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难点及着力点

2018-07-13祁峰高策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时间银行低龄志愿

祁峰 高策

摘要:

中国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核心家庭养老能力退化,养老形势不容乐观。

由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各类服务活动并在“时间银行”储蓄服务时间,待自己年老有需求时可提取相应时长的服务,

上海探索的这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压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面临着缺少政府的顶层设计、不同服务类型间没有换算标准、人口结构变动导致“时间银行”储蓄不足等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划分服务等级并确定兑换标准,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关键词: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F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8)03-0019-07

中国第一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初期,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无法满足需要,机构养老服务不够完善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养老服务面临巨大挑战。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助老服务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应有之义,互助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应运而生。“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在具体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其发展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以缓解养老压力。

一、“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務的概念及优势

“时间银行”由“时间货币”概念发展而来。在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哥伦比亚大学埃德加·卡恩致力于研究闲置人力资源与居民未被满足的需求衔接并提出了“时间货币”的概念。在西方国家,“时间货币”是高失业率的产物,传入中国后,其概念发生了变异。“时间银行”先与志愿服务相联系,其有偿性更能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成了志愿服务的一种新形式;与老年志愿服务相联系后,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病残老人提供志愿服务,通过“时间银行”记录服务时间,当低龄老人没有劳动能力时,可以从“时间银行”支取相应时长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成为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是本土化的结果,是养老模式的创新。

(一)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

中国对新型互助养老服务的探讨并不多,国内对“时间银行”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劳动代际交换说、劳动成果延期支付说和志愿服务时间积累说。劳动代际交换说以穆光宗为代表,他提出时间储蓄是一代代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储蓄时间并在需要时提取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它体现着社会互助精神,能使老年人和社会都受益[2] 。劳动成果延期支付说的提出者认为时间储蓄本质是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时间银行”中储蓄的劳动成果不以货币形式支付,而是以等量时间的劳动作为回报,且支付周期较长[3]。志愿服务时间积累说以王泽淮为代表,认为 “时间银行”即志愿者储蓄时间积累服务时长,待自己需要时支取同等时长的服务。广义的“时间银行”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志愿服务活动,“时间银行”是志愿活动与激励机制结合的新形式;狭义的“时间银行”主要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参与者主要是老年人[4] 。其他学者认为“时间银行”即每个人的时间都等值,单位时间内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相同,时间货币可以储存、转让甚至预支。“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是该理念运用到养老服务领域的产物,是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并储蓄时间货币以便自己年老时可以享受同等时长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笔者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定义为:低龄老人在身体健康、有余力时为高龄老人提供各类服务活动,由“时间银行”统计、核实、折算并记录服务时长,志愿者或者家人有需求时即可兑换相应时长的服务。“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本着互帮互助和互惠互爱的理念,提升老人的自立自主程度,缓解国家养老压力,属于志愿服务范畴。

(二)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优势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基于志愿服务引入有偿激励模式,能保证志愿服务本质属性并实现付出与回报的统一,有利于调动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推动互助养老服务的长期持续发展。

1.丰富老年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退休时身体较健康,有继续工作的能力,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状态容易让老人产生失落感和无能感。“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将低龄健康老人吸引到志愿者队伍,老年人在互助服务活动中发挥余热,丰富自身生活,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增进精神健康。将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也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储蓄服务时间,积累养老资本。我国人口流动不断加快,核心家庭养老能力退化,失独老人、空巢老人普遍存在。中国老年科研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49.7%,有些城市甚至达到60%(包括独居老人以及与配偶同住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是该类群体的显著特征。以国家为主要承担者的正式养老保障体系侧重为老人提供经济资源,但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强调邻里互助,倡导相互关爱,这可以让老年人获得社交满足感,保持老年人心情愉悦,促进其身心健康。

2.丰富养老资源,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养老服务需求种类多、差异大,仅靠政府投入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是大势所趋。中国的退休年龄较早,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退休后有继续劳动的能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平台将低龄健康老年人由社会负担转化为社会财富,使老年人成为重要的养老资源。老年人不仅能获得收益还能在与其他志愿者账户存储数额的比较中获得荣誉感,增加了老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促进社区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间银行”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理念,改变“楼道不通气”的邻里相处模式,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格局,体现了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区关系网络的形成,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和谐社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

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实践

“时间银行”在国外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1990 年,美国第一家“时间银行”成立,经过多年发展,经官方认证的“时间银行”就有53家。英国一百多家“时间银行”共有约两万会员,累计服务时间达到130 万个小时[5] 。

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晋阳居委会组织本社区内部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开创了国内“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先例。上海“时间银行”通过“时间存折”记录志愿服务时数和服务内容,待低龄老人步入高龄阶段或者有接受服务的需求时,即可获得同等时长的服务。1999年《解放日报》对上海“时间银行”进行报道:存折上记得密密麻麻,从买菜、做饭到陪看病、逛街,事无巨细都记录在册。多年后,记者采访当年参与“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很多参与者表示,这么多年过去那本“存折”已经丢了。就算“存折”还能找到,内容也是不完整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多是在社区邻居之间进行的,很多时候都是邻居有需要喊一声就过去帮忙,来不及也没有特意去记录。

此外,人员具有流动性,老人一旦搬家,新搬入的社区很可能未设立“时间银行”,即使存在“时间银行”,也未实现互联互通,储户原来存储的时间货币就无法兑现。“时间银行”在实际操作中还遇到了风险、管理等系列困难,这项尝试进程变缓并最终停止。国内首个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实践最终以失败告终。上海《青年报》于2012年刊登了题为《沪首家“养老爱心储蓄”成为坏账无法支取》的文章,对上海“时间银行”起步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进行了报道。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在上海出现后,全国许多地区陆续到上海取经。北京、广州、南京、太原等地接连建起“时问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平台,并在一定范围内运行起来。各地“时间银行”在贯彻“时间银行”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做法不一,收效也不尽相同。多数“时间银行”运行一段时间后即宣告失败,如太原、广州等地运行的“时间银行”,只有极少数仍在坚持运作。随着时间推移,“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慢慢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近些年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时间储蓄服务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州市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城区,生育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率都较低甚至接近于零,这种现状使得“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建立成为必要和可能。2009年,广州市越秀区建立养老服务储蓄机构,养老储蓄工时制涉及越秀区近十条街道,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孤寡、精神病、工伤、高龄、失独等12类老人群体,由低龄健康老人为以上12类人群提供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时间银行”储蓄工时。越秀区养老服务储蓄机构不断推进服务专业化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并邀请专业化的社工机构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越秀区互助养老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典

型[6] 。

2014年,上海“时间银行”与中国最大的居家养老O2O企业——上海幸福九号电子商务公司,联合开启主题为“积善存德、共享幸福”的公益启动仪式。上海“时间银行”由浦东新区政府批复、浦东新区民政局牵头建立,以“积善存德、共享幸福”为理念运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互联网与传统公益结合起来。其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的公益形态进行创新,专业的第三方平台的加入使得“时间银行”的运作更透明、更高效、更快捷。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也逐渐兴起。农村互助养老是指老人们合住在一起,低龄者帮助高龄者,为其提供服务,提升老人自我认同感的同时缓解国家财力不足、养老资源短缺等问题。河北省、内蒙古等地都进行了农村互助养老方面的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13年开始,民政部、财政部每年安排10亿元支持全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互助养老进一步发展[7] 。

三、发展“時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遭遇的挑战

(一)缺少政府的顶层设计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有偿性决定了它需要权威性的组织机构做后盾,需要法律制度为其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起源于民间,是社会组织或者社区居委会在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下自发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的产物,上海、苏州、成都、广州均有实践,各地做法不一,处于“乡规民约”的自发状态。近年来“时间银行”有进一步发展,多以市或者区为主,范围仍然较小。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政府太多的关注,国家未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自然不会给予资金支持。没有法律政策保障,公众对“时间银行”模式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政府投入不足,“时间银行”缺乏足够的经费,很多意在惠及老人的设想无法付诸实践。国家对互助养老服务及“时间银行”模式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中缺乏认知环境和舆论氛围,很多老年人不了解“时间银行”这一概念,也不知道其运营模式和意义价值,认知度不够,信任度及参与度自然不高。

(二)劣币驱逐良币——不同服务类型间换算困难

“时间银行”概念刚在美国提出时,其基本假设是劳动不分贵贱,单位时间内包含的劳动价值相同,时间是衡量劳动价值的唯一标准。当时的美国社会“滞涨”并存,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时间充裕而收入不足,加上西方社会公众较强的志愿服务意识,这一实践模式在西方国家很受认可。“时间银行”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成公益性与收益性混淆不清的概念。人们的行为是志愿性的,他就没有必要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存储时间,“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果人们为要求回报而从事服务,就背离了“时间银行”的公益性初衷。笔者将“时间银行”归为志愿服务范畴,但为了提高老年志愿者的积极性,保证互助养老活动的持续发展,不同服务应划分等级并设置兑换标准,保证同工同酬。

在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下,时间是唯一衡量尺度,即只要时长相同,不同的劳动即使强度和技术含量不同,其在“时间银行”储存的时间货币也相同。虽说“时间银行”的运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互助性,不以市场化和资本化为导向,不管是陪老人逛街还是照顾卧床老人,包含的价值相同,都应该等同对待。但若所有服务只按时间标准等同换算,结果可能是简单的工作供不应求,复杂的工作大家避之不及、无人问津。长此以往,优质服务渐渐离开,实际价值较低的服务充斥市场,即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间银行”可能因为供求失衡无法维持。

(三)人口结构变动导致互助养老“时间银行”储蓄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历过人口迅速增长期,随后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加上培养孩子成本的提高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并持续走低。医疗水平上升,人口寿命延长,中国劳动力所占比重不断下滑,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高龄化趋势愈加明显。《中国统计年鉴2016》调查显示,中国人口的总体生育率为1.05%,该生育率是抽样调查的结果,如果这一结果属实,中国就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

国家。伴随着超低水平的生育率,老龄化比率也在持续上升。新中国成立初,中国高龄老人占老年人的比重仅为7%;到1990年,这一比重已经翻倍;且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预计到2040年,高龄老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18.6%,中国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现阶段提供服务的低龄老人数量相对较多,他们身体健康,接受服务的需求较少,在“时间银行”存储了较多的时间货币。随着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快,高龄老年人在老年群体中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高龄老人数量增加,低龄老人的人数相对减少,一增一减的结果是后续参与“时间银行”的人员不足,没有足够的低龄老年人去提供志愿服务,当年在“时间银行”存储时间货币的低龄老人又已集体步入高龄,集中支取时间货币,志愿服务供不应求,“时间银行”入不敷出。如果无法解决该问题,“时间银行”可能面临倒闭。

(四)转让机制缺失,通存通兑困难

通存通兑,即开户人可在一定范围内的任何服务网点办理查询、存储和支取等业务。中国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多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各“时间银行”的规定不尽相同且未实现互联互通,开户人支取范围仅限本地甚至局限在本社区。“时间银行”的志愿者一般是本社区低龄健康老人,他们在其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并存储服务时间,待他们需要服务时,也只能接受该社区“时间银行”所安排的互助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搬家后,以前积累的时间货币是否还有效?不同“时间银行”之间的时间货币是否可以通存通兑?新搬进的社区没有“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机构怎么办,是否可以得到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补偿?时间货币是否可以转让给亲属或朋友?这都是“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时间银行”的通存通兑机制、转让机制和补偿机制,老人们一旦搬家,以前存储的时间货币基本等同作废,这不利于调动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时间银行”的发展壮大。

四、发展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着力点

(一)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在日益加快的老龄化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格局是大势所趋,政府要提高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重视程度,进行先期的开发与推广,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予以体现,让“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具体运作提供保障和支持;加大对互助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将该部分支出纳入预算体系,在年度预算上予以體现和保障。政府还应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多方参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和企业为辅助、以会员购买为必要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政府引导企业和个人向互助养老服务领域捐款,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特定舆论导向;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比如民间企业可与“时间银行”进行商业合作,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构为企业宣传推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先使用特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互利双赢;政府对支持“时间银行”发展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时间银行”平台运营、活动宣传、志愿者培训需要资金,且受益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向会员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情理之中。

对“时间银行”的宣传推广需要社会的合力推动。政府应借助电台、广播等大众传媒对互助养老服务的运营模式、成功实践进行宣传报道;社区应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老人的沟通交流,如在社区内设置专门的宣传平台、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单、举办互助养老的专题讲座等。政府和社会应通过各种官方和非官方途径加大宣传,增加居民对“时间银行”的认知,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长效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建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兑换评估机制

在“时间银行”未出现时,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不求回报的,是完全自愿的;“时间银行”模式将志愿服务与回报相结合,创造了公益活动的新模式。也正是因为其回报性,更多志愿者加入其中。“时间银行”应该将这种有偿性贯彻到底,在服务及兑换过程中始终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不同服务类型间等级的划分及兑换标准的确定是必要的。在国家尚未出台“时间银行”志愿者服务等级划分标准和兑换系数的情况下,养老机构中的做法可供借鉴。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中根据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和工作人员的服务强度划分护理等级,并根据护理等级确定存兑系数(参见表1)。

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志愿者服务等级划分评定标准》和《老年人自理能力评估》等文件,为“时间银行”不同服务类型间的兑换提供操作指南。志愿者完成服务后,将提供的服务及服务时间输入“时间银行”系统,系统划分服务等级并按照存兑系数计算出存入“时间银行”的时间货币。服务需求方对服务进行评价,当服务合格时,时间货币即在不同的“时间银行”账户中增减。

(三)推动社区参与,拓展社区资源

高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要想保证“时间银行”的货币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时间银行”的储蓄数额和储蓄人数。中国人口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快,仅依靠低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会造成志愿服务的供不应求。足量的志愿者成为保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良性运行的关键一环。德国实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期间也遇到了志愿者数量不足的问题,对此德国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利用业余时间照顾老人,参加服务的时间可以累积储存到“时间银行”,待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提取。借鉴德国的经验,“时间银行”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吸引社区内低龄、健康、有余力的老年人加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吸纳社会志愿者、辖区机关单位、重点企业以及大学生等年轻人加入,如在校大学生定期为孤寡老人、失独老人、病残老人提供帮助,部队官兵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等。在储蓄人数确定的情况下,提升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也可增加“时间银行”的“货币”投入。完善志愿者利益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对那些储存时间多、服务质量好的志愿者给予精神奖励和适度物质奖励,为其购买意外险等来提高志愿者的参与热情。还可参考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在时间货币中加入利息因素的考虑。志愿者储存的时间货币可以随着时间增加获得高于存储的志愿时间的服务时间,利息率的确定及计算方法可参考商业银行的做法,这有助于提升储蓄者积累志愿服务时间的积极性。

(四)建立通存通兌机制和继承转让机制

建立通存通兑机制是“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实现各“时间银行”间的通存通兑,需要提高对“时间银行”的统筹层次,建立综合管理机构对其规划管理,目前可以将统筹层次上升到省市级,在省市范围内统一管理所辖的“时间银行”组织,制订兑换标准、调配资源。省市级各“时间银行”要加强互联互通,保证人口远距离流动后时间货币的顺利转化或补偿,时机成熟时再形成全国统一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全国各地时间货币的通存通兑。建立健全“时间银行”继承转让机制,对时间货币的继承时间、继承地点、继承范围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时间货币能在代际间传递;对转让的内容,转让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转让费用等作出规定,保证时间货币的自由流通。

(五)加强“时间银行”网络平台系统建设

“时间银行”在发展早期以手工记录为主,信息记录容易出现遗漏、丢失现象。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时间银行”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基本上实现了信息记录、存储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减少了记录工作量,提高了工作精确性和工作效率,但网络信息平台仍需进一步完善。“时间银行”网络信息平台系统应该包括匹配子系统、评价子系统和与其他养老服务平台的互联系统等。“时间银行”应与其他养老服务体系互联互通以整合养老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当需求方将服务需求发布到“时间银行”平台系统后,系统根据平台上服务的供需状况确定是由“时间银行”内部志愿者还是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该项服务。若“时间银行”有能力提供该项服务,“时间银行”应有相应的匹配机制为其筛选最合适的志愿者;当服务需求超出了“时间银行”的能力范围时,“时间银行”网络平台系统应该联合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该项服务,充分利用有限的养老资源。评估机制应有细化的标准供服务双方评价,评定结果高于某个标准才算有效服务,只有有效服务的服务时间才能在“时间银行”系统中存储。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是有效服务时“时间银行”才会支付相应的报酬。

“时间银行”平台将个体养老资源与社会养老资源紧密融合在一起,推动养老模式由“受助式养老”向“互助式养老”转变,提升老年人自立自主能力的同时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时间银行”以服务的有偿性支撑互助养老的持续性,该模式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补充形式为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和新方法。但“时间银行”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长,作为新生事物,实际运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时间银行”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杜鹏.中国老人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

[2]穆光宗.建立代际互助体系,走出传统养老困境[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6).

[3]陈功,杜鹏,陈谊.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6).

[4]王泽淮.“时间银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式[J].社区,2003,(12).

[5]刘雪成,董登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模式[J].科技创业月刊,2013,(10).

[6]越秀区储蓄养老工时制初见规模[DB/OL].http:∥roll.sohu.com/20110608/n309608172.shtml,20111214.

[7]民政部将投30亿扶持农村互助养老[D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30221/7685428.shtml,20130221.

[8]李晓燕,孙林,方萍,陈泳欣.我国志愿“时间银行”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3,(6).

[责任编辑:刘琼莲]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gradually disappears, that the core family endowment ability is degraded,we enter the aging society before getting rich, and the pension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n the 1990s, Shanghai began to explore “the Time Bank” mutual surport service mode which alleviated the pension pressure to some extent.In the mode, healthy old people provide a wide range of service activities for the elderly and save service time in “the Time Bank”, when the service providers become older and need to be taken care of, they can ask for the same service in return. But “the time bank” mutual development of pension services is facing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he governments top design, non conversion standards among different service types, inadequate savings caused by demographic structure changes of “the Time Bank”and so 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hift of pension service,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of service level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exchange standards and so on.

Key words:

Time bank, Mutual Pension Service, Home pension

猜你喜欢

时间银行低龄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人民日报: 低龄不再是恶行的“免罪金牌”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行政拘留执行年龄拟降低
山东推出“时间银行”应对老龄社会
在瑞士,“时间银行”能“养老”
瑞士的“时间银行”养老
低龄留学当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