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郯庐断裂带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调查与分析
——以庐江县为例

2018-07-13涂劲松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受访者

张 静,涂劲松,程 瑞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建设学院,安徽 六安 237100; 2.皖西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0 引言

地震灾害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的一种,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对社会影响大。对于防震减灾,通过提高人类自身的灾害响应能力与适应水平,以不断降低其自身的灾害脆弱性、进而降低灾害风险,已被认为是当前人类社会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1]。汶川地震以后,国内学者在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能力的研究方面形成较多的研究成果。苏桂武等[2]以四川德阳为例调查了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李景宜等[3]构建了公众认知灾害能力的测评指标体系;郁耀闯等[4]构建了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测评体系,并以陕南地区民众认知与响应汶川地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检验;薛界兰等[5]基于地震认知与响应对宝鸡地区农村民众地震灾害脆弱性进行研究;文彦君等[6-7]对陕西凤翔地区农村居民和城市小区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李曼等[8]基于问卷调查的四川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分区评价;魏本勇等[9]以201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对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差异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对地震防震减灾民众认知与响应研究较为充分。但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地震感知的研究比较少;二是实证研究比较少;三是地震研究偏西部地区,对中东部的研究比较少。当人们面对突发灾难导致的困境,其原有处理问题的方式及支持系统难以应对时,就会产生心理危机,进而可能导致社会性的心理恐慌。为了减轻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就要重视灾害意识,人类对变化及其影响适应的首要原则是“趋利避害”,其前提是对变化的感知。已有的研究表明,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感知环境是人类行为决策的主要依据[10]。地震谣传事件的发生就是民众对地震感知不足与地震减灾脆弱性的极端表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方法,对地震谣传发生地区—郯庐断裂带起点庐江县的民众进行地震意识调查,分析地震谣传产生的原因,以期为社会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调研的起因与区域概况

2015年3月14日14时13分,安徽省阜阳市市辖区(33.0°N,115.9°S)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km。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级别的地震,却出现了伤亡情况,相关部门为此要求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的工作。3月初庐江县召开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群众议论纷纷,地震谣言开始流传,甚至有人谣传已经预测了地震将要发生,正在进行抗震救灾部署。还有极少数人谣传某某时间某某地点将要发生几级地震,引发了群众恐慌,有些不知真相的居民轻信并加以传播,导致事件的升级。少数乡镇的群众出现了搭建彩钢瓦、木质的简易活动房屋做“地震棚”,抢购矿泉水、方便面等应急食物,地震谣传带来的恐慌迅速扩散。

在现代科学如此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如此快、人类对自然世界认识如此深刻的今天,还是发生地震谣传事件,这表明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民众)对地震灾害感知能力、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其脆弱。防震减灾意识、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态度是降低民众地震灾害脆弱性的重要组成[10]。对地震谣言发生区进行实地调查,掌握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基本情况,是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本次调研地选择位于郯庐断裂带南端起点的安徽省庐江县。郯庐断裂带是欧亚板块内部一个新生代相对活跃的岩石圈断裂系统,是我国20个地震带之一,也是我国地震重点监测区域之一。断裂带从湖北武穴,向北经安徽、江苏、山东进渤海,过辽东半岛,然后穿过东三省进入俄罗斯境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1668年郯城8.5级特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该断裂带也是地震多发地带,自2000年来安徽地震处于活跃态势,境内中等强度的地震有所增强,3.5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了6次。庐江县地处安徽中部,全县总面积2343.7km2,境内以丘陵为主,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4.3%,有两条隐形断裂穿境而过。庐江县是此次地震谣传事件发生的中心区。

2 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调查

2.1 指标设计

地震谣言源于民众,其产生与民众的地震防灾减灾意识相关,借鉴已有研究成果[11],在调查指标设计上,主要考虑:一、防震减灾意识是人们对地震灾害这种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和认识,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等对此影响很大;二、谣言危害严重的原因之一是灾害危害程度扩大化认识或描述,而其根本原因是群众对灾害相关知识与政策掌握、灾害应对与态度、灾害信息、灾害应对行为与态度、灾害信息渠道等方面存在误区;三、事件的发生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调查要结合调研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因此,最终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者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第二部分由防震减灾意识相关的5个维度组成[12],各维度包括若干具体指标(表1)。

2.2 调查实施

调查周期为30天,从2015年8月初到月底结束,以庐江地区的普通民众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问法,并结合相应的实地勘察和测量。调查地点选取庐江县城区及位于中部丘陵地区的汤池镇、万山镇和白湖镇。调查方式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即以一个行政村中一个村民组为调查对象,村民组的选取采用随机抽取。调查从县城到乡镇再到村的步骤开展,调查中共发放问卷600余份,经收回处理得到有效问卷538份。同时,调研组访问相关人员和民众200余人,实地勘测房屋80余间。

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数据统计

对于有效问卷进行统计:调研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当地男性青年人外出劳务较多,参与本次调查的男性占33.9%,女性占65.5%;从年龄构成上看,18~34岁的居多占30.9%,其次是60岁以上占比26.8%;从职业上来看,学生和农民较多占比65%以上;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高中以上占比50%以上。

3.2 调查统计与分析

3.2.1本地地震情况感知

调查统计显示,72.5%的受访者回答本地发生过地震,6.4%的受访者回答没有,15.6%的受访者回答不清楚,5.5%的受访者未作答;关于历史地震情况,只有0.67%的受访者知道庐江县1962年的强震,其余受访者的回答均为不对或者不知道;关于地震带问题,64.1%的受访者回答安徽是地震多发地,19.5%的受访者回答不是,12.7%的受访者回答不清楚,3.7%的受访者未作答;对于郯庐断裂带,知道的比较多,达到62%,而了解断裂带构造及其对地震影响的仅有13.4%。

表1 调查问卷所采用的维度与指标

表2 被调查民众基本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区域内少震,大多数民众对地震经历虽有意识,但关注度不高,对地震带、地震多发、断裂带等多数民众停留在“听说”层面上,对深度地震知识掌握明显,地震灾害意识实际表现淡薄。

3.2.2地震知识了解

调查统计显示,大约32%的受访者了解通常所说的地震是构造地震,但明白地震的其他类型的民众不到30%,知道地震前兆的超过三类的民众仅占32%,而知道主震和余震含义的民众仅为32.9%。对于地震,65%的受访者认为地震有前兆异常但不会发生地震,对于地震的等级烈度及危害能区别的不到20%,而清楚地知道地震抗震设防等级的仅有8.5%,对于“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选择为17%。

从调查结果来看,民众对于地震构造、地震类型、地震烈度、抗震等级、地震前兆与地震相连关系、以及地震常识等对地震灾害产生直接影响的知识了解甚少,大多数民众处于“不知道”状态。这显示了民众对地震灾害感知能力弱,在地震灾害面前极可能产生恐慌心理。

3.2.3地震知识关注

调查统计显示,在民众地震灾害知识信息获取渠道中,67%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阅读有关地震的书籍报纸,32%的选择通过亲朋好友获得。另外从其它渠道获得的选择中,32.9%的受访者选择从有关部门的通告中获得,38%的选择从社会公益组织或是学生团体宣传中获得,而通过亲生经历的占25%。

调查结果显示民众获取地震信息渠道较多,但由于调研对象的文化水平不高,电视、新闻媒体、通告等地震知识传播渠道的受众窄,从而使得民众在实际中获取地震知识减少。另外,地震知识信息渠道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权威性,必然会降低民众地震知识的认知效果。

3.2.4防震减灾技能掌握情况

掌握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既可以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又可以提升民众应对防御地震灾害的信心。调查统计显示,61%的受访者选择了在地震时“迅速钻到床下、桌下,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避震地点应选择空旷没有高的建筑物,远离毒气有电,易燃易爆的地方”,52%的选择了“发生地震时,要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间”,只有43%的选择“及时关闭电源和煤气,用手电筒而不是明火”;而对于紧急医疗救护的选择率很差,其中“止血包扎,人工呼吸”“协助他人,自救互救”仅仅只占38%和25%,而对知道救人措施,“从没试过,不敢试”“没学过,不知道,不知道是否科学”的选择比例达到87%。由此可见民众对于避震逃生技能的掌握程度认识较好,但缺乏地震自救互救信心。

从调查结果上看,民众普遍有地震避灾的意识,但对潜在危险的认知偏低[12],同时缺乏自救、互救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对地震灾害自救互救信心不足。总体来看,民众在地震灾害中最多的选择“躲”“逃”,完全是消极避灾意识和行为,积极防灾的主动性偏弱。

3.2.5防震减灾态度和意识

在防震减灾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愿意学习了解相关的地震知识,学习自救互救和紧急救护的知识。民众普遍希望通过正规渠道获得防震减灾知识,对房屋抗震、抗震避险、防震减灾方法和技能等知识渴求的比例比较高,达到73%。80%以上的民众表示愿意传播防震减灾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民众在地震谣言之后,对防震减灾有了一些认识,对信息渠道的权威性较为看重,防震减灾态度较为积极。

综合调查结果与分析,可以看出:调查区域内常住居民文化素质低、地震知识信息传播分散、地区少震等多因素导致民众对地震灾害感知弱、地震灾害认知不足、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加之民众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比较差,区域经济不发达,房屋抗震能力弱,从而使得民众对地震灾害的响应信心不足。

没有客观的、科学的地震灾害感知、认知,就没有正确的地震灾害意识,使得民众地震灾害的基本价值判断变得十分脆弱,极易引发地震恐慌,这应该是地震谣传发生的根本性原因。

4 防止地震谣言发生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树立客观的、科学的地震灾害感知、认知,提升民众的地震灾害意识,进而提高人类自身的灾害响应能力与适应水平,以不断降低其自身的灾害脆弱性,是防止地震谣传的发生治本之措。结合本次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信息管控。此次地震谣传事件发生在阜阳地震伤亡后,政府开展的防震减灾宣传过程中。通过走访发现,民众之所以相信地震谣传,是因为政府工作人员中流传有本地区(郯庐断裂带)是最后一个极有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可见,此次地震谣传的兴起,与政府在宣传防震减灾中没有管控好信源有关,将网络中的有关猜测传播到现实中,扩大了地震灾害的危害性,影响了民众的安全感。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普及,政府官方信息传播渠道的传播速度远没有其他渠道快,因此地震谣传呈现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政府部门要加强信息管控,强化对干部的信息保密的培养,政府工作信息传播要划定范围,确保信息的传递的正确性和权威性。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利用权威社会新闻平台、微信、微博等,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发布。

(2)加大地震知识宣传。从调查结果来看,地震谣传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民众防震避灾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在听到地震谣传后的行为能力,轻信并加以传播,导致恐慌[6]。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民众对防震减灾持积极态度,政府因势利导,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特别是地震灾害隐患较为突出的地区,要使民众科学的了解地震灾害知识,科学判断,科学避险。拓宽宣传形式,可以通过有奖问答等提高民众参与度,提升宣传效果。

(3)要增加抗震减灾演练。抗震演练是民众最直接了解地震、掌握抗震自救减灾的最有效途径。从调查中发现,民众防震减灾知识、技能了解较少,更谈不上掌握,这也是影响民众抗震信心和能力的重要原因。各级政府要增强抗震救灾演练的重要性认识,积极组织开展抗震救灾演练,既要普及抗震救灾逃生知识,还要普及抗震救灾自救互救知识,做到防范于未然,增强民众抗震信心。政府抗震救灾演练要有节制,有步骤的开展,做到常态化,要防止民众错误的理解。学校应该加大向学生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他们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候的自救互救能力,成为灾害救援的生力军,从而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4)推进农村住房改建。通过走访发现,地震谣传恐慌的原因是对房屋抗震缺乏了解,区域内存在土坯房、砖木结构房、砖混结构房、框架结构房共存的状况。由于早期房屋没有抗震设计、建材质量不过关、施工人员素质不高,老旧房屋抗震性能低,民众对房屋抗震性能缺少信心。因此,要真正做到抗震减灾,农村还要推进住房改扩建,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监管,统一规划,合理设计,提高房屋抗震能力,提升民众抗震信心。

(5)要延伸抗震救灾的内涵。抗震救灾不仅宣传抗震,还要普及救灾,要加大抗震救灾理念在学生和青少年中的宣传,将抗震救灾植入青年心中,让青年成为抗震求灾的一份子。新时期政府可以依托社会公益组织,采用公开招募的方式,在青少年中开展抗震救灾技能训练,根据青年特点培养公益抗震救灾意识,培育抗震救灾能力,做到宣传、培养、培育三结合。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庐江县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郯庐断裂带区域民众整体防震减灾意识较差,地震灾害感知与认知能力较差,应对地震灾害的脆弱性较高,具体结论如下:

(1)区域内少震,地震灾害关注度低,地震知识普及较少,地震知识传播渠道分散、碎片化,常住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民众对地震知识接受能力低,地震知识了解少,防震减灾意识淡薄。

(2)民众对于地震知识多停留在“听说”层面上,对地震烈度、抗震等级、地震前兆与地震相连关系等影响地震灾害结果的关键知识等基本不了解,地震灾害感知能力弱。

(3)民众地震自救互救意识较高,但防震减灾知识匮乏,防震减灾、自救互救技能掌握较差,防震减灾信心不足,防震减灾响应能力较低。

(4)区域经济不发达,民众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设计普遍较低,防震减灾外部条件抵抗能力低,对民众防震减灾信心支撑不足。

防震减灾意识是民众地震感知、认知与响应行为的基础。从此次调研中不难看出:通过对民众开展地震知识认知、防震减灾能力的培养、正确地震灾害行为的确立,可以有效的提高民众应对灾害的能力,消除地震灾害恐慌心理,也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地震谣传的再次发生。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