突”,而是巧妙地让位于生活流程的自说自话,作品虽然直接面对了支月英老师坎坷艰辛的生活史,但并不沉湎于所谓“感动中国”的口号与标签中。书中关于支月英老师山村执教三十六年寒暑几易的所有细节,既串联起了支月英老师守望山村教育,撑起山村两代人梦想的“历史记忆”,也毫不隐晦地将当下现实中的种种困厄与局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充满矛盾的写作,因为作者对于支月英老师“个体生命”的表达仿佛是不經意之间,却又分明是艺术的敏感,把庸常的生活交给了文字纪实与想象的背后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具有典型的“现代性”伦理价值的人物志,一个作为真实的人的形象的支月英老师豁然呈现于文本中。
真人、真事、真实的生活情状支撑起这部书的整体叙事框架。作者的写作总是让生活本身来说话,试图真实而具体地在文本中展现支月英具体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从而把一个扎根在大山深处的偏远世界里三十六年孤独执教的“支老师”带进可以被读者充分感知和理解的现实生活中。作者的叙事围绕“她是谁?”“她为何而来?”“她因何坚守?”展开,真实的力量转换为审美的力量,即文本中透射出的无处不在的“纪实美”。
文学文本除了以真实的力量撞击读者的心灵之外,还须以真情实感浸润读者的内心世界。作者在本书中始终回避直白的灌输和教条式的宣传教化。全书始终着眼于情理交织、以情动人,情文并茂的叙述风格,作者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若干首不同阶段流行一时的歌曲名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敢问路在何方”等勾勒编织成一幕幕具有深情怀旧意味的岁月流金之美,读来令人深受感动。作者借助于一个普通又朴素的山村女教师所拥有的鲜活的生活场景、丰富的生活细节,真挚的生活情感,质朴的生活智慧、坚韧的生活信念来传达积极正面的主题思想,从而产生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审美效果。如家访归途遇大雨;大雪封山接学生;寻找逃课的孩子;山洪冲垮了山路,背孩子涉水;雨夜查房;给孩子们种菜养鸡……无不体现了一位乡村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呵护。
“生命文学”的完美境界也许正在于写作者与写作对象之间能够产生心与心之间的和谐共振,这心灵的律动奏出的将会是生命相撞相融的精彩乐章。回顾蒋泽先教授以往的作品,作家总是追求对写作对象的个人历史的还原与超越以及对人生细节的创造性处理,以一种最客观的主观精神观照他所钟情的人物。在《点亮希望:感动中国的支月英老师》中,作者同样希望能够写出对支月英这个人物的理解与想象,理解是为了还原,而想象则是为了超越。还原与超越体现的恰恰正是心灵的互动,真心的交流。走进这个文学文本,读者可以真切地体验到作者是在用一颗同样曾经有过山村经验,有过教师职业生涯体验的写作者的“心”在与“山村女教师”支月英进行着默默地对话。也许是医学专业的缘故,生命的意义高于一切。蒋泽先教授没有把支月英这个人物仅仅限定在先进模范人物的序列中,也没有把自己的创作拘囿于先进事迹报告的窠臼里。作家的创作旨趣可以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即作家的生命经验是和他笔下的支月英的生命流程相通相守的,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一道思索着:在世俗喧嚣的年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面对善良人的无私与忠诚以及平凡人对人生信念的执著;如何真诚面对自己的情感与心灵。作家渴求守望的是物欲时代的精神家园和人文情怀。于是,读者从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人物的事迹,是一个普通女性真实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挫折坎坷。
蒋泽先老师曾经写过南昌大学女教授、博生生导师、在教学科研领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秋杰老师,这一次又为扎根山区,默默奉献了一生的山村女教师支月英写下感人篇章。蒋泽先笔下的老师,无论是教授博导还是山区小学教师,他都会把她们还原为血肉丰满的平凡的人,。从南昌大学石秋杰到山村教师支月英,作者笔下诉说的分明是一种叫做“记忆”的生活。生活走进了记忆,最让我们失落的是生活与记忆从此可能被永远悬置于现实的快速变迁与喧嚣之中,接着就是无情的遗忘,而蒋泽先的写作就是对一切可能的“遗忘”进行无数次静默地面对,静默地观察,静默地聆听,试图在一切平凡而不平庸的静默里展开最艰难的对“遗忘”的抵制。
也许这份抵制是徒劳的,但却是有价值的。蒋泽先始终恪守的生命文学写作观,勇敢地用无数瞬间的凝固,帮助我们完成了对空间的复原,在支月英老师的故事里,就是山乡的复原,是个体与自我记忆之间对话的重新开启。秋杰老师、支月英老师甚至写作者本人蒋泽先的执着,都让我作为一个读者而感动,因为这些被文字赋予新生命、新价值和新意义的鲜活的人物给了我重新寻找记忆的可能,给了我与时间作战的勇气,也教会我懂得如何在缺憾中咀嚼出完整人生的滋味。
支月英老师真实的生命履历以及作家蒋泽先与“山村女教师”之间真心诚意的心灵对话,都化作了一种生命的热度温暖着一颗颗有痛苦有欢愉、有惶惑有追求的怦怦跳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