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魏征研究二三事
2018-07-13韩吉祥
◎韩吉祥
1998年10月23日,馆陶县城魏征路旁的陶山花园内,黑色大理石贴面的底座上,一尊高2.28米的魏征汉白玉石雕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下午3点,馆陶县在这里举行了魏征汉白石石雕像揭幕仪式。揭幕仪式之后,馆陶县领导与专程前来参加揭幕仪式的陕西魏征研究会和台湾魏氏宗亲代表,在魏征像前合影留念。
看着眼前的魏征汉白玉石雕像,我的思绪回到了陕西礼泉魏征陵墓之前。应陕西魏征研究会之邀请,前不久,馆陶魏征研究会一行六人,参加了魏徵陵墓整修竣工暨追思祭奠仪式。10月15日早八点,馆陶魏征研究会一行离开家乡,踏上了奔赴西安的路程。这六人的名字是韩吉祥、赵树恩、刘清月、王学增、杨章岭、朱晓林。他们带着家乡人民的寄托,一路上越太行,过黄河,直奔古都西安。
此时,10月18日上午。整修一新的礼泉魏征陵墓前,魏陵整修竣工暨追思祭奠仪式正在进行。公元643年,一代名相魏征病死,陪葬昭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魏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昭陵西南三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就是魏陵所在地。陵墓位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建,是唐代所有陪葬墓中级别最高的。墓葬坐北朝南,史书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后唐太宗李世民听信谗言,推碑磨字,魏陵不见了往日的风采。现在,通往魏陵的山路修通了,卧倒千年的石碑竖起来了,被荒草淹没的陵墓整修一新了。尽管竖起来的蟠桃纹首碑,碑身通体无一字,但丝毫挡不住人们对这位先贤的思念和敬仰,挡不住人们不远千里万里,到此虔诚地拜谒。海内外魏氏宗亲来了,馆陶故乡的人来了。您,魏征公,德音在耳,形神依旧。家乡的人民永远记着您,祖国人民永远记着您。
规模雄壮的昭陵,整修一新的魏陵,坐落在相距不远的两座山上。一君一臣,似乎在畅谈着“贞观之治”的繁荣,议论着“载舟覆舟”的哲理。人民,特别是家乡的人民,不但没有忘记诤谏为民,廉洁奉公,为“贞观之治”做出了杰出贡献一代名相,而且正在用多种方式纪念他。有的地方建成了魏征纪念馆,修建了魏征公园。舞台上,演出了京剧大戏《贞观长歌》,荧屏上,播出了电视连续剧《大唐名相》。魏征故里,研究魏征的组织成立了,文章问世了,著作出版了。命名了道路,立起了塑像,建起了学校。魏征的精神正在发扬光大,魏征的形象越来越鲜明。
我是2003年7月12日离开馆陶的。这一天是星期六。我在日记里写道,一夜的雨点,敲打着后窗上的雨罩,也敲打着我不眠的心灵。天亮了,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屋门前的石榴树,白花青果绿叶,一副招人喜欢的样子。后院的垂柳,长长的柳丝,随风摇曳,像是少女优美的舞姿。几年来,看着花开花落,草荣草枯,心里很坦然。那花、那树、那青翠碧绿的竹子,美化了院落。无言的它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的一切。就要离开了,陪我生活了近六年的小院、房舍、小草、红花、绿树、翠竹。还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同志、老乡,说真的,感情上真有点割舍不下。过去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离别了,这一片难舍的沃土。
一些生活的片段,在我的眼前出现了。早晨,卫运河大堤上。温柔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把光斑洒在长着野草的地上。县委书记刘晓军和我,漫步在大堤上。我们谈工作、谈历史、谈文化、谈未来,爽朗的笑声不时在大堤上空回荡。天下雨了。县长杨华云和我在雨中漫步,谈峰峰,说矿区,讲馆陶。“三讲”期间,全体班子成员,搬到了西沙河基地。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过起了集体生活。同志们一起听讲课,一起出早操,日程安排得挺紧。太阳还没露头,大家就起床了。“起步走”,随着一声令下,穿着军装的我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在“一二一”的口令声中向前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