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体系一能力”

2018-07-13律星光

财经界·上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成都市绿色建设

律星光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成都市着力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是主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实践,与党中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新格局总体目标高度协同。

当前,成都市正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绿色促发展,低碳惠天府”,全面推进构建绿色低碳制度、产业、城市、能源、消费、碳汇体系和提升低碳发展基础能力等“六体系一能力”重点任务。2018年5月31日,成都市召开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工作会,发布了国内首个城市低碳发展蓝皮书——《成都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2017)》,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全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绿色低碳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成都市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相应指标体系,印发《低碳城市建设区(市)县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强度作为约束性目标对各区(市)县进行考核,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绩导向更加鲜明。发布《成都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绿色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及空间布局,24小时内百度搜索量高达137万次。将建设低碳城市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载体,制定《建设低碳城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2018年度计划》。

根据《低碳发展蓝皮书》,成都市正加快构建鼓励市民低碳行为的碳普惠机制。以市民低碳出行、企事业单位推动电能替代和节能减排等行为作为切入点,通过开发运用相应的碳减排量化方法学合理核算减碳主体的“碳资产”,为市民、小微企业建立“碳账户”,运用普惠机制通过兑换生活用品、再生产品、公交免乘次数、共享单车免骑次数甚至货币奖励等形式实现对低碳行为的有效激励。

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成都市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规划和建设,今年1月,成都市印发了《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实施方案》,优化完善产业布局规划,提升城市产业能级,防止重复建设、无序投资。推动全市水泥、平板玻璃、火电等典型传统行业全部实现全行业绿色化改造升级,2017年完成100户企业落后产能淘汰目标,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23万吨。绿组织开展低碳产品、低碳企业认证,并从全生命周期开展碳足迹认证,发挥资源禀赋和大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双流国际机场为示范,创新应用场景,推动能源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和培育新经济企业,绿色经济发展动能加快聚集。

另外,成都聚焦新经济,瞄准国内绿色经济发展领先城市,着力依托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构建“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金融、森林康养”五大产业重点发展区和“绿色建筑、绿色低碳第三方服务、城市静脉”三大产业聚集区,促进成都绿色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根据《低碳发展蓝皮书》,2017年,成都市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竞争力分别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第六和第七位,绿色经济加快发展;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59.96%,高出市场主体平均增速16.66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523.88亿元。

绿色低碳城市体系建设系统推进

加快构建城市轨道、公交和慢行“三网”融合的便捷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成功获批首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至47%。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加快构建产业链和应用环境,推动绿色产品本地应用,新建房建工程项目全面落实绿色建筑标准,成功入选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最佳城市十强并获批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有力。在四川省对各市(州)2016、2017年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情况考核中连续获评优秀等级。绿色低碳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管理等重要领域逐步形成共识。

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持续深化

成都市制定实施《节能减排降碳综合工作方案(2017-2020年)》、《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17-2020年)》,加快推进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节能工程。“电能替代”成效显著,实现全市10蒸噸以下和禁燃区燃煤锅炉双“清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0万吨。建设清洁能源生活区,完成432家烧烤店“炭改电”和6600余家火锅店“以电代气”改造。成都市政府与国电集团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着力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培育配售电市场主体。推动成都工投集团、国电大渡河公司、国网成都供电公司三方共同组建成都综合能源公司,统一集中调度供应,为重点区域、产业、项目提供综合用能服务和优价供电。结合输配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制定出台14条能源利用政策,电力、燃气等能源价格改革2017年降低成本约7.5亿元。

成都市还通过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节能降碳。根据《低碳发展蓝皮书》,201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分别下降3.21%和5.5%,清洁能源消费占比55.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绿色低碳消费体系建设广泛推进

成都市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出台全国首个《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2017年全市累计投放共享单车约130万辆,年减排二氧化碳约6.8万吨,骑行减排量居全球12个样板城市第3位。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相继出台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停车收费减免、不限行不限号、启动专用号牌等鼓励政策,累计已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27万辆。扎实推进公共机构绿色办公,政府采购中绿色采购比例达95%。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方面,成都市探索形成“成华区环卫延伸服务模式”、“双流区多方多级联动模式”等多种新模式。2017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23%,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累计达126万户,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低碳城市的社会共识更加凝聚。

城市绿色碳汇体系建设成效初显

成都市大力推进园林绿地增汇,制定实施“成都增绿十条”,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行动,加快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2017年,全市新增森林蓄积量9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9.1%。推进河湖湿地增汇,积极开展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湿地公园申报创建,白鹭湾城市湿地公园获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综合提升中心城水网体系,推进“宜居水岸”工程建设, 2017年全市湿地保有量达2.86万公顷。

低碳发展基础能力不断提升

依托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成都市积极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活动,编制印发《低碳发展资料选编》、《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基础知识》和6期《绿色低碳发展专刊》,在全国低碳日推出节能低碳主题知识在线有奖竞赛活动,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同时,积极开展低碳示范与合作,在全省率先评定59家绿色低碳示范单位,推动中瑞低碳城市合作持续深化,成功举办首届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并发布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成都宣言》,成都入选首批“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成都市将坚定不移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有效控制排放总量为硬约束,以市场化为取向推进低碳发展,着力推动多层次复合碳市场建设取得重点突破,着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围绕重点任务抓落实。对照《成都市建设低碳城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2018年度计划》,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扩展低碳城市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市场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坚持好低碳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重点任务台账等工作推进机制。

强化目标约束抓源头。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发挥目标评价考核机制的引导和倒逼作用。一是突出重点。将节能、降碳、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列入高质量发展考核目标对各区(市)县进行考核,发布区(市)县绿色发展指数。二是“逗硬”考核。合理分解下达各区(市)县2018年节能减排降碳目标,建立落实预警约谈制度,扎实开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确保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实现。

完善市場机制抓关键。深化对碳市场作为绿色经济发展重要机制创新和重要应用场景的认识,坚持以市场化手段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可持续开展。一是积极对接全国碳交易市场,做好成都市两家发电企业入市交易基础工作。做好覆盖范围确定及历史数据核查、初始配额分配、抵消机制建设等工作,完成电力、建材等八大行业27家企业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二是稳步推进顶层制度设计。依托中国社科院及专业智库,加快“成都市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管理制度建设”重大课题攻关,做好成果转化。三是积极稳妥、协调有序地推进涵盖配额碳市场、减排碳市场和普惠碳市场的复合市场体系,丰富绿色经济发展应用场景。

加强宣传引导抓示范。以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为重点,支持市级各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和优势,依托专业机构开展绿色经济碳普惠应用场景6个示范项目建设。加强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启动成都-加州低碳合作模式研究,深入推进中瑞低碳城市项目;办好联合国人居署2018年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紧扣大会主题,策划实施全省首个“会议造林碳中和”项目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扩大低碳城市影响力。

猜你喜欢

成都市绿色建设
绿色低碳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