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生代的霸主
——永川龙
2018-07-13江山
江山
自从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同名小说《侏罗纪公园》执导成系列科幻冒险电影以来,全世界的恐龙迷们一定对凶猛狡诈的霸王龙记忆犹新。霸王龙可以说是整个中生代地球上的顶级掠食者。那么你不禁想问在盛产恐龙化石的四川盆地的中生代的霸主又是谁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到当时的四川盆地来看一看吧,这里生活着四川盆地中生代的顶级掠食者和真正霸主——永川龙。
永川龙是一种生活在距今1.45亿年前四川盆地的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因其正型标本首先在重庆市永川区发现而得名。永川龙的头骨低长而厚重,牙齿相对小而尖锐,呈匕首状。颈部很短,前肢短小,强壮的后肢脚趾末端具尖锐粗壮的脚爪,用来抓捕猎物或划破动物柔韧的皮肤,善于在浅丛林中奔跑。永川龙的性情异常凶猛,以捕食植食性恐龙或其它动物为食。这是一种凶猛而恐怖的肉食恐龙,,可以称作恐龙时代的"狮虎",以凶猛残暴而称霸于四川盆地中生代。
上游永川龙头骨
在科学分类上永川龙是一个属,位于恐龙纲,双孔亚纲,蜥臀目,兽脚亚目,肉食龙次亚目,巨齿龙科。这个属包括三个种:上游永川龙(Yangchuanosaurus shangyouensis)、和平永川龙(Y.hepingensis)、巨型永川龙(Y.maganus),其中上游永川龙为模式种。
上游永川龙的化石保存很完整,体长约7米,高约3米,其中头骨长82厘米,高50厘米。上游永川龙因发现于重庆永川的上游水库而得此名。1976年,上游永川龙的发现是当时四川盆地发现的最完整的肉食龙化石。
巨型永川龙头骨
和平永川龙头骨
和平永川龙于1985年在四川省自贡市和平乡发现,是永川龙家族的新成员。这具保存完整的骨架体长9米,其中头骨长达1.04米,是目前亚洲已知最完整的肉食龙类。其名曰和平,实际上它一点都不喜欢与人和平相处,反而经常主动去攻击同时代的其它动物。
巨型永川龙也发现于重庆永川,它的头骨特别大,长达1.1米,每当它张嘴捕食,便露出一张"血盆大口",足以一口咬掉植食性恐龙或其它动物的头。巨型永川龙体长近9米,高可达3.5米。正如其名,在头骨和体型上巨型永川龙可谓是永川龙家族中的龙头老大。
作为一种大型的肉食动物,永川龙经常出没于湖滨和丛林地带,一些性情温驯的植食性恐龙往往成为它们的口中"美食"。肉食龙的视力很发达,其它动物一旦被盯上,就很难逃脱。永川龙虽然性情凶猛,但并不缺乏智慧,它们知道避实就虚,懂得出其不意,然后攻其不备,甚至常常赶走别的恐龙而坐享其成,可以说"大块头大智慧"。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一湖难纳双龙",永川龙可能也是这样,它们与今天动物世界的老虎一样,喜欢单独行动。此外,永川龙对同类的其它幼崽也没有一点爱心,饿极了会将它们拿来当作点心进行享用。
在永川龙生活的时代,四川盆地还生存着另外两种肉食性恐龙——犍为乐山龙(Leshanosaurus qianweiensis) 和甘氏四川龙(Szechuanosauruscampi),它们同永川龙和霸王龙一样,都具有十分锋利呈匕首状的牙齿,便于撕咬猎物。犍为乐山龙和甘氏四川龙都是中等大小个体的肉食性恐龙,体长约5米,头骨较大,具有尖锐的爪,行动相当敏捷。它们常常成群游荡在湖滨和丛林地带边缘,以捕食植食性恐龙或其它动物为食。可惜强中自有强中手,它们只能委屈地生活在永川龙的阴影之下。
被称作"亚洲第一龙"的马门溪龙是恐龙家族中明星,体型巨大,但永川龙可不管这些,因为对于它们来说,任何移动的物体都是潜在的食物。当马门溪龙受伤、摔倒、行动迟缓或者掉队时,它们只能暗自祈求不要遇到永川龙,可是往往事与愿违,马门溪龙的美好愿望往往只是昙花一现,经常是被"战术大师"永川龙给无情地击碎。而同时代的剑龙类——四川巨棘龙、多棘沱江龙和关氏嘉陵龙虽然它们身上长满了"防御武器"——剑板、尾刺和肩棘,但是它们常常也会沦为永川龙口中大餐。因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剑龙类的剑板内部多孔,很不结实,很难实现其防御功能。
和平永川龙发掘现场
上游永川龙发掘现场
弱肉强食——和平永川龙与盐都龙
弱肉强食——和平永川龙与盐都龙
永川龙是名副其实的掠食者,它的捕猎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为长期的进化让永川龙成为了一个搞笑的杀戮机器。它们有一个长度1米左右,侧视边缘轮廓近卵形的大脑袋,两侧有六对大孔,这样有效地降低了头部的重量。在这六对大孔中眼孔和第一眼前孔都非常发育,并且双眼距离较近,又长在头部的前面,视野有一部分重叠,看物体立体感强。这些表明永川龙的视力极佳,判断目标的距离准确迅速,利于捕食猎物。脑袋上的其它开孔则是用于附着撕咬和咀嚼的强大肌肉群。永川龙嘴里长满了一排锋利的牙齿,就像一把把尖刀,再配合他们粗短的脖子使得永川龙拥有巨大的咬合力。永川龙的尾巴相对躯干来说很长,奔跑时可以作为平衡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它的前肢短小灵活,指上长着又弯又尖的利爪,可以辅助抓捕猎物。它的后肢粗壮有力,三趾着地,有了这样的后肢,永川龙在追捕猎物时就很少失手了。
自从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 (George D.Louderback)一行在"恐龙之乡"自贡发现化石以来,四川盆地的恐龙化石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100年来,古生物学家们对恐龙化石的研究从未停步,但永川龙的身世依然是科学家心中一个待解之谜,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存在与灭亡与四川盆地恐龙的演化背景密切相关。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四川盆地恐龙动物群的兴衰和更替与四川地台的升降、古巴蜀湖的消长和古环境的变迁关系密切。
四川盆地在大地构造上称为"四川地台"。震旦纪~三叠纪中期四川地台一直位于古特提斯海东侧滨海地区,地台西边为龙门山岛链。由于在三叠纪晚期发生的一次强烈地壳运动——印支运动,使西边的龙门山岛链逐渐隆起成山地,四川地台也整体台升,海水逐渐退却,中央为地势低平的内陆湖泊,这就是所谓的"古巴蜀湖",从此四川盆地轮廓基本形成,同时也结束了海相沉积的历史。
劳德伯克及其发现的恐龙化石
四川盆地侏罗纪环境
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范围比现在大得多。北方大致以大巴山地为界,西北方以龙门山地为界,南方延伸到黔中一带,西南方与滇中盆地相连,东南方延伸到鄂西,构成一个巨大内陆沉积盆地。在早侏罗世时期,四川盆地地势比较平坦,是一个统一的内陆大湖泊,出露的陆地面积少,陆生动物的栖息地比较有限,加上气候环境比较干燥,植被不是很发育,恐龙及其伴生动物没有获得很好地发展。所以这个时期动物群的类型不多,个体数量较少,分布范围有限,主要是一些禄丰蜥龙动物群的组成分子:原蜥脚类、原始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从中侏罗世早期开始至晚侏罗世早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四川盆地逐渐抬升,湖水面积缩小,很多地方逐渐变成了星罗棋布的小湖泊与河流纵横交错。气候也由干旱转变成炎热湿润,植被非常繁茂,为恐龙及其他动物提供了广袤的生活场所和丰盛的食物来源。它们在这里生栖繁衍,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四川盆地恐龙的繁盛期。这个时期原蜥脚类开始绝迹,恐龙动物群个体类型和数量快速增加,蜥脚类由原始类型向进步类型过渡,剑龙类开始登上历时舞台,肉食龙类和鸟脚类也成为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到晚侏罗世,四川盆地的恐龙达到了鼎盛阶段,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丰富,几乎占据了整个四川盆地。原始的蜥脚类被淘汰,肉食龙类、鸟脚类、剑龙类和蜥脚类向大型化和巨型化方向发展,马门溪龙类成为主要成员,永川龙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到晚侏罗世中、晚期,四川盆地的古地理和古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盆地整体下沉速度过快,致使四川盆地再次发展成为一大型浅水湖泊。这一时期气候也变得异常干燥,植被很不发育,恐龙等脊椎动物没能得到再次发展,到侏罗纪末期,四川盆地的古地理格局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盆地南部、中部及东部抬升为高地,成为剥蚀区,沉积盆地向西北方向不断收缩,气候日趋干燥,由此进入洪荒的白垩纪时代。随着白垩纪的到来,四川盆地的恐龙则走上了一条衰亡之路。
由上述可以看出永川龙正是随着四川盆地古地理古环境的变化而历史舞台,而后随着所依赖的生存环境恶化而停止前进脚步的。任何生物都是一样,在环境适合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蓬勃发展,甚至称王称霸;而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纵然它们拥有强壮的体魄、凶悍的性格和无穷的力量也是枉然,在自然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在地质历史长河中,永川龙也只是匆匆过客而已。当人们在博物馆目睹这些昔日的霸主雄姿时,既惊叹生物进化的成就也不禁反省自身,既追忆恐龙生活的年代也思考它带给我们的警示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