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设计类专业实践平台体系探微
2018-07-13沈苏侨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23001
沈苏侨 (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223001 )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教育规划中必要的一环,设计类专业是以生产创意为基本目标,解决更人性化的生产、更舒适化的生活、更和谐的生存问题的专业,面向未来时代,通过创建符合社会需要的,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体系可以通过两个层面四种方式来实现,这也是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对设计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时代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目前,普遍理解的复合型人才应是适应领域广泛、自身能力多元、学识结构开放的多功能型人才。在能力复合、知识符合、思维符合的基础上也表现在专业内部与外部的复合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暗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特点、与实验平台的关系
复合型人才是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周期性循环的关于人类自我认知能力要求的一部分,是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竞争强度日渐加大环境下人才自身完善的内化结果。
人类认知世界的历史路径是一种螺旋式循环上升的模式。哈贝马斯曾说:人类各种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的出现与确定建立了相应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发展机制的广泛性主要为人类社会的物质体系与精神层面两个范畴:第一是人类社会对于美学范域的信息传达与表述,一般是指文学、艺术众方向等等的审美艺术系统;第二是关于人的认知与工具活动的认知——工具系统,包括数学、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学科门类等;第三是关于人类的行为领域与社会道德研究室社会实践领域,该领域主要是由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组成的系统。顺应着全球文化、科学、学科门类等分类机制的发展与完善,也造就培养了复合社会需求的,能够复合人才流通领域要求的合格人才,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形成了共识。随着人类认知世界的不断深入,在人类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对于认知领域以外的探索逐渐形成主流,专门型人才培养的弊端促使现代教育发展模式的探讨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全球化是教育模式探索的主要预设因素。全球化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挑战,更是这一种视角。全球化意味着开放、多元、综合、动态。教育现代化是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在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结构功能合理、门类齐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推动着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现代人才,而现代人才的主要特质既是具有全球化的特征也就是开放、多元、综合、动态下的复合型人才。
三、设计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实践平台体系创建
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高校是各类人才的主要输出源,目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主要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传授实践能力的师资不足,二是产学研衔接紧密度不够。我国高校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较晚,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教学中忽略了实践教学和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类是紧跟时代潮流又对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类型,所以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类学生必备的技能。另外,产学研合作关系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没有良好的对接,因此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与企业需求联系不够密切,实际动手能力与企业对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期望相差甚远。
设计类专业复合型实验平台体系创建路径。针对上述矛盾,在高校中搭建艺术设计实践平台体系主要可以从输陪和引建两个路径来解决。加大教师双师双能培养力度,推进教师下企业。设计类专业的双师主要是指教师和设计师的结合。教师在课堂教授理论内容的前提应是有参与或经历的实践案例、参与的设计项目或是具有深刻理解度的代表性课题,授课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应当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现实意识,摆脱从方案到方案的教学方式,利用工作室、实验室结合实际项目采取项目式教学的方式。输出培养模式主要针对教师层面,不仅培养教师双师型的能力,同时培养其传授学生双面思考的专业习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最终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引建主要是指引进建立综合性能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校地、校企、校校、校技合作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群实验室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的模式:突出地域特色型共建,因此,结合地方特色、挖掘地方文化和发展潜力,利用地方经济发展继续解决的问题创建实验平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渠道之一。另外一种优势互补型共建模式是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借助此平台培训企业职工或在校学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为了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并按照合作要求让学生参加企业的实际项目。高校和企业资源的有效共享,互补合作。将实习基地的资源与学校实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为专业实训实验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此平台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开展校际间的合作,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互补性实践平台利用的合作机制,在实习基地共用、实际项目参与、专业论坛共创等方面加强学校间的合作。学校发展的动力不仅源于学校内部更新,也与其他学校的互动、合作与交流相关。校际互动模式可以促进学校间激发潜力,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校际互动的典型实践组织形态有:校际教研共同体、学校联盟、教育研究与实验共同体。校际互动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新平台,而且能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校际间的合作可以激发实践平台的不断更新,学校积极引入新技术是紧跟时代发展,着眼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新技术手段引入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接轨社会的主要表现内容,复合型人才的时代特征之一既是掌握当下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在认知、创造、生产高效的前提下,学校与高技术企业、研究院等单位合作是必然要求。高校实践平台体系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是新思想、新技术的聚集地,高校实践平台体系建立的动力产生于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与磨合。对于设计类专业来说是实践平台就是将设计过程的各个节点与理论总结相结合并验证理论启发新实践的系统链。其中任何的环节缺一不可,尤其是理论部分,因此高校中的实践平台效果的发挥能够得到理论体系的保障。
设计类专业是以生产创意为基本目标,解决更人性化的生产、更舒适化的生活、更和谐的生存问题的专业,是创业创新的集散地,因此,未来设计类人才更应该具有复合型的特征,更多的的行业竞争也会来自于人才的竞争,而复合型人才也是行业所需。随着虚拟交互、虚拟现实、人机互动等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发展,认知世界逐渐变得多元与共融,迎来的将是智能与智力复合的时代,面向未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平台也应当具有持续性创新、持续性更新、持续性互动的特点,将平台创建的动力、平台内容、平台效率统筹为一个整体,保障未来科技时代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实际需要。