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医用黏胶皮肤损伤的护理干预及意义分析

2018-07-13侯传新舒方方朱美玉高俊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6期
关键词:黏贴黏胶医用

纪 鑫 侯传新 张 芳 舒方方 朱美玉 王 静 高俊芳*

(1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山东 滨州 256600;2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山东 滨州 256600;3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 滨州 256600;4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消化与肾病科,山东 滨州 256000

医用黏胶皮肤损伤是儿科常见疾病。当前临床工作者对于这一类型损伤认识不够,倘若未能对儿童患者选择合适的医用黏胶,或者黏贴以及揭除方式错误,就会引起皮肤损伤,在为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会增加治疗费用,加长住院时间[1]。由此可见,使用合理方式,预防以及减少医用黏胶皮肤损伤,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拟通过调查我院护士医用黏胶皮肤损伤知晓情况,针对不足,开展相关培训,旨意提升儿科医用黏胶皮肤损伤干预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6~12月儿科普通病区护士30例开展问卷调查。全部为女护士,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年龄区间为23.14~45.52岁,平均年龄为(29.62±1.47)岁。护士均为在岗人员,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学历构成:本科14例,专科15例,中专1例。排除对象:进修护士、实习护士、不愿参与本项实验调查者。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抽取儿科输液者280例为实验样本,将其设立为培训后组。其中男患儿170例,女患儿110例。年龄区间为5月龄~7.5岁,平均年龄为(4.17±0.25)岁。另取2016年在1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80例儿科输液者为培训前组,男患儿175例,女患儿105例。年龄区间为6月龄~7.6岁,平均(4.18±0.28)岁。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①使用我院自主编撰的MRISA认知调查问卷,对30例护理人员开展认知调查。主要内容为MRISA的发生原因,高危群体,发生后处理措施,以及预防措施。本问卷依照国内最新文献资料以及我院伤口专科讨论小组联合编撰,问卷设计完成之后,经6名专家初步评审,结合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系统完善,经信效度检验,本问卷信效度高。专家纳入标准为:国际造口师、从事儿科护理工作20年以上的副主任或主任护师。问卷指派专人当场发放,监督填写后回收,在调查前,对被调查者介绍实验的目的、临床意义、填写问卷的方式以及注意要点。②依照问卷调查结果,强化临床护士对于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处理训练,全面提升对患儿的关爱度。详细为:院内对儿科护理人员开展传帮带教育,当护士在对洗儿童患者黏贴医用胶布时候,必须保证黏贴区域干燥、整洁,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去除多余毛发。儿童患者皮肤较为特殊,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酒精的皮肤保护膜,可以等待干燥后黏贴胶布。再使用黏胶之前,可使用成分柔和的皮肤清洁剂对皮肤加以清洁,但应注意要干燥后黏贴,确保零张力黏贴。防止拉、扯、拽胶布。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先将胶布边缘加以折叠,并做好标记,方便揭除。完成上述步骤以后,护士在黏贴胶布过程中,应当温和、均匀的抹平胶布,以免出现缝隙[2]。如果存患者待黏贴部位存在水肿或者需要在关节活动区域黏贴,应选择延展性强、质地温和的胶布。在黏贴过程中,固定好黏贴方向,在黏贴时需要一定压力,需要对敷料覆盖、拉伸,保证未覆盖区域的胶布无张力张贴。

1.3 观察指标:①分析调查培训前后对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认知合格以及优秀情况。问卷满分为100分,80分为合格,90分以上为优秀。②分析培训前后新生儿发生医用黏胶皮肤损伤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实验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内计数资料开展χ2检验计算,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2 结 果

2.1 护士培训前后对于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知识认知合格情况调查比较:和培训前比,培训后护理人员对于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知识知晓情况明显更好,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护士培训前后对于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知识认知合格情况调查比较(%)

2.2 培训前后患儿发生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培训前,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8.57%(52/280),培训后,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4.29%(12/280),和培训前比,培训后患儿出现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概率更低,χ2=18.552,P<0.05。

3 讨 论

3.1 儿童出现医用黏胶相关性皮损发生因素:①儿童皮肤特征:和成年人相比,儿童皮肤角质层偏薄,基底膜发育未完善,真皮以及表皮未能紧密结合,容易分离。正因为如此,新生儿表皮防护功能不佳,极易出现损伤,另外,儿童皮肤的渗透性以及吸收作用大,当皮肤黏贴胶布之后,黏贴黏性上升,受到不良外力影响后,极易出现皮肤撕脱,引起皮损。②护士因素:护理人员没有重视医用黏胶相关性皮损,也会造成不良现象发生,比如:在对婴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时,没有评估其皮肤、月龄,或者长期使用静脉营养治疗儿童未采取防护性皮肤保护措施等,就会出现医用黏胶相关性皮损。摘除胶布手法不当,也为医用黏胶相关性皮损的关键性因素。而一些护士缺少和该疾病相关知识,在进行护理时,仍按照常规长须完成这项工作,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护士甚至错误的认为儿童皮肤娇嫩,修复性好,出现医用黏胶相关性皮损为正常现象。这种不正确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症状发生率。院内科室对于此症预防尚无规范化管理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护理人员无法落实相关护理措施[3]。③外部因素:反复更换以及在黏贴胶布,为引起皮损的高危因素之一。在更换胶布过程中,用力过猛会造成儿童皮损。另外,使用电监护者,电极片下皮透气性不佳,长时间使用者胸壁更换面积减少,黏贴在此处的胶布很容易出现过敏现象。黏贴敷料方式不正确,也会引起皮损,比如说:双手将敷料绷直后,对儿童皮肤黏贴,会增加敷贴下皮肤张力。极易出现皮肤撕脱。

含酒精的皮肤消毒剂也为造成医用黏胶相关性皮损的原因之一。当护士对儿童患者开展留置针穿刺、PICC置管时,未等消毒液完全干燥黏贴进胶布,令消毒液和皮肤下和黏胶形成密闭环境,长时间与皮肤接触,引起皮损。

3.2 医用黏胶造成皮肤撕脱的原因:医用黏胶主要由敷料、胶布构成,其通常被用于固定针头、导管等装置,其能够拉合伤口边缘,加速创口愈合。医用胶布能够覆盖和保护伤口,具有一定压力和敏感性。皮肤和胶布接触越充分,黏贴越为牢固,胶布和皮肤的间隙减少,黏性增强,黏贴后强度恒定,有的胶随着时间的推移黏性增加。当揭除之后,容易出现皮损。

3.3 开展护理培训对减少医用黏胶相关性皮损的意义:当代护理学指出,在对病患开展临床护理中,应将研究成果和护理内容全面结合,经过将护理病症和数据联系一起后,可实现满意护理效果。对护理人员开展与降低医用黏胶相关性皮损的培训,首先将病患生活质量放在首位,在揭掉黏胶时,容易出现表皮分离,当完全揭除后,即便无肉眼可见损伤,但表皮细胞层间已经发生脱离,反复黏贴以及揭除胶布,会降低皮肤屏障功能,甚至引起局部感染,进而引发皮肤问题。护士对患儿开展护理过程中,应当强化基础护理,保证其皮肤清洁,识别高危因素,避免出现不良事件。

猜你喜欢

黏贴黏胶医用
基于COMSOL 的黏贴层对矩形压电薄板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赛得利收购澳洋科技黏胶纤维相关事业
75%医用酒精
75%医用酒精
阻燃黏胶纤维纺纱工艺与纱线性能分析
浅析AICA(爱克)不然板施工工艺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自制黏胶成就大生意
芦荟汁液的神奇功效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